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doc
2页早古生代地史特征 一一.扬子板块扬子板块 地层发育地层发育 寒武纪海侵广泛,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为主 奥陶纪上奥陶发育笔石页岩沉积,中奥陶发育黑色页岩和纹灰岩,上奥陶则以砂砾岩为主 志留纪上统为陆相,中统为正常浅海相,下统为笔石细碎屑岩相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 寒武纪中上统含有三叶虫和澄江动物群化石,下统化石以浮游和盘虫类为主奥陶纪上统 含有笔石和小型藻壳腕足类化石,中统含丰富的笔石,下统也见笔石志留纪早中期含有 四川角石. 彗星虫.三叶虫和各种珊瑚类化石 沉积相类型沉积相类型 寒武纪:早寒武反映比较典型的潮间——潮下带沉积,中寒武滇东地区上升为陆地,下寒 武是碳酸盐潮坪带沉积 奥陶纪:早奥陶属于能量较低的半闭塞台地沉积,中奥陶是半闭塞的陆棚边缘盆地沉积, 晚奥陶是滞留盆地沉积 志留纪:下统为滨海堆积沉积,中统正常浅海沉积,上统为陆相沉积 沉积厚度沉积厚度 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厚度不详,志留纪沉积厚度在 3000m 以上 地壳运动特征地壳运动特征 寒武纪扬子区为稳的陆棚相,地势北高东南低,西部康滇古陆始终存在,范围不断扩大, 自中寒武起西部古陆不断扩大,形成纵贯西部边缘的康滇古陆,西部古陆和东南部水下隆 起影响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增加,形成高盐沉积。
奥陶纪海侵扩大,中 奥陶海水不段侵覆,晚期海平面下降,形成滞留盆地志留纪早中志留纪海域仅限于北部, 晚志留海退,海水仅存川滇和残余海盆,其他地区抬升为陆地2..扬子板块东南边缘扬子板块东南边缘 地层发育地层发育 寒武纪:上统发育黑色灰质页岩,中统发育深灰色,灰黑的质页岩,晚期发育泥质灰岩 奥陶纪:整体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的含碳质,硅质的页岩 志留纪:仅有下统,主要为泥沙至类复理石沉积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 寒武纪有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偶见浮游型三叶虫,还有漂浮型的球接子奥陶纪主要含有 笔石志留纪含有笔石,珊瑚,腕足和牙形石等化石 沉积相类型沉积相类型 寒武纪:早寒武代表深水缺氧的还原环境,中晚寒武属于补偿海盆沉积 奥陶纪:早中奥陶是非补偿滞留还原环境沉积,晚奥陶是浅水浊积相沉积 志留纪:主要是复理石沉积 沉积厚度沉积厚度 整个寒武纪不超过 800m,奥陶纪沉积厚度 600m,志留纪不详 地壳运动特征地壳运动特征 寒武纪扬子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南秦岭受板块边缘离散作用影响,中晚寒武南秦岭形成大陆 边缘裂谷盆地,盆地以北为浅水台地沉积奥陶纪云开地区和粤东地区上升为陆地,中奥陶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为巨大的浊积岩沉积,奥陶纪末华南区整体为陆,仅在 钦——防残余海槽继续沉积。
志留纪自中世起华南裂谷盆地加速萎缩成残余盆地,其他地 区上升为陆地三.华北板块三.华北板块 地层发育地层发育 寒武纪:上统为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中统陆源碎屑岩,下统为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 奥陶纪:中上统缺失,下统发育灰岩和白云岩 志留纪:上统主要为红色砾岩,中统主要为灰岩,泥灰岩,下统不详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 寒武纪上统含蝴蝶虫和三叶虫化石,中统含德氏虫,下统含莱德利基虫奥陶纪则含有腕 足,腹足,古杯和海绵等化石志留纪含大量珊瑚化石及造礁生物 沉积相类型沉积相类型 寒武纪:早期是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陆表海沉积环境,中期是潮下高能环境沉积晚期代表 滨浅海沉积 奥陶纪:早奥陶纪反映潮间——潮上带环境沉积中奥陶浅海沉积晚奥陶海退几乎无沉积志留纪:中统代表浅海沉积,上统为前陆盆地沉积 沉积厚度沉积厚度 寒武纪沉积厚度 510m,奥陶纪约为 140m,志留纪厚度为 600m 地壳运动特征地壳运动特征 华北板块主体缺失早寒武纪早期沉积,中期从南侧秦岭洋向北海侵,晚期海水侵入到燕山 地区,中寒武海侵向西延伸到吕梁山,华北古陆进一步缩小,晚寒武南部一带开始上升, 此时南高北低,呈跷跷板式变化奥陶纪早期海侵还比较广泛,中期大规模海退华北板块 再次成为古陆剥蚀区。
志留纪早期火山运动微弱,中晚志留海槽缩小,沉积了巨厚的硬砂 岩,志留纪末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发生碰撞和挤压,南,北祁连海槽相继形成褶皱带, 使得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合成一个大陆罗少杰01211220111001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