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心体验与异质景观广州早期无声电影的放映.docx
1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分心体验与异质景观广州早期无声电影的放映 张维梅 张伟 1840年鸦片战役后,清政府终止闭关锁国的境况,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与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痛楚同时激荡而起的,还有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希奇体验1875年左右,西洋幻灯机传入,人们将其称为“西洋影戏”“活动影戏”“西洋画片”[1],《中国电影进展史》曾描述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处境①:影片穿插在“戏法”“焰火”“杂技”一系列游艺表演中,在上海富商徐棣山的私人花园里放映[2]对此次放映的记述显示了西洋影戏来到中国后普遍意义上最初的落脚之处:华洋杂居的上海与社会上层的目光,而后体验了地理和社会双重意义上的空间曼延 这种曼延已然成为“重寫中国电影史”的史学转向之一,上海以外的电影业以及电影文化不断得到关注,或将电影作为群众媒介放置于20世纪初的都市现代性中举行理解,概括来看,不同的地域又因其各自的社会语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广州,这座比上海更早被列为通商口岸的城市,电影又是怎样进入,怎样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中生长、演化,从杂糅共生的前影院时代到专业影院的建立,穿越不同的空间,渗透不同的阶层,构筑起共同的体验与想象,这种感官体验又是如何在物质层面被差异化——以上种种,将是本文试图表达与阐释的问题。
一、临时“旅居”的放映场所:表示与感叹 根据目前可考的史料记载,广州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1903年左右,一位回国探亲的华侨带回一架电影放映机和一些风光影片,在高升茶楼举行放映,意在接待亲朋,消遣助兴[3]更为细致的放映情形目前无从考证,不过这一信息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相当重要的历史线索:茶楼与华侨 广州人饮茶虽有确定历史,茶楼的展现却是在近代,广州被列入通商口岸后,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的资金开头转移到广州投资饮茶业,创办起新型茶居,与原有茶居相较而言,占地较广,规模更大,多为三层之高,称为“茶楼”当时广州的高楼建筑并不普遍,茶楼一度成为市井街巷的崭新玩意儿,对普遍市民百姓有着猛烈的吸引力[4]随着广州工商业的进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滚动,新的社会群体需要交往平台,劳作之余也需要适当的消遣休闲,茶楼成为市民日常消遣的首选场所[5]广州电影的初始放映正是发生在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之中,且属非盈利性质 电影初入广州,人们将之称为“映画戏(影画戏)”或“电影戏”[6]早在鸦片战役后,大量粤人为生活所迫,出洋谋生,之后国内局势混乱,粤人纷纷回国投资、创业,华侨与整个广东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精细的连结[7],而电影这一来自西洋的希奇媒介由一个开放性的身份带入自己的故土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
