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丝虫.ppt
30页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由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类重要的寄生虫病尽管本病很少危及生命,但已成为目前全球第二号致人永久或长期伤残的重要感染性疾病(WHO,1995)我国仅有班氏丝虫病与马来丝虫病流行,近年也有少数归国人员在国外感染罗阿丝虫的病例报道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Cobbold,1877)Seurat 1921(班氏丝虫)、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Brug,1927)Buckley,1958(马来丝虫)、这二种线虫是引起人体淋巴丝虫病的病原体早在我国的隋唐年间,古医书中就有关于洽病(淋巴管炎)、蒾病(象皮肿)及膏淋或热淋(乳糜尿)等丝虫病病征的记载丝虫病曾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虽然1994年全国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但截止到2000年,我国仍有近150万的丝虫病人及感染者 一、形态 虫体外观呈丝线状,乳白色虫体前端近似圆形顶部中央有圆形口,外周有乳突雌虫尾端钝圆,略向腹面弯曲雌虫的生殖器官为双管型雄虫生殖器官为单管型,雄虫尾器呈螺旋状卷曲,泄殖孔位于尾端起始部的腹面,从中伸出长、短交合刺各一根。
成虫微丝蚴 丝虫成虫产出的幼虫叫微丝蚴(microfilaria)虫体细长呈丝状,无色透明头端钝圆,尾端尖细体外被有鞘膜经染色的虫体弯曲,体内可见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称体核;头端无体核区称头间隙虫体尾端的细胞核称尾核微丝蚴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要点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大小(m) 244296)(5.37.0) (177230)(56)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硬直、大弯上有小弯头间隙(长:宽) 较短(1:1或1:2) 较长(2:1)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尾核 无 有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角皮膨大二、生活史 在蚊体内-只发育不增殖 在人体内-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尚未完全清楚 丝虫感染主要是通过吸血蚊虫的叮咬而传播,动物实验表明两种丝虫除可经皮感染外,可能有经胎盘或口感染 两种丝虫成虫寄生部位不同: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表淋巴系统,以下肢为多见班氏丝虫除寄生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 两种丝虫成虫均有异位寄生:寄生于眼前房、乳房、肺、脾、心包等处,以班氏丝虫较多见。
微丝蚴也可出现在乳糜尿、血痰、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骨髓内 两种丝虫成虫寿命有人估计可达17年,个别的达40年 微丝蚴的寿命一般为23个月 人是班氏丝虫唯一的终宿主,但感染期幼虫人工感染黑脊叶猴、银叶猴及恒河猴,均可检获到成虫和微丝蚴 马来丝虫除寄生人体外,还能在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发育成熟据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时间和虫数多少,将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分为三种类型: (1) 周期型: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2) 亚周期型: 夜现亚周期型:微丝蚴多在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液中,白昼外周血中的微丝蚴仅为夜间的20% 白昼亚周期型:微丝蚴白昼与夜间都出现在外周血液中,但夜间在外周血液中的虫数少3) 无周期型:微丝蚴昼夜都出现在外周血液中,无明显高峰期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 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均属于夜现周期型一般于夜晚8时以后在外周血液中出现910时虫数增多,但两种微丝蚴出现虫数最多的时间不同,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则在晚上8时至次晨4时三、致病性 在丝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感染期幼虫在其移行、发育至成虫的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而成虫阶段特别是雌虫起着决定性的致病作用。
人体感染丝虫后,其结果为有微丝蚴血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即带虫者)和有或无微丝蚴血症而有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二种表现微丝蚴血症(microfilaraemia)感染丝虫后血中出现微丝蚴,数目逐渐增多,至一定密度后趋于相对稳定感染者多无任何自觉症状,不加治疗此期可维持10年左右,甚至终身发病过程:n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n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n 隐性丝虫病和少见的特殊临床类型n 丝虫病为慢性疾病,潜伏期多为45个月,也有1年甚至更长时间,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丝虫病的临床类型及表现: 1. 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系丝虫幼虫和成虫的分泌物、排泄物、死亡虫体裂解产物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型和型全身超敏反应和局部淋巴系统炎症反应的结果 淋巴管炎-离心性发展的红线,俗称“流火” 淋巴结炎 丹毒样皮炎 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丝虫热 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常见 由于急性炎症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大量死亡成虫和微丝蚴形成肉芽肿以及活成虫产生的某些因子与宿主体液细胞的炎症反应相互作用,使淋巴循环动力学发生严重的病理改变,导致局部淋巴回流受阻而产生阻塞性病变 淋巴水肿和象皮肿:多发生于下肢和阴囊 睾丸鞘膜积液:阻塞发生在精索、睾丸淋巴结。
乳糜尿:阻塞部位发生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表现为夜间阵咳、哮喘,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水平升高症状持续数周,可自然消失,但可再现用海群生治疗有效,如不治疗,可出现慢性间质性肺粟粒样病变血中查不到微丝蚴,但在肺或淋巴结的活组织检查中可查到微丝蚴 隐性丝虫病又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Tropical pulmonary eosinophila,TPE) 除上述病变外,也见有班氏丝虫成虫引起的丝虫性乳房结节和眼部丝虫病,或由微丝蚴引起的脾、胸、背、颈、臀等部位丝虫性肉芽肿和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腹水、腹泻,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女,25岁,农民 二十年前,4-5岁时其母亲发现患者的左侧上、下肢较右侧粗大,未引起注意在7-8岁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到县医院就医医生建议其到外地大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断,由于经济的原因未能进行,也未作其它医治,使症状不断加重92年,开始出现阴部肿大 无外伤史、无尿痛或尿液浑浊史以及丝虫病治疗史已婚,有两个小孩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较右侧明显粗大,左下肢表皮粗糙,局部有皮下淤血,重压不能出现凹陷外周血未检见丝虫微丝蚴诊断:晚期丝虫病,左上、下肢象皮肿,左侧阴唇象皮肿。
丝虫病丝虫病 四、实验诊断 厚血膜法(首选)n血检微丝蚴 新鲜血滴法 浓集法 微丝蚴白天诱出法n体液、尿液中微丝蚴的检查 直接查虫法 n成虫检查-病理切片检查 病原检查:从病人的外周血、体液或活检物中查到微丝蚴或成虫作为确诊本病的依据 2. 免疫诊断 (1) 检查抗体: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丝虫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试验(IEST)及马来丝虫成虫或微丝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2) 检查抗原:近年来国内用制备抗丝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斑点ELISA法,分别检测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循环抗原的实验研究已获得初步进展 (五)流行 1分布 班氏丝虫病遍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的广大地区,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的某些岛屿上都有该病流行;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三个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2流行环节 (1) 传染源:血内有微丝蚴的病人和带虫者按1997年资料统计,全国尚有微丝蚴血症者10.5万余人和有丝虫病临床表现者139万余人 (2) 传播媒介:班氏丝虫病:主要是淡色库蚊与致倦库蚊,其次是中华按蚊。
马来丝虫病主要为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3) 易感人群:男女老少均可感染 (六)防治 1病原治疗 主要方法有:(1) 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 DEC):是治疗丝虫病的特效药2) 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是我国近年合成的杀丝虫药物 (3) 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班氏丝虫微丝蚴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六)防治 2预防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开展普查,并推广全民食用海群生药盐 (2) 防蚊灭蚊 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蚊虫孳生地应用低毒高效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杀虫剂,消灭传播媒介,同时应做好个人防蚊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