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两代的民本思想浅谈.docx
8页明、清两代的民本思想浅谈 张智丽 (新疆乌鲁木齐市森林公安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Reference:“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懂此道的中国社会至古就把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的基础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对于“君”来说民本思想是一笔政治财富,对于“民”来说是社会地位的保障,同时它也是我国社会不断蜕化、不断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思想支柱民本思想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当中经过长期发展不断壮大,于明、清两代发展至最高水平所以,对这明、清期的民本思想进行研究,对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以人文本”思想的想发展,以及对学生了解、学习我国历史文化、人文精神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Keys:明、清;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民权K24 :A:1673-2111(2012)07-0230-021 传统民本思想概述 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政治文化之一,被历史上所有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认可、推崇,可以说它的诞生和发展凝结了我[来自wwW.lW5u.coM]国古人对人性认识、对政治实践的智慧结晶由于它在社会中所获得的广泛共识,使之在我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的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民本思想被不断的壮大、不断的实践,但对于“民本”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1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古人就一直围绕“重民、养民、富民、教民”几个方面在讨论和实践,所以单从总体上来说的话,民本思想就是把人民、把百姓当做一国之根本,来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社会政治策略 1.1重民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教育教孔子便认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所以不难看出,“民”是治理和发展一个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生产力之所在,民心是否安稳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只有爱民、重民,才能民心所向,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太平无事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也曾提出“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的典型重民政治思想表述,这里的“贵”字和“轻”字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对于重民思想的认识除了儒家的重民思想之外,不论道家、法家都在政治斗争和学术歧异当中对重民思想提出了统一的意见和认同可以看出,不论是我国任何的传统思想学派,对于“重民”是不存在歧异的,因为“重民”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基本保障 民本思想当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层面就是“重民”它认定人民群众是国之根本,国家的统治者要尊重人民、关注民意、顺从民心,要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所起到的根本性作用,要妥善的处理好政权同民权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重民思想是对普通人民群众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的认同和肯定 1.2养民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在这句话当中,不仅充分的体现出了人民大众对于一个君王、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以“食”为代表的物质条件对于人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不能只是空谈,再人性化的政治思想如是不能转换成为对人民的实际物质保障,那么它的存在便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所以说,“养民”是民本思想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把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民本思想联系起来考虑,并落实到具体实际的行动上,关心人民的实际生活,对人民的生存条件进行改善 如何能够使得民心所向,其基础就是先要解决人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因为人民的生活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民生问题唯有让人民的生活得到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能够安居乐业,那么社会才能稳定下来,一个社会也只有先稳定下来,才有繁荣建设的基础所以,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治国之道,便是“养民” 1.3 富民 在社会稳定下来之后,便可向繁荣阶段前进,但这得需以“养民”为基础保障,可以看出“富民”是“养民”的更高级表现。
朱熹曾在《四书集注》中提到,“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这句话说明了国富要以民富为前提要让一个国家繁荣起来,就必须在人民安居乐业之后,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富裕富民思想提出一个国家的君王,也就是国家政权的统治者应该从维护百姓的福祉出发,在治国实践当中把富民、利民作为基本的治理准则,让百姓有地可耕、有商可从,能够取得非常丰富的物质收益,从而达到丰衣足食的小康水平 我国古代的周朝建立之后,就开始大力的提倡惠民政策、裕民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努力为人民的生活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先秦诸子也基本认同把“利”作为调节人民和国家关系的杠杆,那个时候的各个思想政治学派都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国家和君王有责任、有必要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要充分的考虑到民心背向问题,要在政治实践当中最大限度兼顾人民的利益而从汉朝至今,富民思想对国家的治理更是起着日渐重要的作用 1.4 教民 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一个国家只是致力于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而忽略教育问题,这会严重的背离民本思想,会使得国家的统治岌岌可危所以,“教民”思想也是民本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大思想家孔子曾经提出过“富而后教”的主张,后来的朱熹也对此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重民、养民、富民都是民本思想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教民则是民本思想中最具思想境界的表现形式从古至今,不论在我国的何个历史阶段当中,对教民思想的落实都没有松懈过民本思想在重视百姓基本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对统治阶层增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要求,它要求人民应该懂得道德礼仪、人文伦理,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2 