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波德莱尔诗歌.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61982346
  • 上传时间:2022-03-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7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波德莱尔诗歌 法国出名诗人波德莱尔以他的诗集《恶之花》表现了当时兴隆资本主义国家的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从古典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分水岭迄今已有好多学者对波德莱尔创作产生的背景、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它的美学理论、艺术手法都作了分外深入的研究,本文侧重以《恶之花》为例,对其伦理意义作进一步的探析   《恶之花》,以“恶”为“花”,开创了一个以“恶”为美的新时代与传统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弥漫和谐、美好的观点相反,波德莱尔认为丑中有美,打破了前期浪漫主义以及在此之前的古典主义对真善美前提的预设他看法“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所以他在《恶之花》订正版的草拟序言中明确宣称“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跟美识别开来,挖掘恶中之美”,并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恶之花”无疑是波德莱尔的新察觉,他在《致读者》中就开宗明义,说周边的精神世界已经被愚蠢、荒诞、罪恶和吝啬占领,并在磨折着人们的肉体,四处可见各种罪恶活动;说精神动物园里关押着七类怪兽,分别象征孤高、嫉妒、气愤、懒惰、贪财、贪吃、贪色七种恶习,而恶中之恶,怪中之怪,首推“厌烦”二字。

      人们生活在惆怅、孤独、苦闷、不满的心绪中,承受着幻灭和虚无尽管物质世界灯红酒绿,极尽豪华,但人们却被挥之不去的“心头病”和“世纪病”吞噬着,精神空虚颓丧,郁郁不乐这些物质之坏与精神之坏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是道德、政治批评的对象,但在《恶之花》中,这些丑恶就是它表现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美与之相应,平庸的、丑陋的、病态的意象体系取代了传统美好、纯真、和谐的意象体系,苍蝇、蛆虫、死尸、粪土、枯骨、泥泞、污血这类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恶之花》被包裹在一片神秘、危害甚至邪恶的气氛中,传统真善美以及永恒完满所支撑的意义体系被完全打碎,现实世界丑恶的本来面目暴露无遗  其次,波德莱尔批判和摈弃了 “艺术模仿生活”这一长期主导西方艺术界的根本美学原那么,提出了“艺术自主说”理论他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深刻的模仿,作品所传达的感受阅历是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阅历具有同等质量和强度的,这是一种从精神到精神的深刻模仿艺术的功能是“对外部生活传奇般的传译”,①艺术要用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就是“深层修辞”来阐明暗藏在自然深处的意图《恶之花》的创作运用了“深层修辞”,切实地传达了他的惊颤体验和意识内涵。

      《恶之花》中的比喻是建立在对世界精神性的理解上,比喻关系是主观体验感受的好像性,隐秘繁杂,突破了物的界限,比喻意象随诗人主观的感受带有无限的肆意性和怪诞性,在精神领域或心理空间构成了含义深远的特殊组合,让读者也体验到惊颤传统的时空规律、物理规律也被打乱,由于诗人的最终目的不在写“物”,而在写“心”,心是不受时空规律秩序限制的此外,波德莱尔甚至将深刻的模仿贯彻到诗歌格律的处理上,对诗行不合常规的停顿和跨行处理,对诗句有意识的突兀截断,对某些音步的移位都是依据心理的感受阅历,为的就是精神的切实传达自《恶之花》展现以来,诗歌语言自然组合、排列的传统方式消散了,语言布局不再以商定俗成的方式展现,而被诗人的主观情思所肢解在波德莱尔看来,“高明地运用一种语言,这是施行某种富有启发性的巫术”②,将自然现实转化为了一种精神的现实,即他所说的“缪斯的巫术所创造的其次现实”③  由此可见,《恶之花》以“恶”为美,运用“深层修辞”,以不完备、不和谐、零碎和具有破坏性的语言暴露了现实的丑恶和猖狂,把人们从传统的麻痹中震醒,认清传统所散布的假话,打破了传统艺术追求完备性、整体性的空想,也打破了传统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美。

      传统意义上的美是宇宙论的根本表现特征,世界是“上帝”的艺术作品,传统艺术养护世界的存在和尊严,而《恶之花》开头的现代艺术,使人成为了一种自主的创造气力,并使用这个气力来反叛“上帝”  然而《恶之花》对传统的反叛并不是真的对真善美以及永恒完合意义体系的背离和抛弃,而是由于现实与真善美、与永恒完满相违背在当时的“兴隆资本主义时代”④,人的价值和尊严无可挽回地失落,异化作为一种生存窘境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而且也在个人心理中延迟随着上帝的死亡,随着人文主义精神的迷失,随着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急速推进,高度技术化、物质化、非精神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心中尤其明白: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不成能再将自己的同类视为生性良善的伙伴人们务必去适应一个新的、目生的环境,在大城市尤其如此于是个人精神领域中美好的东西不断失落,心与物的对立越来越严重,物不仅对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逐渐将其物化于是,人逐步远离传统的文化价值,在精神和心理上遇到种种窘境和危机精神危机是一个个人心理空间,也是一个社会心理空间,也就是当时的“世纪病”人们对“上帝”等一系列价值体系的信仰遭到了辜负,对自由幸福的信仰遭到了打击,于是产生了不满和忧虑,从而导致反叛。

