
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定价的最优决策.docx
24页高等教化学费标准定价的最优决策摘要高等教化作为一种服务性商品,使其受教化主体—学生和社会人才需求形成教化产业链本文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探讨了高等教化学费收取标准对学生、高等学校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影响,给出了量化分析结论,得出了三种综合指标:学生满足度、学校发展的稳健性和用人单位的满足度我们依据地区差异选取5所高校做代表,北方地区:北京外国语高校,中内陆地区:中国地质高校(武汉),东部沿海:上海交通高校,东南沿海:厦门高校,西北内陆地区:四川高校,对他们现行学费标准进行评价,并得出综合指标(见表16) 以评价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定价模型,得出我们认为的综合指标下的最优学费收取标准(见表17) 我们由模型所得的结果与我国现行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国情对高等教化学费收取标准提出建议并给出报告关键词: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 综合指标 最优化模型 教化产业链 满足度函数一、 问题重述高等教化事关高等人才培育、国家创新实力增加、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因此备受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培育质量是高等教化的一个核心指标,不同的学科、专业在设定不同的培育目标后,其质量须要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高等教化属于非义务教化,其经费在世界各国都由政府拨款、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和学费收入等几部分组成对适合接受高等教化的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可通过贷款、学费减、免、补等方式获得资助得才兼备者还能享受政府、学校、企业等赐予的奖学金学费问题涉及到每一个学生及其家庭,是一个敏感而又困难的问题:过高的学费会使许多学生无力支付,过低的学费会使学校财力不足而无法保证质量学费问题近来在各种媒体中引起了剧烈的探讨请你们依据中国国情,收集诸如国家生均拨款、培育费用、家庭收入等相关数据,并据此依据数学建模的方法,就几类学校或专业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明确、有劝服力的结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你们数学建模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你们的论文必需观点显明、分析有据、结论明确最终,依据你们建模分析的结果给有关部门写一份报告,提出详细建议二、 问题分析要对高等教化学费收取标准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得了解高等教化学费是如何形成的高等教化从对学生免费到收取费用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趋势,是高等教化体制的重大变革须要重新定义和推断高等教化自身及其产品的经济属性高校收取学费的性质取决于高等教化在市场经济中的性质高等教化生产的是高等教化这一服务性产品,依据市场经济理论,高等教化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学校培育学生的成本,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觉得的支付实力,是确定学费标准的基本依据。
而高校学费是受教化者对自身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对于投资人来说是存在投资风险的,投资人在购买这项投资的时候必需考虑自身是否能够承担当这种费用,是否能够担当收不到预期收益带来的损失对于高等教化这项服务的供应者高等学校来说,他既要向学生销售高等教化这项产品,又要向社会供应符合其要求的人才由于高等学校既不是盈利机构,也不是社会福利机构他的这种性质确定他的经费来源的途径主要分为以学生学费为代表的私人投资和以政府为代表的社会投资学生对学校付出学费就要求学校为其供应相应价值的服务,社会投资则要求学校为其供应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样,我们将高等教化当中产业链的一个中间服务产品,学生消费高等教化这项服务产品,将自己培育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对学校做投资,要求其供应符合要求的人才这就形成一个产业链,高等教化学费调整学生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而学生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又影响到社会是否能够得到其所需的人才我们引入波特5种竞争力模型,对高等教化学费对这条产业链的影响进行分析产业的志向状态为其上的各方达到共赢我们利用学生对学校的满足度来衡量学生的状态,由于学校的非盈利性质和公益性质,我们分析学校发展的稳健性。
我们通过分析高等学校的培育质量来衡量社会的满足度对于某一种高等教化学费标准,我们利用上述模型即可求得产业链的综合指标,就可对其进行定量的评价分析而利用给定条件下,我们利用上述计算方法,建立优化模型即可求得学费标准,使得这条产业链达到最优我们对于这条产业链的特别群体(适合接受高等教化的经济困难的学生)做出一些政策上的优待和补助建议三、 问题假设1、 高等教化的收益可以分为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2、 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可以精确的进行计算3、 假设地区平均投资回报率即为地区的经济增长率4、 假设高校毕业生均能在高校所在地就业5、 忽视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6、 不同学校同等学历的老师教学实力相同四、 符号说明 :学生家庭支付实力 :地区发达程度 :学校知名度 :高校对该地区的劳动简化系数 :平均学生的学生质量 :社会对学校投入的收益 :学费占学校总收入的比例五、高等教化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高等教化从完全免费到收取学费是高等教化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学费作为高等教化的成本分担到高等教化中的价格分割是对学费属性的重新相识,影响和确定学费的形成机制。