明、清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明、清之间是史学史上一个极可注意的时代2为什么此文要以明、清两代的民本思想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为这个时期的“新民本思想”较之传统民本思想要来的丰富3,同时也是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民本思想把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基本出发点进行了改造,所得的“新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当时现实社会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伴随着专制制度危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着当时非常强烈的社会矛盾气息 2.1 明、清两代重民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明、清时期的专制制度可谓达到我国历史的顶峰,不断走向极端化,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之下,社会中具有一定思想境界和人文精神的学术家对当时的政权制度展开了非常猛烈、深刻的抨击,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传统民本思想逐步开始演变。
由于专制的压迫,所以明、清时代的社会思想家一直把“公天下”作为抨击政权制度的基本观念其中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一匹思想家高举“公天下”的思想旗帜,他们主张民权的合理性在于民众利益符合天理4,把公天下理念发展到了极致他们主张“重民”就应该由百姓来决掌控国家的政策,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意识从而激起了大众的社会则仍,尤其是顾炎武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唤起了当时许多人对自身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认识这使得“新重民思想”更加进一步接近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人权”思想,它认为所有人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都能成为圣人,即“圣凡平等”论,这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最大限度的肯定了每个百姓的社会地位,对传统重民思想的转变巨大 2.2 明、清两代养民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日渐繁荣,不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较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都较为发达,社会的总体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分工也日渐扩大,其商品经济的活跃程度也到达当时的历史顶峰,但是这一切也同时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变化速率大大的加快,社会中各个阶层的生状况平不断变化,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明、清两代的养民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这让百姓的生存问题被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养民思想的发展与转变使得“治生之学”被抬上思想、学术的研究平台,即对百姓的具体养家问题、生存问题以及家业的经验问题提出学术性的探讨与研究,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和行业情况发也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财富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化解国家内部矛盾,为所有百姓提供生活物质保障,当时的社会还积极的倡导“以民养民”,主张社会当中较为富足的人家主动让渡手中的财富,帮助有生活困难的穷人,让社会当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保障这同时也把养民思想上升到了新的社会高度,和“新重民思想”当中的“天下为公”相呼应 2.3 明、清两代富民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如养民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当中所说的那样,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都较为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也前所未有其中更以工商业的发展最为突出,使之在社会经济、国计民生当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时人们的社会视野不断开阔,许多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在社会中不断滋生,这就引发了传统富民思想的转变这个时期的的富民思想不再过于重视政权阶级的利益,而是更多倾向于百姓的个人利益,人心私欲暴涨。
人们不再单单注重对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兼顾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当时社会中大多的人都把物质财富作为自我价值的体现,使得人们对金钱利益的追逐日益激烈 虽然这中现象在当今看来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工商皆本”、“义利并重”、“崇私”以及“保富”等思想理论构成了当时富民思想发展与演变的重要部分,这些思想理论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更加利于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为后来的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大限度的反应了明、清的富民思想观念 2.4 明、清两代教民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在传统的教民思想当中确实存在许多优秀的人文、道德、纲常等精华但是这一切在实质上都跪于君主制度之下它的教育思路基本上都是以君臣教化和顺民为大致方向 由于明、清时期,百姓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当时百姓的思想变化产生了一定定的影响,这中思想变化最终渗透到了社会教育的体系当中,对教民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产生着绝大的作用由于百姓思想的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也更加符合“天下为公”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当时的教民工作日益呈现“以民教民”的趋势,也不再以儒家文化作为教育的绝对重心 Reference: [1]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3):109-110 [2]葛兆光.明清之间中国史学思潮的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1985,(2):79-97 [3]允春喜.明末清初民本思潮探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4):47-53 [4]苏凤格.试析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6):127-12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