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设计书.doc
28页1:1000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技 术 设 计 书技术设计 目 录1.项目概述 51.1 项目来源 51.2 项目内容、范围及具体任务 51.3 完成工期 52.测区概况及现有资料情况 52.1测区概况 62.2 现有资料情况 63.技术依据 74.产品规格及主要技术指标 74.1 平面、高程系统 84.2 成图规格 84.3基本等高距及高程注记 94.4 技术指标 95.设计方案 105.1 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115.3 数字航空摄影 125.4 基础控制测量 175.5像片控制测量 225.6 ******航空摄影测量生产数据预处理 255.7全数字摄影测图 275.8 数字正射影像挂图制作 295.9 调绘、补测 305.10 项目精度评定及碎部点测量 345.11内业数据编辑 356.质量保证措施 366.1组织管理措施 366.2资源保证措施 366.3质量控制措施 367.上交成果内容 387.1航摄摄影成果 387.2航空摄影测量生产数据预处理成果 397.3全部工作完成后,应按有关规定整理装订成果,并提交以下资料: 398.附件 391. 项目概述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内容、范围及具体任务1.2.1 项目内容:DLG,DOM,DEM;1.2.2 项目范围:全线长185公里,宽1500米;1.2.3 具体任务:a) 长185公里、宽1500米的机载激光雷达测量;b) ****四等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c) 长185公里、宽1500米的数字线画图;d) 长185公里、宽1500米的数字正射影像图;e) 200米宽数字地面模型;1.3 完成工期 **************2. 测区概况及现有资料情况2.1测区概况 ************2.2 现有资料情况2.2.1 控制资料情况a)b) c)2.2.2 地形图资料情况a)b) c) 3. 技术依据a) GB/T 6962-2005《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b) JTG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c) 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d) 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e) GB/T 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f) GB/T 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 GB/T 15967-2008《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h) GB/T 20258.1-200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i) 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j) GB/T 18316-2008《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k) 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l) 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4. 产品规格及主要技术指标4.1 平面、高程系统4.1.1平面坐标系本测区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归算到参考椭球面的每公里变形值为:************;小于《****测量规范》***中规定的*****变形值,可满足本测区的要求。
4.1.2高程系统采用******高程基准;4.2 成图规格1〉成图规格采取50cm×50cm正方形分幅以图幅西南角坐标为图号,X在前,Y在后,小数点后取一位,如:01.0—67.0;矢量图X、Y坐标整数位数保持六位,小数点后保持3位图廓按图式和规范要求整饰,注意标明测绘时间、测量方法、坐标高程系统、图式、成图比例、测绘单位、作业人员、检查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员图形文件命名按图号命名,上交格式为DWG格式2〉( 地形图的分幅应沿公路路线走向自由分幅,图幅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其基本规格为500 rim X500mm或500 mm X 400 mm图幅编号一律沿公路路线自起点开始顺序编号,序号前应冠以工程名称) 备注:1〉、2〉为可选项4.3基本等高距及高程注记a) 基本等高距基本等高距为1米b) 高程注记点取位高程注记点注记到小数点后1位c) 高程注记点密度一般地区图上每100cm2范围内10-15个点,建筑密集区和地物稀少的平坦区、鱼塘等水网区图上每100cm2范围内8-12个点4.4 技术指标 ********************4.4.3地形图的精度要求该测区地形类别为*******,各项精度指标对照规范执行。
