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课件.ppt
72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导论孟祥增第4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4.1 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模式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4.1.2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4.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2.1 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4.2.2 学习目标的阐明4.2.3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4.2.4 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实施4.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4.3.1 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发展的影响4.3.2 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的取向4.3.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与过程4.4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案例4.4.1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设计案例一4.4.2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设计案例二4.4.3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设计案例一4.4.4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设计案例二第4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1.教学设计的内涵史密斯(Smith,P.L.)、雷根(Regan,T.J.)认为,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4.1 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模式1.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2.教学设计的发展轨迹国内学者基本上都把教学设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初期:教学设计思想的萌芽代表学者:美国教育学家杜威(Dewey,J.)、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E.L.)等(2)20世纪4060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兴起代表学者:斯金纳(Skinner,B.F.),创立了程序教学法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主要是进行任务分析和确立行为目标,以便确定学生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程序步骤等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2.教学设计的发展轨迹(3)20世纪7080年代末:认知主义主导教学设计代表学者:皮亚杰(J.P,Piaget)、布鲁纳(J.s.Bruner)、加涅(Gagn,R.M.)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研究深入到学生的内部思维活动,强调学生的内部认知、认知倾向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4)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化的教学设计代表学者:乔纳森(Jonassen,D.H.)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2.教学设计的发展轨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2.教学设计的发展轨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教学中强调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主张探究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2.教学设计的发展轨迹混合学习模式是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多种教学方式(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4.1.1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认识3.有关教学设计的几点基本认识(1)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综合应用(2)教学设计理念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3)教学设计取向由理性设计观转向融理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设计观感兴趣的老师阅读。
4.1.2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教学设计模式(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活动各要素进行组织、协调和规划,从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设计简化形式教学设计专家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模式用以指导教学设计活动,对许多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1.2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1迪克和凯瑞的教学设计系统化方法模式2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3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式三种教学设计模式基本反映了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轨迹,体现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迪克凯瑞”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是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它们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简单的成分,关注某个特定的学习领域(如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或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式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注重对不同种类型学习过程、心智模型和影响要素的整体设计,围绕着核心概念在知识点之间形成丰富的联结,有较高的融通性和整合性,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层次的理解4.1.2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4.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修改。
4.2.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4.2.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1.学习需要分析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通常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学习需要分析,以便确立教学的目的,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等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目的是揭示学习需要,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判断教学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4.2.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1.学习需要分析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有两种,即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将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结合起来,即根据外部社会要求调整学校已有的教学目标,并以新的教学目标提出的期望值与学生现状相比较,找出差距,提出学习需要,即高等学校教学要符合社会需要4.2.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2.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习内容分析是以总的教学目的为基础,用于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及用于后续学生特征分析中确定起点能力提供分析的依据。
4.2.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2.学习内容分析比较常用的学习内容分析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教师根据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利用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分析学生要实现教学目的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4.2.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3.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特征分析的结果能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于学生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学生特征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和起点能力等4.2.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3.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一般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特征;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学习风格是指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学习,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风格的学习计划和材料教师在学期开始、学习新的课程内容或面对新的学生,教师一般要进行起点能力的分析4.2.2 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目标阐明是指在教学设计前端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进行明确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即编写学习目标要依据教育目标理论,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来界定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
4.2.2 学习目标的阐明1学习目标的分类理论布鲁姆(Bloom,B.S.)将教育目标(学习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等人根据认知的复杂性把认知学习描述成六个级别水平: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与学习动词校验表 分类解释学习结果描述动词的举例识记回忆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如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定义 排列 回忆 叙述 匹配 朗诵界定 命名 选择 标明 概括 陈述领会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借助转换、解释、推断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转换 估计 推理 辩护 解释 释义辨别 延伸 预测 判断 概括 总结应用能把学到的知识如概念、规则、方法等应用于适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 修改 叙述 计算 操作 解决演示 组织 转换 发展 准备 使用分析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分解 区分 指出 演绎 说明 叙述图解 推理 分离 区别 概括 细分综合将所学知识各个部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分类 创造 制定 编写 设计 预测创作 发明 产生评价根据标准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照材料的内在或外在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评价 批判 证明 比较 辩护 支持对比 判断 证实4.2.2 学习目标的阐明(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克拉斯沃尔(Krathwohl,D.R.)等人设计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法,分五种水平的情感行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情感领域学习目标分类与学习动词检验表 分类解释学习结果描述动词的举例接受学生觉察或积极注意某些现象和刺激注意 识别 觉察 听到 注视控制 分担反应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和满意的反应鼓掌 遵从 讨论 跟随 服从参与 扮演 练习 志愿价值化学生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对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行动 争论 说服 辩论 展示表达 帮助 组织 偏好组织学生将多种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抽象 平衡 比较 决定 限定制定 选择 系统化 理论化性格化学生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避免 展示 内化 处理 要求 抗拒 解决 设计 修改4.2.2 学习目标的阐明(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哈罗(Harrow,A.J)等人于1972年提出动作技能的分类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描述了六种水平的动作技能:反射动作、基础动作、感知能力、体能、技巧动作和有意沟通。
动作技能领域后四类学习目标与学习动词校验表 分类解释学习结果描述动词的举例感知能力学生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观察和理解,并对动作做出相应调节的能力旋转 屈身 接住 移动 踢 保持平衡体能学生的身体器官所具有的活力特征,包括动作的耐力、力量、柔韧性和敏捷性提高耐力 迅速反应 举重技巧动作学生从事复杂动作任务时达到有效程度的结果,包括复杂水平和熟练性水平两个连续体演奏 使用 装配 操作 调节有意沟通学生传递感情的体态动作,包括表情动作和解释动作用动作、手势、眼神或脸色表达感情,用一段舞蹈表达思想感情4.2.2 学习目标的阐明2学习目标的编写学习目标的编写是在学习目标分类理论指导下,对学生的行为目标进行陈述,即用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的目标行为描述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便于教师根据分类理论所描述的学习目标层次,从学生的外显行为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4.2.2 学习目标的阐明2学习目标的编写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4.2.3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原则,也就是在不同教学条件下达到不同教学结果所采用的不同方式、方法和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