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
14页全市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村干部 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也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领导和实践者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我市各地在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中的有益探索 1、郧县出台《村干部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全县1500余名村干部队伍实行“三统”、“三定”、“五项规范”、“百分考核”管理三统”即村组集体“三资”由乡镇统一管理、村干部实绩由乡镇统一考核、村干部报酬由乡镇统一发放;“三定”即定任期目标、定年度计划、定岗位职责;“五项规范”即规范选拔配备、规范教育管理、规范工作目标、规范考核奖惩、规范民主监督;“百分考核”即按照百分制考核的原则对村干部履职履责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对工作业绩突出,群众高度认可的干部重奖;对不作为、慢作为、胡作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干部严惩。
2、房县实施村干部“三三制”管理机制房县探索建立了以“定岗位、定职责、定目标,平时考查、群众考评、综合考核,与工资待遇、奖励表彰、提拔任用挂钩”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对村干部进行职业化管理按照“以绩定奖,突出贡献,充分浮动,拉开差距”的原则,将“三三制”结果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奖励表彰、提拔任用“挂钩”,探索出了村干部管理的新路子 3、竹山县推行村干部“一证四卡”管理制度竹山在全县建立并推行了以“岗位培训合格证、工作绩效卡、定额补贴卡、养老保险卡、医疗优惠卡”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一证四卡”管理制度《岗位培训合格证》制度,规范了教育培训;《工作绩效卡》制度,规范了考核指标;《定额补贴卡》,规范了村干部待遇标准;《养老保险卡》、《医疗优惠卡》制度,规范了保障措施,较好解决了村干部难选、难管、难稳等问题 4、张湾实施“能人治村”工程该区采取留任一批中坚力量、选拔一批乡土人才、回引一批创业老板、选派一批机关干部、盘活一批现有人才等“五个一批”办法,大力推进能人治村目前,全区68个村中,共有能人村官38人,其中:实用人才型9人,占23.6%;创业老板型11人,占28.9 %;务工回归型4人,占10.5%;机关下派型3人,占7.9%;退伍军人3人,占7.9%;“一村一名大学生”8人,占21%。
5、郧西县实施“三个一批”工程郧西县采取“双回归”工程引回一批、届中考察调整一批、“双荐一考”储备一批等“三个一批”工程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全县286个行政村,共储备村书记后备人选308人,46名村书记被撤职或调整,129名“回归”能人当选村“两委”干部,其中,32名当选为村支部书记,45名被任命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6名被聘任为“名誉主任”,市、县、乡三级共下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85人 二、我市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村干部的能力素质普遍不高,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文化水平偏低全市1760名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仅93人,占5%二是教育培训不够近年来,我市除对村主职干部培训力度较大外,对一般村干部培训缺失,村干部知识更新不够三是思想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魄力,不善于动脑筋、想点子、找信息、跑路子,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办法不多 2、村干部的待遇普遍偏低,村岗位、特别是贫困落后村岗位吸引力不强一是经济待遇偏低据统计,全市目前村干部平均月收入在500元左右,与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形成了较大反差,收入低是很多村民“不愿当村干部”的主要原因。
二是政治待遇不高虽然近5年来全市面向村干部招录乡镇公务员121人,但也只占村干部总数的0.8%,而且有年龄、学历、任职等各种限制,真正符合报考条件的仍只占少数三是保障措施不全尽管我市有些地方在探索解决离退职定补和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但门槛高,保额低,投入不稳,且全市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村干部老化日渐加剧,后继乏人现象比较突出一是无人可选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大部分优秀青年择业趋向非农岗位,居住趋向城镇集中,渴望从“农民”变为“市民”,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的主体,村干部“无人干、特别是无能人干”的问题日渐突出,导致村干部可供选择范围小二是机制不活受“资历、经历、势力”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骨干、致富能手、外出经商者等人才中选拔村干部力度还不够,最优秀的人才没有选拔出来三是人才难留近五年,全市共选聘大学生村官705名,实际在岗的415名,只有134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很多大学生村官不能真正融入农村,思想上存在“边走边看”、“有好机会就走”的想法 4、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村干部队伍的管理不规范一是制度本身不科学对村干部的管理,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但从制度本身看,其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条款粗放,往往重“硬”轻“软”,重工作轻教育,重约束轻激励,缺乏系统性;从制度层面上看,制度大多是乡镇一级制定,而乡镇受自身财力和职能限制,制定的制度深度不够,往往奖是“鸡毛蒜皮”,罚得“不痛不痒”,影响的范围较小,难以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二是缺乏监督制度制定后大多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真正监督落实到位的不多少数村务不公开,财务不清,群众意见大有的村支书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党支部和村委会之上,遇事不和其他村干部商量,还有的村支书法制意识淡薄,在农村低保、建房用地、耕地补贴等工作中搞亲亲疏疏,中饱私囊、粗暴执法,这些都给干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5、村干部权利和责任不对等、不对称,导致村干部履职履责困难村干部一直处于基层工作的最前线,是所有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一个交汇点,责任重大就村干部来说,大凡涉及到农村工作,每发一个红头文件,每提一项任务,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村级干部身上,用村干部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最小的官做着中国最难做的事,诸如计划生育、农村稳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等都需要村干部抓落实就社区干部来说,每天承担着大量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干部普遍反映居委会就是个“小社会”。
