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与一般规律.doc
12页第七章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1第七章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历史创造者教学时数:4(授课 2,讨论 2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运行规律,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清楚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教学重点:1.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运行规律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4.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教学难点:1.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2.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教学方法:专题讲授与启发式提问和课堂交流相结合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授课过程的设计: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三个方面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具体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水平、发展要求等)时,就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相对而言,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第七章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2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的根本职能——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反作用方向上的“为我”和“排他” 所谓“为我” ,即想方设法促进和保护自己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排他”就是极力地排斥异质,既同有害于自身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又同威胁自身生存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为我”是目的, “排他”是手段。
保护自身,需要排除异质,排除异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作用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中实现的第二 ,体现在反作用的方式上,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控为自己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动调控在规定的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使之接受一定的社会规范并支配人们的行为第三,体现在反作用的效果上的两种可能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可能起促进作用又可能起阻碍作用当一定的上层建筑适合于自身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就能起促进作用反之,当上层建筑变得腐朽保守,不能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的活动就会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发生尖锐的矛盾,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生产力标准1. 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动态结合与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共同作用,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本的矛盾,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的原动力是生产力这是因为,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行等需要问题,物质生产正是满足人们自身需要的手段。
正是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而需要的满足必然又引起对新需要的追求因此,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的发展又不断推动生产关系,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向前发展可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3. “生产力标准”的含义和意义第七章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3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即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否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体现了价值标准和真理标准的统一,从根本上划清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坚持“生产力标准” ,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二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斗争的含义、基本形式和类型1. 阶级斗争的含义所谓阶级斗争,就是指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2. 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其中经济斗争是斗争的初级形式,政治斗争是斗争的最高形式,思想斗争为政治斗争服务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治斗争夺取政权3. 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阶级斗争:一是作为新生产关系代表的被统治阶级反对旧生产关系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斗争(如,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资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等) ;二是不作为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的被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如,农民对地主、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阶级斗争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进而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就强烈要求摧毁旧的生产关系以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总要利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来维护旧的生产关系,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因此,只有通过阶级斗争,通过社会革命这一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制度第七章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4第二,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之间的对立首先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始终存在,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就不可能停止而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他们作出调整和一定程度的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分析法阶级分析法要求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整个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加以全面的、动态的把握在对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区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区分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阶层,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不能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也不能主张阶级斗争“熄灭论” 。
第三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社会改革的内涵1. 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2.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第七章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5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再次,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飞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近代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获得较大的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某些局部调整,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然,这些局部调整,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不能挽救资本主义最后灭亡的历史命运2)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的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二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只有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才能最后得到解决2.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第七章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和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