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的比喻性量词.doc
3页古代汉语的比喻性量词作者:朱安义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量 词 是 表 示 事 物 数 目 单 位 或 动 作 次 数 单 位 的 词 古 代 汉 语 量 词 在 早 期很 不 发 达 , 魏 晋 以 后 才 多 起 来 如 《 荀 子 ·议 兵 》 中 的 “负 服 矢 五 十 个 ”, 杜 甫 《 绝 句 》 中 的 “两 个 黄鹂 鸣 翠 柳 ,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等 古 代 汉 语 的 量 词 , 有 一 种 值 得 注 意 的 情 形 , 这 就 是 有 一 些 量 词 对 其 所描 绘 的 事 物 具 有 颇 为 明 显 的 比 喻 作 用 这 样 使 用 量 词 , 并 不 需 要 比 喻 词 ,便 可 构 成 生 动 具 体 、 鲜 明 形 象 的 比 喻 , 具 有 十 分 别 致 的 修 辞 作 用 宋 人 吴 可 《 小 醉 》 句 : “风 前 有 恨 梅 千 点 , 溪 上 无 人 月 一 痕 ”“痕 ”是 事 物 留 下 的 迹 印 、 痕 迹 的 意 思 , 本 是 名 词 , 如 水 痕 、 泪 痕 、 伤 痕等 在 句 中 借 作 量 词 , “月 一 痕 ”即 “一 痕 月 ”, 空 中 之 月 是 半 月 或 残月 , 处 于 朦 胧 中 , 看 不 甚 分 明 , 月 亮 好 像 一 道 痕 迹 , 带 有 比 喻 的 意 味 。
北 宋 词 人 谢 逸 《 南 歌 子 》 云 : “画 楼 朱 户 玉 人 家 , 帘 外 一 眉 新 月 ,浸 梨 花 ”“眉 ”细 长 而 弯 曲 , “一 眉 新 月 ”说 的 是 新 月 如 眉 , 既 言 新月 形 状 之 曲 , 又 说 月 初 月 亮 细 细 长 长 月 末 的 月 亮 颇 似 月 初 的 月 亮 , 又 细 又 弯 , 恰 似 钩 子 一 般 , 故 又 可 用 “钩 ”作 量 词 称 月 亮 北 宋 词 人 秦 观 《 南 歌 子 》 云 : “水 边 灯 火 渐 人 行 ,天 外 一 钩 残 月 , 带 三 星 ”残 月 如 钩 , 也 极 形 象 “一 钩 ”加 “三 星 ”, 构 成 一 “心 ”字 , 使 词 境 意 蕴 无 限 称 太 阳 和 满 月 , 量 词 多 用 “轮 ”, 如 一 轮 红 日 古 人 称 月 亮 的 如 唐代 喻 凫 《 绝 句 》 : “一 泓 秋 水 一 轮 月 , 今 夜 故 人 来 不 来 ! ”宋 人 黄 庭 坚《 渔 家 傲 》 : “深 入 水 云 人 不 到 , 吟 复 笑 , 一 轮 明 月 长 相 照 。
”宋 人 晏殊 《 中 秋 月 》 : “一 轮 霜 影 转 庭 梧 , 此 夕 羁 人 独 向 隅 ”这 三 例 中 的 量词 “轮 ”借 用 于 名 词 , 作 为 月 的 喻 体 , 很 容 易 使 人 通 过 车 轮 而 联 想 圆 圆 的月 亮 古 人 亦 将 月 称 为 “月 轮 ” 张 若 虚 《 春 江 花 月 夜 》 : “皎 皎 空 中孤 月 轮 ”未 圆 之 月 , 偶 也 可 用 “轮 ”作 量 词 明 王 稚 登 《 立 冬 》 有 “一 点 禅 灯 半 轮 月 ”句 通 常 说 月 亮 , 也 可 用 “个 ”作 量 词 , 如 云 南 民 歌 的 句 子 “半 个 月 亮爬 上 来 ”, 这 显 得 较 为 平 淡 , 而 以 名 词 “痕 ”、 “钩 ”、 “轮 ”等 作 量词 称 月 亮 , 就 生 动 传 神 了 还 有 一 个 今 人 的 例 子 , 俞 平 伯 《 浆 声 灯 影 里的 秦 淮 河 》 : “一 丸 鹅 蛋 似 的 月 , 被 纤 柔 的 云 丝 们 簇 拥 ……”“丸 ”指球 形 的 小 东 西 , 用 来 作 月 的 量 词 , 写 出 月 如 丸 , 也 称 妙 笔 。