不止于此,其后百货公司的兴建(专业影院修建之前广州早期电影的重要放映空间)、专业影院的诞生,华侨在广州城市根基设施的现代化创办中一向扮演着重要角色[8] 清末民初时,广州地带更为普遍的消遣形式是戏曲,在茶楼多有瞽姬、女伶演唱乐曲[9]电影传入的同时期,也是其他西洋消遣方式不断进入广州的时代,西洋魔术(时称幻术)不仅在戏院中可以看到,滚动式的表演甚至将这种诧异带至广州乡间[10]1910年,广州的河南戏院将此时颇为时髦的电影引入戏院放映[11],在《国事报》中留下广告记载,“演新影画戏:本院廿七日(农历)特演最新电光影画戏,由八点半开演,至十一点钟止,诸君欲新眼界,请早光临放映分为日场和夜场,有男座与女座,座位类型分为三种,男座最上等是桌位,需要四毫,次之头等位二毫五,最次为二等座,只需八仙,日场女座的桌位和头等位价格要比男座各高一毫,二等位同为八仙,另外夜场的价格整体来看比日场低一半有余 在茶楼和戏院中的电影放映其实并不普遍,更未形成固定的放映时段与场次,放映的片目通常是诸如风光片、时事片等吸引力影片[12]不管是归国华侨为接待亲朋摆出的放映机,还是河南戏院的广告语“诸君欲新眼界”,加之放映的偶然性,可见茶楼或戏院这类公共消遣空间并非就此做起电影营生,而是出于一次“吸人眼球”的技术表演、对于希奇事物的公开表示。
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头10年,门户的被迫开放使得广州踏上属于自己的现代化进程,电影只是众多西洋技术中的一例今天,我们对于活动影像技术已视如平常,并且能够通过移动媒体(如)自行制造影像,回想起来,不过是近20年的变化,而新的诧异(如虚拟现实)依旧在不断地被制造着,人们对技术从感叹走向“其次天性”[13]往往是急速的、反复的对于20世纪初期的广州而言,物质根基的创办、电影技术的更新、放映方式的变化,让这里观看电影的人,对电影逐渐习以为常的同时,又不断感受新的感叹 二、整合为一的游乐天地:散心与游览 茶楼之后,伴随新式公共空间的修建,新的城市根基设施为市民供给了新的休闲消遣场所,电影与其他媒介或艺术形式一起,开头被纳入新天地,由此形成新的观看样式,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广州百货公司的天台游乐场现代百货公司的商贸模式起源于法国,为了得志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中扩张的中产阶级不断增长的消吃力,涌现出大型百货公司这样的商业建筑设施,集聚多种多样的商店为一体,和广州原有的传统华洋杂货店相比,这种商贸模式的集中性更强[14] 通过华侨资本的注入,现代百货商贸模式由澳洲转入香港而后来到广州。
[15]1912年,香港先施百货公司在广州设立分公司,于长堤开业,定名“先施环球货品粤行”[16]公司楼高五层,用钢筋水泥创办,当时广州几乎不见如此高层的建筑,外部绮丽摩登,内部购物空间宽广豪华次年先施公司增设东亚大酒店,作为百货公司的附属设施,有6层之高,酒店设有酒吧、弹子间、浴室、美容院等新潮场所,一楼与阁楼有中西餐厅除了旅馆业务,海珠大戏院、丽华公司、兴华公司也将事务所、办公室设置于东亚大酒店内部[17]结果,酒店的五楼通向天台游乐场,号称“不夜天” 百货公司实现了传统百货业从单层空间向多层空间的过渡,将不同功能的空间整合,形成一个复合的系统性空间,这种整合性在之后大新公司的创造上更进一步大新公司由澳大利亚华侨蔡兴、蔡昌两兄弟于1912年开设于香港,按照与先施公司一样的路线,转至广州,1914年在广州惠爱路建成城内大新,1918年在西堤路着手创办城外大新,1922年完工,后者高达12层先施公司的东亚酒店虽为百货公司的附属设施,但属于两栋前后修建的独立建筑,只是东亚酒店内部具有确定的混杂与整合性后来修建的大新公司与之不同,它进一步把全体设施集中在同一座建筑,九层以下是百货公司,九层以及屋顶是庭园和游艺场,号称“九重天”,十到十二楼,那么是高塔,游艺场设有电影馆、粤剧场、京剧场,经常上演文明戏、变戏法、杂技、说书、歌咏等。
后来上海南京路形成的百货公司,将综合零售业与都市消遣设施融合在同一幢商贸大楼,其原型可追溯至广州以及香港 电影放映在百货公司的天台游乐场有了单独的区域,并与其他各类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个供人们消遣休闲的园地去往游乐场,成为人们身处都市中的“散心”[18]活动,在工作之余,游览者可乘着升降梯,通往顶楼,溜达在庭园与游乐场,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停留与观看,夏秋季节尤为喧嚷,一张一毫到两毫的入场券,可游览多种工程从搭上电梯到进入游乐场,游荡在电影、粤剧、戏法、杂技之间,观看电影的体验并非只是面对活动影画的单一体验,而是置身于摩登的建筑空间,连同游览其他艺术形式的体验构成一种混杂体验 本雅明在论述“散心”时,首先从建筑启程,把建筑看作既是“散心”也是“集體”的采纳状态之下的艺术作品的原型,当我们溜达游览,对建筑的观看是一种漫不经心的观看[19]在德语中,“Zerstreuung”(散心)在美学向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漫不经心”“心神分散”的感官体验,在社会学向度上,可将之视为工作之外的“消遣”“消遣”[20]对20世纪20年头的广州市民来说,新兴的百货公司是消遣消遣的好去处,人们把到百货公司购物称为“逛公司”[21],“逛”是出于休闲消遣的目的而举行的“闲逛”和“溜达”。
