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107719553
  • 上传时间:2019-10-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萧统所编陶集虽然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