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合理提高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探索与实践.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18731043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05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合理提高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探索与实践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探索与实践摘 要:本文通过重点介绍和总结归纳了国内部分科研单位和仓储企业就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 指标的开展的专题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充分证 明了随着仓储条件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和仓储 管理日益规范,在一定幅度内(高于现行安全储藏水分 标准0.1%~1.0%以内)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 指标是切实可行的关键词:粮食储藏安全水分在粮油储藏学中,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使粮 食处于安全储藏状态所对应的水分数值,称作粮食的 “安全水分”对粮食储藏而言,安全水分无疑是最重要、最可靠的水分界限在原商业部 1987年10月颁布试行并实施至今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中,特别提出“按含水量划分储粮等级”,除明确了“粮食水分超过安全 水分标准”的称为“高水分粮食”以外,还根据粮食水 分与储藏环境温度的关系,划分了安全粮食、半安全粮 食和危险粮食各地粮食部门和仓储企业在执行此规范 时,均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夏季高温及持续时 间),针对不同粮食种类,将其能够安全储藏顺利过夏的 水分值,作为当地该粮食种类的安全水分控制指标,并 成为本地执行此规范时补充规定中的核心内容,一直沿 用至今。

      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仓储设施及配套技术的不断提高,部分仓储企业在综合 考虑储藏安全、市场供求和企业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基础 上,客观提出有必要在一定幅度内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 藏水分控制指标,并通过储存偏高水分粮食(一般指水 分高于现行安全储藏水分标准0.1%〜1.0%的粮食)作为 实现粮食保质保鲜、企业增效节支和提高掌控粮源的主 要途径之一鉴于上述原因和背景,国内部分科研单位和仓储企业纷纷开展了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专题研究和生产实践1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起因和意义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粮食仓储企业均按照《粮油储 藏技术规范》和各地相关补充规定,分别采取烘干、晾 晒、通风降水等多种粮食干燥措施,将需要长期储备的 粮食水分严格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标准以下这种通过 降低粮食水分来实现粮食安全的传统储粮方法虽然有 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显著问题:一方面,粮 食在储藏2〜3 年后,出库时粮食水分通常比安全水分低1〜2个百分点,水分减量损耗过高不仅给仓储企业带来 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而 且还严重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过分严格控 制粮食水分含量,还会因水分过低而造成粮食品质不可 恢复性变化,降低了粮食加工及食用品质,很难满足粮 食精深加工、食品、轻工及医药等行业的基本要求,不 能充分体现储粮的商品价值,使我国优质粮食在国内外 市场上的供求量、价格和用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 限制,阻碍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顺畅流通。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务农劳力 逐年减少,大量农户在粮食收割后,因为缺少晾晒场地 和干燥设施等种种客观原因,以及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为了节省劳力和成本,简化了粮食整晒环节,有的甚至 将整晒省略,直接导致进入市场交易的粮食不同程度地 存在着水分偏高现象同时,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 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交易市场化步 伐进一步加快,粮食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收购市 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掌控粮源和顺利完成收购和承储 任务,多数仓储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灵活的收购方式甚 至降低粮食收购水分控制标准,将不可避免地大量收购 高水分粮,部分仓储企业即使不具备粮食干燥条件也不 得不收购或轮入部分偏高水分粮为此,水分高于现行 安全储藏水分标准的粮食入库和储藏已成为一个无法回 避的现实问题由上可知,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积极开展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在储藏期间数量和质量损 失明显的重大技术问题,能够确保粮食在储藏过程中食 用品质和加工品质恒定,以满足粮食精深加工、食品、 轻工及医药等行业的基本要求,这不仅对仓储企业提高 掌控粮源能力、保存粮食品质、减少储粮损失、增强市 场竞争力、确保轮换和流通顺畅、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 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保障国家粮食 安全、开发“无形粮田”、恢复和持续提高我国粮食 增产能力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也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探索和实践在部分粮食仓储企业提出合理上调粮食安全储藏水 分控制指标的意见和建议后,国家粮食局对此高度重视, 专门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在“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产后领域科研项目中,设立并 开展了《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 子课题(课题编号2004BA520A19-01)研究在2004年6 月至2006年10月的项目执行期间,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重点研究开发了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偏高水分粮食保质储藏新技术通过应用研发的集成 技术,确保了中央储备粮大石桥直属库6号浅圆仓内储存 的7045 t平均水分15%的粳稻、辽阳直属库13号高大平房 仓内储存的3655 t平均水分14.5%的玉米、淮安直属库15 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3105 t平均水分14.8%的晚籼稻、上高直属库11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673 t平均水分 14.6%的晚籼稻、江西万年中申国家粮食储备库4号高大 平房仓内储存的4365评均水分14.4%的晚籼稻、湖北京 山国家粮食储备库16号基建房式仓内储存的3325 t平均 水分14.2%的晚籼稻,均顺利过夏并安全储藏超过1年。

