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突破训练.doc
21页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突破训练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巫峡赏雾巫山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唯有山前的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下子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窗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
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1.本文是按照( )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2.用波浪线画出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A.提醒读者不要被雾所迷惑B.不仅强调巫峡的雾美得迷人,而且使文章结构严谨C.强调雾太美了,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3.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写一写山帽子雾:____________________ 轻纱雾: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哪一句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最相近?(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秘密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②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ān)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ni)嚅(r)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mǐn)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
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菲薄:(1)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 (2)瞧不起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3.短文第(_____)和第(_____)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秘密”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______和______,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孩子6.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阅读《纪昌学射》片段,回答问题①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②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练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你要练到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再来见我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1.根据文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是指纪昌的眼力是在家里练习的2)飞卫让纪昌先练眼力是为了让纪昌打好基本功 (______)(3)纪昌练眼力分两步走,先练习追踪快速移动物体,再练以小视大2.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请选择合适的选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转换及转折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声音的延长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
3.“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句中带点词“竟然”能否换成“果然”?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读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从句子的加点词你体会到纪昌是个怎样的人?先概括他的特点,再具体说说理由①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②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直到九点,那端才传来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老王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说:“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放下老王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寒风阵阵,穿过窗户的缝隙吹进室内,老王还来不及答话,打了一个大喷嚏。
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 已经感冒了吧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絮絮叨叨,从他七岁时的“劣迹”说起老王赶紧截住母亲的话:“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老人回答道:“雪还在下呢!”老王不由自主地愣住了在寒潮初袭的清晨,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却忘了匀一些给住在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愣1.给第四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急忙——(______) 到达——(_______)3.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 ( )A.拉 B.牵涉 C.挂念4.短文已用“||”分成三段,第一段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填序号)A.母亲的 B.父亲的唠叨 C.牵挂 D.6.文中表现老王和老母亲说话时共同特点的一个词语是______。
7.“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 课内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1.简述选文的主要内容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应用( )的语气朗读A.平淡无奇 B.疑惑不解 C.无奈、愤怒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外国人能霸占一块地方横行4.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 阅读理解一块625欧元的树皮德国里特堡的高中生克雷斯蒂在驾车旅行时,发生了一起车祸。
为了避让一辆迎面而来的运货卡车,克雷斯蒂紧急转舵,结果撞到了公路边的一棵槭树上这是一棵有20年树龄的大树,很粗壮,所以,克雷斯蒂的小汽车当场就撞报废了,而克雷斯蒂本人也撞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