百货公司对于空间的整合与天台游艺场对各种演出形式的整合具有形式上的同构性,人们游览其中的“散心”式体验既发生在“逛公司”的过程中,也发生在进入天台游乐场观看各种艺术样式的过程中,包括对电影的观看 大型百货公司通常设置玻璃橱窗与玻璃货柜对商品举行表示,在创办百货公司时,设计人员对室内光线特别关注,由于光线对货物的呈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人们身处广阔亮堂的售卖大厅,在橱窗与货柜之间游走,货物在美观光线的映照下散发着迷人般的美观,这时人们的目光正如安妮·弗莱德伯格所形容的“移动的端详”,她认为这种端详与人们在类似天台游乐场这种整合式空间观看电影具有同质的体验,人们一会儿看一出戏剧,不一会儿又看部电影,接着又被戏法或者魔术吸引[22]通过先施[23]与大新[24]投放在《广州民国日报》版面上的广告来看,游乐场中放映的电影根本是连集长片和滑稽短片的叠加,单就电影的放映内容来看,也无意创造或要求一个全神贯注的观看情境 百货公司最开头的服务对象是富商巨贾、社会名流、军政要人等上层人士,由于城市工商业的急速进展和消费生活的勃兴,都市文化的中坚气力逐步壮大,加上低廉的票价,一些普遍市民也登上顶楼,徜徉其中。
百货公司天台游乐场的整合性为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们构建起共有的感知场域,形成一种基于体验的共同社会空间,这正是汉森对现代公共领域的独到理解[25],正如当人们面向电影时那样然而,历史又总是弥漫异质性的时刻一般而言,通往城外大新公司的游乐场有两条路径,普遍市民去往那里,通常是搭乘电梯,被输送至顶楼;另外一条路径藏在大楼东侧,那里修筑了一条汽车专用道,便当小汽车旋转至顶层从那里驶出的人,将彰显自己的身份与地位,采纳他人的瞩目,出尽一时风头[26]物质根基的差异化创办,将在身份差异化的根基之上所建立起的共有体验以另外一种形式差异化游览或观影体验因物质根基的建立而产生的微妙差异,在随后展现的专业影院中得到更为概括、领略的显现 三、层次清晰的专业影院:分神与无序 广州历史上第一批影院,可追溯至惠爱八约城隍庙内的镜花台、西关十八甫的民智画院、广府署前的通灵台、十六甫璇源桥脚的民乐院等[27]这些放映场开发出单独的空间以供电影放映,以通灵台为例,放映的通常是无声片,卡通片和短纪录片最为常见,每次放映两三本短片,然而没过多久,因无新片更换,只好停业[28]进入20世纪20年头,片源相对丰富、放映相对固定的专业电影院开头涌现。
这些影院主要创办在西关一带,这里是当时广州商业消遣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坐落着众多老字号招牌与大型百货公司、洋行等新式场所,物质设施的中西交杂与生活方式的新旧糅合组成西关一带的“十里洋场”[29]1921年,位于长堤大马路248号的明珠影画院开业,当是默片时代建筑与设备皆属广州头等的影院,明珠与之后建成的一新影画院同属华南电影大王卢根在广州的投资[30]宛如百货公司,广州早期的电影院由归侨资本或本地资本创办,这使得广州成为当时国内唯一没有外国人创办电影院的大都市 影院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明珠与新国民、中华、永汉之类属于头等,另有民乐、明星、宝星等,价位相对低廉,规模与设施落后于头等影院,也存在一些粤剧与电影兼营的戏院,如宝华戏院、中山戏院等,以上戏院有固定的电影放映时间,相对于早期电影在戏院中作为“插曲”的放映方式,具有确定的特意性1932年《益世报》上刊载了一篇广州影院调查,按照放映电影的内容将当时广州的电影院分为两类,一类专映外国影片,另外一类放映中国影片和外国旧片,后者的观众大都是不懂英语、收入微渺的“中下阶级人”[31],透过原的描述,可看到影院林立后的分化 同一间影院的内部,座位也有各类区分。
以明珠影画院和一新影画院为例,前者拥有700多个座位,大致分为五个种类:包厢位、明珠位、和平位、大同位、花园椅位,票价三元到一毫半不等[32];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