      同时,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还分别对水分高于原有 安全水分标准0・5%、1.0%和1.5%左右的粳稻、籼稻、玉米在 15±0.5°C、20±0.5°C、25±0.5°C、30±0.5°C条件下的 室内模拟储藏正交实验,获得了12886个实验数据,全面 掌握了其品质和微生物变化规律,科学确定了稻谷、玉 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安全储藏适宜水分和储藏期限, 为科学确定稻谷、玉米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提供了坚 实的理论依据 [1] 2006年7月,此子课题研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粮食局共同组织的验收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也于2003年初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储备粮安全储藏水 分研究的通知”,由位于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各分公司 组织辖区内的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积极开展了偏高水 分粮食安全储存专题研究和实仓试验按照上述文件精 神,在2003年4月〜2004年10月期间,我所和中储粮总公 司辽宁分公司共同立项开展了《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 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研究,在辽宁5个典型区域的8个承 储库点,针对2种仓型(浅圆仓和高大平房仓),选择不同水分段的偏高水分玉米和偏高水分稻谷,开展了专题 研究和实仓试验,确保了中央储备粮沈阳、大连、台安、 朝阳、丹东直属库和辽宁昌图粮食储备库试验仓内共计 4.18万t平均水分在14.4 %〜14.8 %之间、最高水分达 15.3%的玉米,以及中央储备粮辽阳直属库和盘锦市友谊 粮库、大洼新立国家粮食储备库试验仓内共计1・68万t平均水分在15.2%〜15.8%之间、高水分达16.9%,均顺利度过2个夏季并安全储藏19个月[2],最终证实了在本地区具备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新建大型仓房内,玉米安全 储藏水分控制指标上调0.5%、粳稻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 标上调0・5 %〜1 %是完全可行的。

      该课题于2004年7月顺 利通过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成果登 记号20040252),并先后获得“中储粮总公司科技进步一 等奖”(2005年)和“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 年)在此期间,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江苏、安 徽、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的部分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 也开展了不同规模、不同水分、不同粮种的偏高水分粮 食储藏实践大多数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和管理部门一致认为:随着新建仓房储粮性能的提高和储粮新技术的普及,人为调节粮食储存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粮食的 安全储存水分完全可以根据储粮环境的改善而合理上 调除华南高温高湿地区外,各地在上报粮食安全水分 标准建议时,均在原有当地储粮安全水分标准基础上上 调了 0.5%,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还将当地粳稻安全储 藏水分标准上调了 1% 2004 年 9月,中储粮总公司对各分公司上报的安全储藏水分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组 织国内多名储藏专家和仓储管理人员,编制了《中央储 备粮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 分地区、分品种规定了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水分标准, 以及入仓粮食质量条件、储藏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作 业管理。

      2005年1月,该规程以企业标准的形式在中储 粮系统内颁布实施,各分公司纷纷组织辖区内具备条件 的承储库积极开展偏高水分粮食的安全储藏,部分分公 司还制定了涉及偏高水分粮食储藏的《实施细则》、《技 术应用要点》等补充规定为全面验证上述企业标准的 科学性和可行性,2005年6月,中储粮总公司专门立项 开展了《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项目(项目编号ZCL20050004—CC),在辽宁、江苏、 江西、福建和广西地区的选择典型的中央储备粮直属库 开展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示范,并委托我所和成都粮 食储藏科学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在该项目中,中央储 备辽阳直属库12号高大平房仓内3685 t平均水分15・1% 的玉米[3]、淮安直属库 17 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 2189 t 平均水分 15.0%的晚籼稻[4]、上高直属库 2 号高大平房仓 内储存的 4673 t 平均水分 14.8%的晚籼稻[5]、邵武直属 库037号基建房式仓内储存的2505 t水分14.5%〜16.6%的晚籼稻伺、南宁直属库7号和9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 共计约1・04万t水分为13.6%〜14.8%的玉米[7],顺利 过夏并安全储藏了近11个月。

      该项目已于2007年6月 顺利通过了由中储粮总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验收近几年来,除上述系统研究以外,突破原有粮食安 全储藏水分指标进行长期储藏和安全过夏的研究成果和 生产实践的相关报道也日渐增多典型案例有:2002年,鞍山市第五粮库实现了 3000 t水分在 14.5%〜15.5%范围内的稻谷保鲜储藏[8],我所承担的《粮 食保鲜储藏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成果登记号20020223),先后获得“辽宁省粮食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和“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三 等奖”(2005年)2003年度,中央储备粮宿州直属库23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500 t平均水分13.5%的小麦[刃实现了安全过夏2004年度,中央储备粮常德直属库21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300评均水分14.6%的晚籼稻[1]、湖州直属 库7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2089 t平均水分14.8%的晚粳 稻[11]、荆州直属库3号和4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1.24万t平均水分14.2%的晚籼稻Qi、安陆直属库 1号老式 拱仓内储存的约2000评均水分15.3%的晚籼稻、35号和 37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8000 t平均水分14.2% 的晚籼稻Ml、新沂直属库18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2116 t 水分为13.5%〜14.5%的小麦[14]、厦门直属库011号浅圆 仓内储存的1.003万t平均水分13.9%的玉米[15]、山东莒 南国家粮食储备库2号和5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 9441评均水分14.1%的小麦Ml、河南省谷物储贸有限公 司6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6336评均水分13.5%的小麦[17],均实现了安全过夏;中央储备粮吴江直属库6号高大 平房仓B廒间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