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哲学视野下关于诗意性的探讨.doc
7页文学、哲学视野下关于诗意性的探讨祁晶/房基(喀什师范学院,新疆 喀什844007 )【摘 要】:现代社会“诗意” 一词不断被人们提及,诗意地生活成为现代人的一 种追求究竟什么是“诗意地生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了什么是“诗意性”, 才能更进一步去追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诗意地生活本文从文学和哲学的视角进行探 讨,希望可以较全面地揭示“诗意性”的含义,从而为诗意生活的建构提供切实的依据关键词】:诗性意;文学;哲学;存在荷尔德林在一首诗中曾说〃功业累累,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007年湖 南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中写到"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惜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 现代社会〃诗意"一词不断被人们提及,诗意地生活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追求然而究竟什么是〃诗意地生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就〃诗意性"进行一 番探讨,明白了什么是〃诗意性〃,才能更进一步去追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诗意 地生活?从字面上来看〃诗意性"必定首先与"诗〃相关,然而〃诗意性"又不 仅仅限于诗本身因此本文从文学和哲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从而希望可以较 全面地揭示〃诗意性〃的含义,为诗意生活的建构提供更切实的依据。
•文学视|下关于诗意性的探讨关于〃诗意〃何其芳的解释是:诗意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 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诗意"首先是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我们对〃诗意性"的探讨应先在文学的视 野下进行)与"诗意性"密切相关的第一个语词"情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先秦时期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先 民们便学会了用诗歌来表达对爱情对理想对美的追求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所 感受到的花的娇好,水的轻柔,风的气息,月的温度,是一种自然的美好,心灵 的纯净中国诗学立足于人的生命意义,以"情志为根本",由〃因物感兴", 〃立象尽意""境生象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生命活动的流程关于所言之 〃志",不同时期,其含义有所不同先秦时期,在以降神为主的巫乐中,〃志"指的 是上天神的旨意到了周朝时期诗歌多被用来夕卜交礼仪中的交流唱和,表达的是两国互 相友好的情谊两汉时期的诗歌则多被用来抒发诗人个人的志向情感了,其中不仅融合 了感性z而且还包括理性 情志,是人在现实生命活动中获得的独特体验,与人的心 灵相关。
这里的情志是最真挚的情志z心灵是最纯净的心灵诗歌创作立足于创作主体 人的这种体验,传达这种体验是诗歌的首要任务因此,与〃诗意性〃密切相关的第 —个语词便是〃情志"二) 与"诗意性"密切相关的第二个语词"自然“人的心性是虚静的,它的发动需要借助外柳的刺激清风明月春鸟秋蝉",季节 的变换,景物的推移最能引发诗人心灵的震颤而这些引发人喜怒哀乐之情的外物则来 源于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追溯到诗所发生的远古中古时期,这世界与现代世界不同, 那是一个较少受人工干预,充满着灵性与美感的自然明净的世界中国有着五干多年的 文明,其中很长一段时期属于农耕文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大部分发生于这一时期 没有现代的科技,没有现代的污染,没有现代的快节奏,那时的人们生长于青山绿水 纯美自然的环境之中,过着日岀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国的古人强调〃天人合一〃, 与自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于大自然,他们死后尸身要回归于 大自然他们生于斯逝于斯,他们热爱那土地那山水那自然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 中所写的〃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O自 然中孕育着万物生灵,孕育干干万万种美,时刻打动着诗人那纯净超脱的心灵。
他们在诗中歌的最多的唱的最多的便是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养育了他们,教化了他们, 滋润着他们,不仅是他们的诗还有他们的心灵而现代社会,人与自然隔离,人被 钢筋水泥,城市喧嚣,物欲横流所包裹,耳闻目见再也没有自然的纯净,代之的 却是尔虞我诈利益纷争人的心灵也被蒙上到了厚重的灰尘,不再纯净,不再诗 意现代社会中人心沉寂了,诗歌沉寂了,诗意不再有所依托人被现代科学现 代技术现代经济现代生活给异化了,更多感受到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忍受着的是 因之而带来的心灵的空虚与情感的枯竭由此我们可知与〃诗意性〃密切相关的 第二个语词便是"自然\(三) 与"诗意性"密切相关的第三个语词“审美超趣"虽然中国古典诗人偏向于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体验,但诗之所以为诗的另一个 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的超越性诗歌不是单纯地对大自然进行模仿,而是在书写 的同时熔铸了诗人独特的体验和感情,这种岀现于诗歌中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来〃尽意"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已经超越了大自然所提供 的景象,在其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活动,实现了第一重超越诗中意象,不再是 属于现实层面的东西,而是超越了现实时空的限制,创建的是想象中的形象由 这种意象所营构的世界我们之为"意境"o它不再是一种现实的空间,而是由诗 人心灵所创建的一种想象空间,这里的情和景都超脱了现实的限制,而成为了一 种虚静深邃的精神永恒。
