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选)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7920541
  • 上传时间:2021-09-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对东周以后明堂制度之起源的一种考察 [一] 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 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许君谨按:“今礼 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4] 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 方法 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5]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今本在《明堂》篇)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之五室明堂之制。

      对于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许慎认为“无明文以知之”,对此郑玄加以反驳,他说: 《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取义于《孝经 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今汉立明堂于丙巳,由此为之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也,合于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虽有不同,时说炳然,本制著存,而言无明文,欲复何责?[6] 按照郑玄的说法,五室是周人的明堂制度,九室是秦人的明堂制度,五室显然早于九室这个看法对后世的 影响 很大,阮谌《三礼图》云: 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7] 《礼图》: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8] 并且,由于五室之制早于九室之制,故后世论明堂制度者,多以五室为是袁翻《明堂议》: 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义则明矣及《淮南》《吕氏》与《月令》同文,虽布政班时有堂个之别,然推其体例,则无九室之证。

      明堂九室,著自《戴礼》,探绪求源,罔知所出而汉氏因之,自欲为一代法[9] 贾思伯云: 窃寻《考工记》虽是补阙之书,相承已久,诸儒著述无言非者,方之后作,不亦优乎?且《孝经 援神契》《五经要义》旧《礼图》皆作五室,及徐刘之论同《考工》者多矣[10] 类似论者尚有不少,直至近人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仍以五室为是,九室为非 对于郑玄的以九室明堂为秦制的说法,也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牛弘曾条列古代有关明堂的 文献 ,在谈到记载着“九室十二堂”的《明堂月令》时,他说: 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抄合为记,蔡邕 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证明,文多不载束皙以为夏时之书刘瓛云:‘不韦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即可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商周之法,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也[11] 牛弘对以往争论的态度是公允的,他认为九室明堂有其来源 平心而论,尽管前人对明堂制度的讨论已很多,但即便今日,要判定上古明堂是五室抑或九室还很困难,记载两种明堂制度的 文献 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不足以说明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明堂制度。

      考古学所得的古代建筑遗迹也没有五室或九室的样子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已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12]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铜器中的大室《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13]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14]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15]笔者以为,彻底弄清三代明堂 问题 ,时机尚未成熟,但笔者相信西汉以前的明堂既非五室,亦非九室,也没有后世的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议明堂的五室与九室之争是从东汉开始出现的 对于后世关于明堂的激烈争论,笔者以为他们各有证据,厚此薄彼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笔者想做的是先弄清学者所争论的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 首先看古人对明堂制度的解释古人对明堂的解释,不论是五室明堂还是九室明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明堂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 《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礼含文嘉》:上圆象天,下 方法 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

      [16] 《三辅黄图》: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 《礼记外传》:五室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17] 牛弘: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帝命佥》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郑玄注:“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18] 从上引文献看,两种制度似乎与某种思想有关,并且各有来源,尤其是五室明堂,它显然和五行思想有关《汉书艺文志》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则明堂中还包含数术的因素地下文物与文献的不断出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尤其是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出土,为我们理解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提供了契机 [二] 首先抄录《太一生水》原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口,不知者谓口口]”[19] 太一经过一系列环节成岁之后,为万物的生长确立法则,即“为万物经”, 即万物的生长消息必须遵循四时变化的 规律 ,合乎四时之德,而不能突破超越这个规律这是这篇 文献 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时令思想 把握了“成岁”这个中心 内容 ,再去理解太一成岁过程中的概念,就有了基础 关于太一,当如李学勤先生所说是太一之星,[20]即文献中的帝星,西方人称之为β Ursa Minor《灵枢九宫八风》中有一条习谓之“太一行九宫”的记载: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关于水,论者多引《管子水地》篇来解释,事实上古代思想家大多重水,《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孔子也“亟称于水”,[22]这和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开,《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水德的精彩描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蟯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 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水充盈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它“与天地取与”“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因此它可以成为成岁的基本条件 “神明”是当前学者间争议最大的一个词,或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或将其理解为日月,[23]或将其理解为鬼神[24]关于此,首先要说明的是,将神明拆成两个词来理解以照顾全文的两两对应的生成关系,是没有必要的。

      上文已说过,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它们是对应于四时的,相互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文中表述的生成关系对于神明的理解也是一样,只能从它与主体内容成岁的关系上探讨它的含义,而不必拘泥全文的表述形式 从成岁的角度理解神明,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是不合适的,岁时本身是具体的,太 一、水、天地、阴阳二气、四时、寒热湿燥都是具体的,神明也应是具体的对于日月与鬼神二说,理解为鬼神更好一些,诚然,文献中不乏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但也有天地、日月、鬼神、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还有天、日月、星辰、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25]很显然,从解释力的角度讲,将神明理解为鬼神更好,因为鬼神可以包含日月,反之则不行从文献中与《太一生水》之神明含义相近的神明的意思来看,将神明解释为鬼神是对的,比如: 《庄子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 《鶡冠子泰鸿》:“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 《大戴礼记千乘》:“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 此三个神明皆应看作一个词,前两条说神明之位,则神明可能很多,第三条讲山川之神明,则此神明必不是日月,而是鬼神。

      鬼神之于成岁的意义很大,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取决于风伯、雨师之所为,所以他们除祭祀天地外,还要祭祀这些神明,正如刘向所说: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 风伯 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明神从官也[26] 关于天地、阴阳、四时、寒热、湿燥,传世 文献 中有很多叙述,意义也比较确定,此从略 《太一生水》的主体 内容 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并最终成岁的成岁过程,就其学派性质而言,它属于数术类《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著录了多部与太一有关的书,五行家有: 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泰一二十九卷 天文家有: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泰壹杂子云气三十四卷 杂占家有: 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此外,在《方技略》、《兵书略》中还有几部关于太一的书,《太一生水》主要讲成岁,故当属于《数术略》,李学勤先生说:“四时成岁的框架,正是 中国 古代数术的基本要素之一[27]是很对的 郭店简中《太一生水》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则和它明显的道家色彩有关《太一生水》的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