一方面是硬梆梆的任务,一方面是软绵绵的手段;一方面是钢铁的指标,一方面是豆腐的权力,让村干部无所适从 三、对村干部队伍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1、从职能和定位看,村干部一般扮演着双重角色,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从大的方面看,“村干部在履行职责中扮演着政府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的双重角色村干部是基层干部, 是游离于行政干部体制之外、不在编、不脱产的干部他们代表着村民掌管着村内公共事务,同时,又在上级组织的领导或指导下开展工作上级组织希望村干部有效地贯彻落实政务,村民希望村干部为村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在村民“当家人”和政府的“代理人”两者之间,如何谋取某种平衡或不平衡,成了每个村干部的必然选择双重角色从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也会产生冲突,甚至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从小的方面看,一方面,他是干部,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另一方面,他是农民,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家庭责任既要处理村级事务,又要养家糊口这种双重身分和双重责任,使得多数村干部难以“两兼顾”、“两不误” 2、从目的和动机看,利益导向仍然是绝大部分村干部选择村干部职业的主因趋利是人的本性,对村干部也不例外,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当村干部,根本原因还是觉得有利可图。
从现实情况看,村干部在农村仍然是一个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岗位村干部是村级政策制定的主导者和执行者,是村内矛盾纠纷的调节者,是村级事务的支配者,是村民的代言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村里受到普遍尊重,甚至是权威的主导者同时,村干部还有一定的报酬对那些年龄偏大、知识不多、外出打工困难的村民而言,当一名既能照顾家庭、职业又相对体面的村干部无疑是一种选择 3、从基础和现实看,我市不同地区和区位的村差别巨大,村干部待遇也有着天壤之别我市是贫困山区,村情差异大是我市突出而且十分典型的问题根据区位情况,我市大致可分为城镇社区、城中村、城郊村、国道沿线村、主干道路沿线村和偏远山区村等几种类型,城镇社区、城中村与偏远山区村差别巨大如茅箭区城区部分社区、村因多年的发展,村实力比较强,有的村固定资产过亿元,年集体经济收入500多万元,村干部月基本工资超过2000元而同是茅箭区茅塔乡的部分村,由于位于偏远山区,集体经济收入少,加之路、水、电基础建设投入大,村集体负债累累,村干部月工资不足400元总体看,凡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好、领导关注度高的村,村干部岗位一般比较稀缺,而偏远山区村,由于经济条件差、工作环境恶劣,加之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干部往往“一将难求”。
4、从主流和本质看,虽然我市部分村干部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但主流是好的,为农村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加大,村干部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经受着方方面面的考验,甚至出现了部分干部违法乱纪、中饱私囊现象,但毕竟只是村干部中的少数当前村干部仍是最苦、最累的一个群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所有的政策,都得经过村部来传达、落实到每一个村民;群众的鸡毛蒜皮小事,家长理短的问题都要找村干部们解决有的村干部像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岗位,专干实事、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特别是我市属移民大市,能够顺利完成“天下第一难”移民搬迁和稳定发展任务,村干部居功至伟因此,总体看,村干部的主流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如果以偏概全,把村干部“妖魔化”是不应该、也不公平的 5、从变化和发展看,村干部也在转型,也在分化,对变化的情况要客观分析和正确对待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村干部也不例外,而且这种变化是全方位、不可逆转的比如村干部工作环境、对象和内容的变化,导致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理念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村干部能力素质和见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干部也面临转型的阵痛和考验。
还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村干部本身也在进行着分化有的村干部因为工作任务重,基本上成为全脱产干部;有的村干部因为不能适应形势和发展变化的需要,逐步被淘汰;有的村干部因为村办企业的壮大或特色产业的发展,村企合一、村会合一而身兼多职;有的村干部,因为搬迁到县城或集镇居住,而成为“走读型”干部等等,任何的变化都是发展的结果,既要客观分析,又要正确对待 四、加强我市村干部队伍建设应该注重和把握的几项原则 1、坚持因村制宜、实事求是,避免左右一般齐村情差异大是我市最大的实际,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问题同样的政策,放在这个村很管用,但放到另外一个村可能没什么作用同是村干部,在农村和城区,对能力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对村干部队伍建设,一定要结合每个村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村民结构、村干部结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强求“齐步走” 2、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避免大小一把抓村干部队伍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庞杂,要抓的头绪多,如果都抓在手上,因为时间、精力有限,往往贪多嚼不烂因此,每年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一至两个重点,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真正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定要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杜绝声势大、雨点小现象,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 3、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避免上下一刀切村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奖惩、监督等市级层面,要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统筹谋划,加大宏观政策制定力度,不制定一刀切的微观措施,不越俎代庖,同时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