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学概论5年高职课件第5章护理理论及模式吴世芬.doc
8页护理学概论-5年高职课件第5章 护理理论及模式 吴世芬 16-1 第5章 护理学理论及模式 课程内容 第1节 系统理论 第2节 需要理论 第3节 压力与适应理论 第4节 成长与开展理论(选学) 第5节 奥瑞姆与自理模式 第6节 罗伊与适应模式 第7节 纽曼与保健系统模式(选学) 学习目标 1. 解释系统、需要、压力、压力源、适应、自理等概念 2. 说出系统论、压力与适应理论、需要理论、自理模式、适应模式的创始人 3. 表达系统的根本属性及分类;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及影响需要的因素;有关压力理论、压力防卫与适应;自理模式的内容 4. 讨论系统论、压力与适应理论、需要理论、自理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1节 系统理论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属性 三、系统的分类 四、系统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假设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组成: ①要素的集合 ②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集合 二、系统的属性 整体性 相关性 动态性 目的性 层次性 三、系统的分类 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类: 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按系统的运动状态分类: 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四、系统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促进了整体护理体系的形成 作为护理程序的理论依据 作为护理理论或模式的理论框架 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 ?第2节 需要理论 一、需要理论的内容 二、 需要层次论的特点及规律 三、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四、需要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需要理论的内容 生理需要:包括人对空气、水分、食物、排泄、休息、睡眠、防止疼痛等需要 平安需要:平安需要包括生理平安与心理平安如行动不便者以拐杖扶行;防止恐惧、害怕、焦虑等,如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稳定有保障等 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个体需要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希望被他人和集体接纳,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尊的需要:拥有自尊,视自己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被他人尊敬,得到他人的认同与重视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在工作及生活上的愿望,并能从中得到满足 人的根本需要五个层次,用“金字塔〞表示 二、 需要层次论的特点及规律 各种需要是人类的普遍需要生理需要是根底,也是最重要的 有些需要需立即和持续满足,而有的需要那么可暂缓 当一个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更高一层的需要才出现,层次越高,满足就越少。
随着个体需要层次的向上开展,各种需要意义因人而异,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满足方式越有差异 需要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生理病理因素:各种疾病、疲劳、疼痛、损伤、活动受限等 心理情绪因素:焦虑、恐惧、愤怒、兴奋或抑郁等影响人的需要满足 认知障碍和知识缺乏:个人的认知水平较低时会影响有关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 个人因素:个人的习惯、信仰、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一个人需要的满足 环境因素:环境陌生、光线和温度不适宜、通风不良、噪音等都会影响需要的满足 社会因素: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社交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等影响爱与归属的需要及自尊需要的满足 四、需要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识别效劳对象未满足的需要:包括生理、平安、爱与归属、自尊与被尊重 、自我实现等需要 (二)能更好地领悟和理解患者的言行并预测患者尚未表达的需要: (三)系统评估患者的需要:包括生理、平安、爱与归属、自尊与被尊重 、自我实现等需要 〔四〕满足患者需要的方式:直接满足和协助满足 你能评估患者周某未能得到满足的需要吗? 周某,女性,48岁急诊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急性前间壁、高侧壁心肌梗死,由平车推送入院。
入病房监护室时,患者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家属述说患者发生持续心前区疼痛,同时伴有疼痛向后背及双肩放射的病症已约4小时 分析 周某未满足的需要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有:①生理需要和平安需要:应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配合医生采取溶栓措施,维护有效循环及呼吸功能,取舒适体位,绝对卧床休息,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并发症②爱与归属的需要: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情稳定后允许亲友适当探视或陪护③自尊的需要:听取患者的意见,尊重患者的习惯和信仰,保护患者的隐私④自我实现的需要:制定活动的治疗方案,鼓励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体力,同时做好出院指导 第3节 压力与适应理论 一、 压力学说 二、压力、压力源、压力反响 三、压力的防卫和适应 四、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 压力学说 有关压力理论,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压力学说压力之父〞汉斯??塞里〔Hans Selye〕是加拿大生物学家,他将应激与某些疾病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整体观点的疾病理论1950年,他的名著?应激?出版,对全世界的应激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塞里从根本的生理学的观点说明应激,他认为应激是身体对任何需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反映,如当个体处于紧张、寒冷、感染、创伤等侵害时,身体都要发出反响,而这些反响是非特异性的。