4.4.3.1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下表一(JTG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规定:表1 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地形类别平地、微丘重丘、山岭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0.60.8注:困难地区(如林区、阴影覆盖隐蔽区等)可放宽504.4.3.2地形图高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等高线相对于最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小于表二的规定表二(m)地形类别平地微丘山地高山地等高距1.01.01.02.0注记点中误差0.400.50.71.5等高线中误差0.500.70.72.0注: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表规定值放宽50﹪5. 设计方案5.1 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5.1.1 技术路线*************摄影为满足******控制和1:1000成图要求,在测区范围内布设****等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空三加密,建立立体模型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进行1:1000地形图定位立体数字测图,生成图形文件利用1:1000地形图套合正射影像进行外业调绘、检测内业测图精度、地物补测、碎部点测量结合外业调绘资料、碎部点测量数据、补测数据进行内业编绘外业检查修改检查验收成果汇编。
5.1.2 工艺流程资料收集、分析设计书编写及评审数字航空摄影空三航空摄影测量基础控制测量像片控制测量检查 空三加密1:1000内业测图、DOM影像制作检查碎部点测量外业调绘、补测、检测内业编辑外业检查检查验收成果上交成果汇编5.3 数字航空摄影5.3.1 工作区范围 测区范围是******范围摄影,面积约****km25.3.2技术设计原则5.3.2.1航摄仪选择Ø 本项目摄影采用************************Ø *****主要系统参数如下表:相机参数 型号 焦距 像素大小 5.3.2.2航高确定测区相对航高为*****m/*****m5.3.2.3航向旁向重叠度确定Ø 航向重叠度为60%~65%Ø 旁向重叠度为30%~35%Ø 5.3.2.4基准面确定Ø 测区基准面高度*****m5.3.2.5摄区覆盖保证 ********5.3.3技术设计5.3.3.1航线设计 5.3.3.4航摄季节 在规定的航摄期限内,选择地表植被及其它覆盖物(如:积雪)对成图影响较小、云雾少、无扬沙的季节进行摄影 5.3.3.5摄影时间 Ø 严格按规范规定的太阳高度角要求选择摄影时间;5.3.3.6质量控制 d)摄影质量控制 Ø 严格把握天气标准和准确的曝光量的关键,进入航摄基地后,先试照,确定参考曝光量,实际工作中再根据天气实况、地物、地形情况以及参考曝光量,确定实际的曝光量,确保曝光量的准确。
Ø 影像应清晰,层次分明,颜色饱和,色调均匀,反差适中,不偏色,能辨别出地面上最暗处的影像细节,不得有色斑,大面积坏点(不超过9个)以及曝光过度等情况 Ø 数字影像有少量坏点或色斑,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测图以及正射影像图制作时,成果资料可以使用,否则应予重摄Ø 数字影像出现大面积反光或局部缺陷 (如云、云影等) 造成无法进行立体模型连接、测图以及正射影像图制作时,应予补摄Ø 除数字影像数据质量合格外,必须保证每架次(或区域的)附属记录数据文件LogData.mdb齐全,准确在飞行过程中,航摄员必须做好当天的航摄记录表5.3.3.7补摄与重摄Ø 航摄过程中出现的绝对漏洞、相对漏洞及其它严重缺陷必须及时补摄Ø 漏洞补摄必须按原设计航迹进行;对于补摄航线的两端一般应超出漏洞区域外一条基线Ø 对于不影响内业加密选点和模型连接的相对漏洞及局部缺陷(如云、云影、斑痕等),可只在漏洞处补摄补摄航线的长度应超出漏洞外一条基线5.3.3.8采取的主要质量保证措施Ø 工程实施前制定详细的航摄工程设计书,经甲方审定后正式作业Ø 工程前对工程使用的设备、材料进行认真的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Ø 派出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现场组织安排和指挥生产,严格掌握天气标准,经常和气象台联系,不能错过航摄天气,确保飞行质量与摄影质量。
Ø 摄影尽量协调、安排在碧空天气进行,确保影像清晰,色调均匀,层次丰富Ø 现场负责人员经常与甲方代表取得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按时保质完成航摄任务Ø 严格按照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操作,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质量跟踪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确保整个工程质量Ø 对于该摄区最好选在植被覆盖较少的秋冬季,摄影影像有利于成图作业5.3.3.7航摄技术参数摄区名称*****摄区面积()****地面分辨率GSD = *** cm成图比例尺1:1000航线敷设方法***向存储介质硬盘存储航摄仪类型*****焦距(mm)****mm航向重叠60%~65%旁向重叠30%±5%航摄处理设备5.4 基础控制测量5.4.1平面基础控制测量5.4.1.1 控制网布设5.4.1.2 GPS控制点选点及标石埋设5.4.1.3 GPS控制网观测为了保证本GPS控制网的精度,并尽量减少城市建筑物对观测卫星的影响,GPS控制网采用4台高精度的GPS接收机进行观测,其静态定位标称精度优于±(10mm+5ppm×D)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定位技术施测,同步作业图形之间采用边连接和点连接构网相结合的方式。
天线高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互差不大于3mm观测中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自动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