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时[137].docx
3页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文包诗”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每逢佳节倍思亲》本文很有特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小故事,第二部分是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这样的课文叫文包诗,其实我们在一、二年级就已经接触过,还记得吗?(《咏华山》、《母亲的恩情》二、根据课题质疑1、文中有句话直接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你轻轻打开书本,快速阅读课文,找到这句话,用直线画出来2、交流,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知道些什么?4、带着这几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三、深入课文,解决问题※为什么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原因之一:品味“异乡”之孤独1、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2、自由读读这句话,从中你们体会出了什么?(年龄小)(时间长)3、师介绍 “山东”,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两地相距1000多里。
朗读:长安不是他的家乡,诗中说是“异乡”在这里,他没有家、没有亲人,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异客”王维把这份感情浓缩成了短短的7个字,那就是——(齐读第一句诗)归纳特点:同学们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第一句诗做了很好的解释,课文内容与诗句一一对应这就是文包诗的一个特点原因之二, 感受长安佳节之热闹1、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热闹起来……登高游玩读了这段话,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扶老携幼、兴高采烈)2、理解“扶老携幼”你们全家有过“扶老携幼”外出游玩的时候吗?那当时你心情怎么样?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兴高采烈3、在这些美好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是欢聚团圆,只有王维孤身一人,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他不由得吟诵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思念家乡亲人?他想起了什么?感受王维家乡“佳节”之快乐1、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多么让人高兴啊!A自由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B 相机介绍茱萸.C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D 兄弟们除了登高插茱萸,还可能做什么呢?同桌先试着说一说2、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读到这里,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情景再现,文包诗的又一个特点。
3、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而又让人难以忘怀,此时王维转念一想—课件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思念着我呢4、怎么理解“天各一方”?他们不能——相会,还不能干什么?——不能赏菊、喝酒、登高、游玩……不能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带着一种失落、一种遗憾读好这句话美好的回忆与现实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啊!5、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你想对王维说些什么?6、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四、思绪万千,品味古诗1、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里,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个“忆”字,饱含他怎样的情感?(思念)让我们用心、用情读好这首诗——齐读2、这首诗浓缩了游子们对亲人的挂念,饱含了游子深深的思乡情,千言万语凝聚成了这首千古绝唱,齐读——五、拓展延伸1、从古到今,思乡诗永恒的话题古人是这样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诗仙李白的感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南宋大诗人王安石这样说道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是南宋叶绍翁的思乡诗2、1300多年后的今天,因为想家,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写道——乡愁六、总结归纳特点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静静走进了诗人的心灵深处。
这篇文包诗,把课文内容和诗紧紧结合在一起,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呼应情景再现,再现了1000多年前那个诗人眼中分外孤独与寂寞的重阳节,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王维的那份失落与遗憾让我们再次读好这句充满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齐读课题七 作业1、完成小练部分题目2、推荐阅读:《家》【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文包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呼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情景再现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学反思】。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