塞里认为,所谓非特异性反响是一种无选择地影响全部或大局部系统的反响,即整个机体对任何作用于它的特殊因素所进行的适应 二、压力、压力源、压力反响 压力:又称应激或紧张 “压力之父〞汉斯?塞里〔Hans Selye〕认为:“压力是个体对任何需求作出非特异性反响的一个过程〞 二、压力、压力源、压力反响 压力源:产生压力〔应激、紧张〕的来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响的因素包括: 〔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二、压力、压力源、压力反响 压力反响:是指个体对压力源的反响 包括四方面:〔1〕生理反响: 〔2〕情绪反响: 〔3〕认知反响: 〔4〕行为反响: 分三期:〔1〕警告期: 〔2〕抵抗期: 〔3〕衰竭期: 三、压力的防卫和适应 (一)对压力的防卫 1.对抗压力源的第一线防卫――生理与心理防卫 〔1〕正确对待问题 〔2〕正确对待情感 〔3〕利用支持力量 〔4〕减少压力的生理影响 2.对抗压力源的第二线防卫――自力救助 3.对抗压力源的第三线防卫――专业辅助 三、压力的防卫和适应 (二)对压力的适应 1.适应的概念:适应是应对的最终目的,是生物体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更能适于生存的过程。
2.适应的层次: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技术四层次 3.适应的特征: 〔1〕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技术等多层次的、全身性的反响 〔2〕适应是有限度的 〔3〕适应与个人的应对资源、时间等有关 〔4〕适应反响通常对人们有利,但有时是缺乏的 四、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评估患者的压力源 1.医院中常见的压力源 :环境陌生 、疾病威胁 、缺乏信息 、丧失自尊 、不被重视 2.与护理工作有关的压力源 〔1〕护士不全面了解患者的需要〔生理、心理、社会方面〕 〔2〕护士的工作能力差,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处理 〔3〕护士忽略了环境对患者刺激,如噪音、光线、温度不适 〔4〕由于护理工作忙而无视“承诺〞,以致影响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 〔5〕护理工作得不到家属支持与配合,使患者产生不平安感 四、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二)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适应压力 协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 协助患者进入角色 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三)护士工作的压力源 不良的工作环境 紧急的工作性质 沉重的工作负荷 复杂的人际关系 高风险的工作性质 四、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四)护士工作压力的应对 组织部门领导的重视 护士自身有效的应对 〔1〕定期进行自我压力评估 〔2〕提前做好缓解压力的方案 〔3〕正确认识压力 〔4〕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你能找出患者陈某有哪些主要的压力源吗? 患者陈某,男,38岁,右下腹痛半天来院急诊,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立即住院手术治疗。
陈某是一公司总经理,工作很忙,故担忧很多,希望尽快康复出院工作 分析 陈某主要的压力源有:①对病室的环境陌生: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②缺乏相关的知识③疾病威胁:手术对身体功能和形象的影响,担忧手术存在并发症和危险性④疾病对工作带来的影响⑤住院与家人分开,失去局部自由,社交受限;⑥经济有关问题根据陈某的情况帮助他制定应对压力的方法:①心理疏导,进行健康教育,提供有关信息②调动患者的各种社会支持系统,正确对待问题和情感③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④自我心理保健训练和放松训练 第4节 成长与开展理论(选学) 一、成长与开展的概念 二、成长与开展的内容 三、影响成长与开展的因素 四、成长与开展的规律 五、成长与开展理论 一、成长与开展的概念 成长:成长是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如身高、体重及年龄等 开展:开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它是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变化,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象征 二、成长与开展的内容 生理方面:指体格的生长和改变、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完善 认知方面:指智能、知识和理解能力,包括感知、判断、推理、记忆、思考与想象能力。
社会方面:指交往过程中与他人、群体及社会互动能力的开展如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认识 情感方面: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的态度经验,如喜、怒、哀、乐、悲、恐、惊等 精神方面 :指个体对生命的意义、生存价值的认识 道德方面:指信仰及是非观念的形成,道德观念的开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三、影响成长与开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个人因素 〔1〕个人健康状况 〔2〕自我因素 〔3〕其他 3.环境及其他因素 〔1〕孕母状况 〔2〕营养状况 〔3〕家庭学校 〔4〕社会文化 四、成长与开展的规律 预测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个体差异性 关键时期 五、成长与开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开展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1.人格结构 由三局部组成 〔1〕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局部,其中性本能对人格开展尤为重要本我受快乐原那么支配,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2〕自我:是人格中理智而符合现实的局部,自我受现实原那么支配,用社会所允许的行动满足本我的需求,在本我的冲动欲望和外部现实世界对人的制约之间起调节作用,使人的行为适应社会和环境。
〔3〕超我:是人格最具理性的局部,超我受完美原那么支配,是按照社会标准、伦理道德及习俗对个体进行监督和管制,使其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和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2.人格开展 分五个阶段 〔1〕口欲期 0~1岁,此期原欲集中在口部 〔2〕肛欲期 l~3岁,此期原欲集中在肛门区 〔3〕性蕾期 3~6岁,原欲集中在生殖器 〔4〕潜伏期 6~12岁,随着超我的建立,性心理进入了潜伏期,把性冲动埋在潜意识中,而将精力集中在智力和体育活动上 〔5〕生殖期 12岁以后,原欲又重新回到生殖器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3.弗洛伊德理论在护理上的应用 〔1〕口欲期 喂养可为婴儿带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