诗人在对自己的情志进行书写的同时也是对自身情感历 程的审美的反观,所谓的"痛定思痛〃,这便实现了对自己现实情志的超越超 越了现实生活中真切的悲喜,从而使种情历久弥新,具有的广泛的普遍性和历史 的深度由此我们可知z与〃诗意性"密切相关的第三个语词便是〃审美",或者我 们也可以称之为〃超越〃,审美是对现实功利的一种超脱在文学的视野下我们可以看到,〃诗意性〃是情志性、自然性与审美超越性交织相 融整合出的一个语词也可以说诗意地生活就是一种真情实感的生活,亲近自然的生活, 审美超越的生活同时我们可以得出,〃诗意性〃 一词并不仅仅限制于文学诗歌领域, 她有着更广阔的生命的外延因此仅从文学视野下对”诗意性〃进行探讨,是无法深入 理解其含义的下面将从哲学视角对〃诗意性"进行细致分析,以期更透彻明了地把握 其内涵二、哲学视野下关于诗意性的探讨(一)海德格尔对"诗意性”的阐释——非主奴性,非有用性荷尔德林在一首诗中曾说过’‘功业累累,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 于这一诗句,海德格尔有不同于文学常规的解释首先他从人对物的不同关系区 分了日常世界与大地海德格尔认为,人对物的使用性关系组织了日常世界在 日常世界中只有有用的东西才会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无用的东西,人们是视而 不见的。
物是以有用的世界性的方式存在;然而这并不是物的唯一存在方式,物 还有一种无意义的存在方式,即”大地性存在〃,这是一种神秘的而让我们无所 知的存在我们可以把"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理解为人诗意地栖居在不以〃是 否有用"为对物的评价标准的世界中这样人就超脱了现实世界中的功利性,进 入到另外一种存在状态日常世界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与他者的关系都是一种"主奴"关系, 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古代世界自然神灵语言是人的主人,现代世界人 成了”自然的征服者”,虽然发生的翻转,但本质没有什么不同但海德格尔认为, 有另外一种人与他者的关系,即“非主奴的自由的关系"O他认为,伟大的艺术 如诗人中有人与物的非强制性的关系,只不过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边缘性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海德格尔关于诗意性的理解应该就是一种人与他者关系的非 主奴性非强制性,这个〃他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自然;诗意性就是人 对物的关照与评价的非有用性总之海德格尔从存在的视角对〃诗意性"进行了 独到的阐述二)庄子视野下对"i寺意性"的阐述——自由、突破庄子在《养生主》中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种让人追思"有限生命如何把握永恒美的人生"的命题是带有诗意光辉的。
道 家以〃自由〃为最高的人生追求,如《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都表达了这 种追求对于庄子,诗意的人生应是美和自由的人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道家对 于〃诗意性〃的阐释必然与自由相连《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抒情,是 在理智与情感之间追寻诗意的人生,可以说其意义已经扩大到了文化精神的领域 庄子的哲学是一种诗化的哲学,从他的视角来解读诗意性,诗意性必然会沾染理 性的色彩庄子与海德格尔的阐释不同,他不要求人要完全摆脱日常世界,完全 消解人对物的有用性解释来建构诗意关于〃无用〃他后面还有一个解释,"为 大用“,他要在日常世界中,实现有用与无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超越的交融 不是要摆脱,而是要突破由此可见中西方哲学体系不同,在不同体系下对于诗 意性的解释也不同庄子视野下的解释更符合中国人对诗意性的理解,也更符合 生活的现实;而海德格尔的解释更加透彻明晰,接近实物本质我们不妨把两者 结合,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诗意性的较全面解释三)屈原视野下对"诗意性"的阐述—— 沟通与融合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从某种意 义上还可以说他是一位哲学家没有哪一个单纯的诗人能如他那样,在《天问》中对苍 天宇宙的奥秘、人生的意义进行如此热烈地叩问的。
〃昼夜如何产生?九重之天如何营 造?天圆地方,天地连接处如何密合? ”也没有哪一位纯粹的诗人的诗篇能像他《离 骚》《九章》《九歌》那样在浓烈的情思中闪耀着哲理的光辉的屈原受楚文化、儒家、 法家、阴阳家的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哲学与自然哲学观在《离骚》 中所体现的他的政治理想与族类、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超越了个体激情,达到了个体与 群体的沟通与融合,抒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怨愤而是整个民族的心声这便让他的诗获 得了成为永恒的力量受楚国巫风的影响,他又时常对神进行深思与叩问神的问题也 是海德格尔思索的重要问题海德格尔认为,人对天空的仰望是对于神的追求,神是测 度人在天地之间生存的尺度他认为,大地(有时也称自然)是保有自身神秘性,禁止 人类对它的揭秘与把握人应该敬畏神然而楚地的巫文化不仅仅强调人对上天对神灵 的敬畏,人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一祀,巫师,咒语等达成与神的沟通与交流,并且 可以让神为人类社会服务中西方哲学文化对于神的不同理解必然也会造成对诗意性的 不同阐释在屈原自然社会哲学观视野下,我们对诗意性的阐述是人与神的沟通与融合, 个体与群体的沟通与融合在这一沟通与融合中,人可以保留以"有用性"的尺度关照 自然大地甚至是神,但是同时必须对之保有敬畏之心,才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 类社会的和谐,才能进一步探求诗意性的生活。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大地是人类日常世 界建立的根基不处理好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人类将无从谈说自己的生存,更无从探 讨哪种生存方式更美好三•关于诗意性的综合阐述与反思一)中西方关于诗意性阐释的共同点通过在中西文学哲学视野下对诗意性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 体系的不同,对诗意性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对 于诗意性理解的共通之处在对诗意性进行阐释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弓I入了 〃自然(大 地)〃一词,引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海德格尔认为,诗人应学会弃绝,要弃 绝他以前所抱的关于词与物的关系的看法,弃绝是对另一种关系的准备他所说 的这种"弃绝〃其实就是一种超越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在对诗意性进行阐释时不约 而同地引入另一个词便是〃超越"在对诗意性进行阐释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引入的第 三个词便是"神\都同时对自然大地本身的神秘性进行了思索与叩问,并将至弓I入了 诗意性的探讨之中二)中西方关于诗意性阐释的差异性虽然中西文学哲学视野下对于诗意性理解有共通之处,但其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 的首先中国诗学关于诗意性的阐释时非常注重淸志的情感是人类生命的底蕴和节拍, 是人类生命不同于动物植物生命最本质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