学费既优化高等教化资源的配置,又加快教化发展,但同时又受到高等教化市场和非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费的形成机制进一步影响到高等教化中政府、学生、高校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高等教化供应的是一种高等教化服务所以理论和逻辑上是将高等教化定义在公共领域高等教化培育学生的成本、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确定的支付实力是确定学费标准的基本依据因此,学费成为一个人人关注的话题依据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参考波特的5种竞争力模型,将模型的供应商定义为学生,将潜在入侵者定义为潜在进入的民办高校,将其中的行业定义为高校,同时将替代品生产商定义为除高校之外的其他途径,而将买方定义为社会需求我们依据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建立如下的高等教化学费评价模型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力学校稳健性有风险的预期收益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培育质量社会需求潜在进入的民办高校其他途径图(1)模型中,由于学校的规模、师资和教学条件存在差异,学生在报考学校时考虑这些因素,还要考虑毕业后的就业状况,所以对学校做出的是预期收益有风险的投资,而低收入家庭的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对学校的学费又有所考虑,学费太高就无法承受,只能选择上职业学校或者干脆就业等其他途径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优胜劣汰,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同样置立于市场经济的浪潮当中,竞争是不行避开的。
各学校要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完善各种教学设施,不然就会被潜在的民办高校所替代学校重点是培育学生来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反过来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该学校而社会也会依据各学校学生的培育质量来择优录用简洁地说,从左到右的路径中,学生选择学校时实际考虑的是自己的投入成本和毕业后的回报是否合理,学生交学费是为了换取高校毕业后的回报;处在中间的高校,由于其所处产业的特别性,在收取学费时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社会对他的看;而处在最右端的社会则希望其为员工所付出的工资能够换回更高的人才质量作为一个社会价值系统,把高等教化看成一个产业链,我们评价学费时就要考虑整个产业共赢,维持产业活力,而不能单独考虑一部分最优而使整个产业链断裂,也就使其他部分由于收益不抵成本,导致高等教化破产据此,我们分别给各部分建立与学费相关联的评价模型▲ 学生对学费满足度的模型将来的发展是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同时学生还要依据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做出推断,因此学生对学校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学生家庭的支付实力 二、工作后的预期收入⑴学生家庭的支付实力分析一般高校均生缴纳学费改变表年份生均学费(元)学费年增幅(%)19936100199488915.71995111425.31996131918.41997162022.81998197421.91999276940.32000355028.2200138959.720042248.4200344194.6200447858.3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4年到2004年这十年间,我国高校学费平均增长超过18.5%,尤其是1999年,学费增长超过40%。
虽然2000年以来学费增长幅度有所降低,学费增长肯定值仍在不断增长2004年,我国高校学费平均水平为4800元左右,住宿费标准规定在500---1200元之间比起1989年,增长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只增长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只增长2.3倍高校学费的涨幅几乎十倍于居民收入增长由于我国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农村收入增长速度,假如简洁加权平均,考虑两类人口比例和城市农村安排生育的不同(有些落后的农村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加权平均以后会低估城市学生的支付能看,而高估农村学生的支付实力,在计算满足度时会出现偏离实际的状况分析如下:◎城市学生支付实力的分析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为10493.0元/ 每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7943元,依据这一标准可以计算出我国城镇居民户剩余为元为了使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化,我国居民宁愿削减自己的消费,甚至是必要的消费支出,这样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可能低于全国平均数下面我们以城镇困难户的水平来分析一下节衣缩食的状况下我国城镇居民的高等教化支付实力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5城镇困难户人均消费支出为2656.41元。
我们假定每户有一人上高校,除上高校的人口外,城镇的户均人口为2.17人,我们可以计算出城镇户均必要支出为:城镇户均必要支出:元假设我国居民必要支出后的剩余都投资到高等教化,那么这一数据减去高校学生在校的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则可以计算出全国高等教化学杂费的支实力由于高等学校基本上都位于城镇,我们以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性支出7943元(2005年)作为在校高校生的必要生活消费开支,则在缩衣状况下:我国城镇居民户剩余◎农村学生支付实力分析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5年我国农村家庭平均收入为3255元,每人生活费支出为2555元,将农村居民户均4.03人乘以2555可以计算出农村居民户均消费支出为10296.65元再用农村户均收入减去6702元,可以计算出2005年我国农村家庭户均剩余为6415.65元这时,可能会有人说为了使子女接受高等教化,我国居民宁愿削减自己的消费,甚至必要的消费支出,这样居民的消费可能会低于全国的平均数下面我们以农村贫困线的居民消费水平来分析一下我国农村居民的高等教化支付实力我们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作为农村居民的必要支出,依据“国家八七扶贫安排”的规定世纪末的农村贫困线为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的人均纯收入500元,相当于2006年的1145.812元。
我们假定每户有一人上高校,除上高校的人口外,农村的户均人口为3.03人,我们可以计算出户均必要支出:用户均收入13117.65元减去户均必要支出3477.54元,就可以计算出我国农村家庭必要支出的剩余为9640.11元假设我国居民必要支出的剩余都投入到高等教化当中,那么这一数额减去高校学生在校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则可以计算出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化学杂费的支付实力由于高等学校基本上位于城镇,我们以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7943元(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