清 初 学 者 顾 炎 武 《 秋 雨 》 写 道 : “生 无 一 锥 土 , 常 存 四 海 心 ”“锥 ”可 以 用 来 称 形 状 像 锥 子 , 即 上 小 下 大 的 东 西 锥 子 尖 很 小 , 故 锥 也可 指 很 小 很 少 的 东 西 “一 锥 土 ”就 是 指 少 得 像 锥 子 尖 那 样 的 土 地 , 犹言 “贫 无 立 锥 之 地 ”, 指 一 贫 如 洗 这 两 句 诗 是 说 自 己 虽 然 穷 得 什 么 也 没有 , 但 仍 怀 有 天 下 之 志 所 谓 穷 不 改 志 “锥 ”这 个 比 喻 性 的 量 词 就 用得 很 形 象 写 河 汊 溪 流 的 量 词 多 用 “道 ”、 “泓 ”等 , 如 唐 代 罗 邺 《 洛 水 》: “一 道 潺 湲 溅 暖 沙 , 年 年 惆 怅 是 春 过 ”唐 代 吴 融 《 忆 山 泉 》 : “千仞 洒 来 寒 碎 玉 , 一 泓 深 处 碧 寒 天 ”而 白 居 易 《 别 草 堂 》 其 三 : “山 间茅 舍 向 山 开 , 一 带 山 泉 绕 舍 回 ”以 名 词 “带 ”作 为 山 泉 的 量 词 , 有 明显 的 比 喻 作 用 , 写 出 了 山 泉 如 带 的 特 点 。
朱 自 清 《 绿 》 也 有 一 例 : “抬 起 头 , 镶 在 两 条 湿 湿 的 黑 边 儿 里 的 , 一 带 白 而 发 亮 的 水 便 呈 现 于 眼 前 了 ”古 诗 词 中 还 常 以 “叶 ”作 喻 体 来 写 事 物 , 它 既 是 量 词 , 又 有 描 形 摹状 的 性 质 如 唐 人 方 干 《 自 缙 云 赴 郡 溪 流 百 里 轻 棹 一 发 曾 不 崇 朝 》 :“激 箭 溪 湍 势 莫 凭 , 飘 然 一 叶 若 为 乘 ”“一 叶 ”即 一 叶 舟 南 唐 李 煜《 渔 歌 子 》 : “一 棹 春 风 一 叶 舟 , 一 纶 茧 缕 一 轻 钩 ”这 两 例 皆 以 “叶”作 舟 的 量 词 , 也 是 以 “叶 ”作 舟 的 喻 体 , 与 “舟 ”这 个 本 体 和 “叶 ”这 个 喻 体 的 形 态 特 征 极 为 相 似 , 因 而 使 表 现 力 大 为 增 强 , 在 大 江 大 河 中 ,船 儿 之 小 , 果 如 一 叶 矣 同 法 的 例 子 又 如 宋 李 处 全 《 水 调 歌 头 》 : “四 望 天 际 空 阔 , 一 叶 凌 波 掀 舞 , 壮 士 未 消 磨 。
”陆 游 《 长 相 思 》 : “桥 如 虹 , 水 如 空 , 一 叶 飘 然 烟 雨 中 ”范 仲 淹 《 江 上 渔 人 》 : “君 看 一叶 舟 , 出 没 风 波 里 ”宋 代 陈 瓘 《 卜 算 子 》 : “身 如 一 叶 舟 , 万 事 潮 头起 ”清 施 闰 章 《 送 李 万 安 罢 官 归 里 》 : “岁 暮 归 舟 一 叶 轻 , 歌 残 酒 罢泪 双 倾 ”如 此 等 等 还 有 以 “叶 ”作 “身 ”的 量 词 , 将 身 比 叶 苏 轼 《 初 入 赣 过 惶 恐 滩》 : “七 千 里 外 二 毛 人 , 十 八 滩 头 一 叶 身 ”还 有 以 “叶 ”喻 风 的 , 杜甫 《 新 秋 》 : “火 方 犹 未 敛 奇 峰 , 倚 枕 初 凉 一 叶 风 ”由 叶 动 而 知 有 风, 可 谓 神 来 之 笔 张炎的“谩留一掬相思,待题红叶,奈红叶、更无题处《祝英台近·重过西湖书所见》),诗歌创作讲究凝练、含蓄,用尽可能少的词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要给人咀嚼回味的余地,要做到“意则期多,字则唯少李渔《笠翁一家言》)诗歌创作中,量词的使用,不仅能够具有绘形、绘景作用,还有使语言凝练含蓄,激发读者联想,增加语言信息量,以满足上述要求的作用。
所谓量词的系联功能就是对此而说的不论是专职量词还是借用量词.“一抹残霞,几行新雁,天染云断,红迷阵影,隐约望中,点破晚空澄碧周邦彦《双头莲》,其中“一抹残霞”这一画面要素中的量词“抹”用得可谓令人称绝抹”本是动词,意思是“涂抹”,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