      然而波德莱尔以恶为花、以丑为美采撷了“恶之花”,但他并没有说这些花是好的、香的,理应戴在头上,拿在手里高尔基曾说波德莱尔是生活在邪恶中,却喜欢着良善,并对其诗作中的反叛精神赋予高度评价,认为他这样的现代艺术家都是正直、敏感、具有寻求真理和正直愿望的人,心中有着自己永恒的梦想  由此,《恶之花》开头的现代艺术并不是真善美与审美的彻底分开,它照旧是人抑制猖狂,坚持超越的一种心灵杰作和自由选择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和谐统一,构成新的繁杂的张力关系这种真善美张力关系的形成,为重新影响社会创造了条件换言之,传统艺术在真善美尚未分化的条件下作用于社会,而从《恶之花》开头的现代艺术那么是在分化的根基上反作用于社会,即用丑恶、分裂、破碎来否决现实,恰当、形象地传达了现代大工业机器文明对人的感官和意识的刺激,揭露当时社会和人的异化  尼采曾反复论述过美丑问题,他认为现代艺术乃是制造残暴的艺术但是对崇高、严肃、美好的美学范畴的有意损毁并不等于艺术意义的流失,丹尼尔・贝尔在论述资本主义文化冲突时曾说:“十九世纪中叶宗教权威的破产引发了向着松弛方向的心理转变结果是文化――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化――承接了同魔鬼打交道的任务。

      可它不像宗教那样去驯服魔鬼,而是以世俗文化(艺术与文学)的容貌去拥抱、挖掘、钻研它,逐步视其为创造的源泉⑤如此看来,波德莱尔那么是拥抱魔鬼的第一人,而《恶之花》开头的现代艺术那么是“通过歼灭艺术美的外观而使艺术解体,又恰恰在艺术的解体中拯救了艺术”⑥由此,看似丑陋、邪恶的《恶之花》没有背叛艺术,而是拯救、升华了艺术,赋予了艺术以新的生命只有丑恶的外观才能抛弃丑恶自身,现代主义艺术用相异于传统美好和谐的艺术形式,却蕴含着与现实对立,把人们从麻木昏睡中震醒的气力它们对社会对文化举行批判,达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抗争,而这一切就始于《恶之花》《恶之花》预示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倾向,以及现代主义反叛和颠覆传统价值体系的努力  面对生存的猖狂,信任这个世界鲜明需要一种许诺,宗教、艺术以及关于神话和逻各斯的工作都是消释这种猖狂的尝试,都是作为一种许诺而产生的在兴隆资本主义时代,曾经的信仰体系已经损失,“落莫和黑夜进驻了内心,/犹如深陷囹圄钥匙却又损失⑦而超越性又是人的一大属性,和谐、完满、永恒始终是人内心深处的终极敬仰人始终梦想自己像一个有意味的文本一样被阅读,不容许放弃“被指”的感觉,也不能采纳以掷骰子的方式来抉择自己的命运,因而产生一种推动力,以求超越其生物的被动性和生存的猖狂。

      那么对自己承受责任,就务必采纳一个事实:人本体无所凭借,最终只能是自我观照和自我定位只有依靠自己的气力才能赋予生命意义,即便这意义是有时限性的,但也只有在这过程中,人才能超越一切生物,使自己立于生命之上,实现确定程度上的主动性恩斯特・布洛赫曾指出,人在不断超越时其指向属于完满之“未然”,不停地怀抱着梦想,而“梦想”那么是一种本体论状态,即“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不断怀着渴求面向人生的一种积极状态那么,现代社会中的人只有抑制颓废的障碍与猖狂的情况,抱持一种积极超越的态度,才能达成最近完满的境界而宗教和艺术等无疑是这样一种心灵杰作和自由选择,让人对其超越的本质保持忠诚波德莱尔创作《恶之花》就是深处时代的猖狂中,为了消释这种猖狂所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加缪推崇的反叛,面对各种冲突的对峙而坚持生活,供认冲突并下决心在其中存在,“我抵挡,故我在”⑧ 波德莱尔认为艺术处于概括和抽象的结合点上,是一条沟通感性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神秘渠道因此它同人类精神所关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观照和一种生存方式由此《恶之花》不仅仅是对现实生存情况保持清楚的一种态度,也是对生命状态诗意的观照。

      在《恶之花》里,无处不看到他感觉的敏锐,痛楚的诚恳,呼吁的沉重,他的“深层修辞”切实的传达了他内心的惊诧体验,让人们在体验惊诧的过程中对生活发问诗是他对病态社会的审美批判,也是对人类苦难的诗意反思这使其作品在“恶毒的美”背后呈现出一种道德上极端残忍的清楚波德莱尔在冲突中熟悉到人的悲剧命运,并从总体上来体验它《恶之花》诞生出一个丑陋的缪斯,他的选择落到一个“打着呵欠”吞噬世界的妖怪――“厌烦”,以及它张开的可怕的黑洞上,展览丑恶和猥亵,对猖狂――这个吞噬一切的黑洞作一次抗争,而其终极伦理意义就在于诗人“有心栽花唤回那满园春色,/有意从内心拉出太阳一轮”⑨,从偶然之物中提取永恒不变的因素,使偶然之物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象征这样既表达了永恒梦想,又表达了时代性,从时尚中挖掘出它包含的历史意义,“在流变中探索永恒”,将艺术创作看成是对生存美学的创办,将生命作为艺术品来创造,作为一个个瞬间来美化、升华和享用正如尼采所说:“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世的生存才有充沛的理由⑩所以波德莱尔完成了美学和伦理的双重使命,防止了超越性的流失,呈现了人类在其本性和生存窘境的双重限制下的光芒,为人类可以在自然、社会中和谐地生存进展供给了一种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

          解释:  ①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第42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②③波德莱尔:《论泰奥菲尔・戈蒂耶》,同上,第70页, 第74页  ④瓦尔特・本雅明:《兴隆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第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⑤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冲突》,第65页,三联书店,1989年  ⑥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1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⑦《恶之花》第16首《高傲必惩》  ⑧《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加缪散文集》,第64页,三联书店,1989年  ⑨《恶之花》第123首《风景》  ⑩《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第275页,三联书店,1986年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 半夏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