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韶关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报告.docx

120页
  • 卖家[上传人]:缘***
  • 文档编号:330917374
  • 上传时间:2022-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9.43KB
  • / 1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京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报告2006年12月目录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⑴第二部分办学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⑹1 .办学指导思想 ⑹1.1 学校定位 ⑹1.2 办学思路 ⑼2 .师资队伍 (15)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5)2.2 主讲教师 (19)3 .教学条件与利用 (23)3.1 教学基本设施 (23)3.2 教学经费 (32)4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34)4. 1专业 (34)5. 2 (41)6. 3实践教学 (48)5 .教学管理 (55)5.1 管理队伍 (55)5.2 质量监控 (58)6 .学风 (64)6.1 教师风范 (64)6.2 学习风气 (66)7 .教学效果 (73)7.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73)7.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80)7. 3思想道德修养(82)7.4 体育 (87)7.5 社会声誉 (88)7.6 就业 (90)第三部分办学特色 (94)立足韶关面向应用走建设应用型地方大学之路第四部分评建工作及主要成效 (H8)第五部分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24)第一部分学校概况韶关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的省市共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一韶关市,北倚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南临禅宗祖庭南华寺.办学48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7.5万余人,是粤北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1958年,为省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1970年改名为韶关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复办韶关师范专科学校。

      1989年,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创建于1985年的市属韶关大学合并,定名为韶关大学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韶关大学与成立于1979年的韶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韶关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7.5万余人,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科技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升本以来,学校秉承“立志、崇德、勤学、创新”的校训,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逐步成为在省内和周边省区有较大影响的新建本科院校,成为广大粤北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教学科研机构学校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下设文学院、外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法律学系、数学系、教育学系、美术学系、音乐学系、旅游管理系、社会科学系、教育技术系、计算中心18个教学院系,另有韶州师范分院、医学院2个校外独立法人二级学院;粤北经济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粤北动物研究室、自动化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粤北文化研究室、汉语方言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室、旅游文化研究所等30余个研究机构3.学科专业与办学规模学校共有32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工、经、管为主体的多学科综合发展格局。

      现有校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5个,文学学科于2005、2006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大学文学类100强学校立足韶关,面向全省,辐射19个省区招生,有全日制本科生9968人,专科生2271人,本专科函授夜大生10232人4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编专任教师786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75人,副高职称教师234人,中级职称教师33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9.3%;博士53人,硕士29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43.9%;教师中有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3人,韶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人,受聘于省内外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劳动模范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等29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7人另外,聘有外籍教师和客座教授120余人5.校园与主要教学设施校园占地2511亩,建有三个校区大塘校区为原师专基础上新建的全日制学生教学区,占地2246亩,校园风光秀丽,环境优美,被评选为“韶城新十景”之一、“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黄田坝校区为继续教育校区;韩家山校区为教职工住宅区学校建筑总面积44.7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8.86万平方米。

      设有计算中心、教育技术中心、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实验中心5个实验中心,各类基础、专业实验室27个,实验分室1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8610.38万元图书馆藏书138.4万册,中外期刊6000种,电子图书7.2万种全校装备各类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81间,教学用计算机3237台固定教学实习基地92个,体育场地7.18万平方米校园网实现了三个校区光纤互连,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教学设施比较完备,较好地满足了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6人才培养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不断地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在全国、中南六省区和广东省组织的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艺术设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物理实验设计竞赛以及“挑战杯”等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共获得国家级奖励57项134人次,省级奖励96项256人次。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年年底就业率平均达98%以上,居广东省高校前列7.科学与教学研究学校重视科学研究,把科研工作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扶持和加强科研工作,并通过每年五月举行的“科技活动月”和常年开设“学者论坛”、“教学论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科研水平逐年攀升升本以来,教师共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51项,校级科研项目169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34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471篇,其中核心期刊1578篇,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论文123篇,出版专著近68部;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1项,国家专利24项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广东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60篇,主、参编教材160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校科研工作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在生物技术、农业、食品、化工、环保、机械、电气、电子、计算机技术、旅游开发及产品包装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

      学校出版《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研究》、《师资培训与管理》三种学术刊物《韶关学院学报》作为对外学术交流的主要窗口,综合版获得《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文科版相继获得第二、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岭南文化”栏目获得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自然科学版先后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并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主动开放办学,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英国、韩国等国家的近1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与港、澳、台地区的往来和学术交流日益增多,每年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经常性聘请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近两年开始为韩国等国培养留学生,还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10余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7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得益于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港澳知名人士的支持和关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钱伟长,省长黄华华,原省委书记林若,原省长梁灵光,原省人大主任卢钟鹤,原省政协主席郭荣昌等领导在任期间先后来学校指导检查工作,教育部有关司局领导、省教育厅和韶关市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学校指导,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田家炳、石景宜、黎灿等,以及驻韶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许多帮助。

      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升本以来,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已形成“立足韶关,面向应用,走建设应用型地方大学之路”的办学特色,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正乘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的东风,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努力奋斗第二部分办学的主要做法与成效1.办学指导思想1.1学校定位1.1.1学校定位与规划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特别是升本以来,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合理确定办学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形成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学校的各项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1)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升本以来,学校在传承以前办学积淀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确立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在《韶关学院改革与发展“十五”规划》、《韶关学院“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制订过程中,在2004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2005年学校发展战略研讨会等重要会议中,对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了多次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确定了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把学校建成一所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应用型地方大学(2)学校定位准确学校十分重视办学定位的学习和研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自身办学实际,就办学属性、类型、层次、学科布局、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定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学习,经过反复讨论和提炼,确立了学校的如下办学定位: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

      以教学为主,重视科研与应用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高职高专教育为辅,努力办好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继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研究生教育资格学科布局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为主,文、理、工、农、经、管、法、教等多科性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专门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韶关,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省区办学总体目标定位:将学校建设成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地方大学3)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学校高度重视事业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