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六.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0148263
  • 上传时间:2017-11-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3.5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六第十四节 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2 、“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6 )用于祈使句尾。

      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7 、“与(歟)、邪(耶)”:(1 )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烈纯粹,它们也可用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可译为“呢”“吗”“吧”2 )同“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8 、“哉”:(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9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11、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三、句首语气词1 、“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又称发语词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2 、“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

      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2 、“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第十一节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 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这”义b 作主、定、宾语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3 )“彼、夫”远指a 表“那”义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4 )“尔、若、然”,谓词性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c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 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3 )第三人称,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4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 、无定代词:这是古代 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2 )“莫”:表广泛的否定a 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c 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 、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1 )“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 “所+ 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b “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c “所+ (介词)+ 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2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 a :“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