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代西宁地区民间文艺的多元化发展.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736432
  • 上传时间:2022-06-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8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代西宁地区民间文艺的多元化发展    清代,西宁地区的民间文艺得到一定发展,且呈现多元化的色彩这一时期,西宁地区的民间文学以传说和叙事诗为主,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纪实性,曲折反映了各民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各族群众真实生活的感受和强烈的爱憎之情清代也是西宁地区地方戏剧和曲艺形成的重要时期,秦腔、眉户、皮影、贤孝等艺术得到了较快发展舞蹈艺术中,西宁文庙乐舞和塔尔寺跳欠活动已形成规范,汉族社火舞、藏族锅庄、土族纳顿舞、回族宴席舞和蒙古族盅碗舞也已广为盛行一、民间文学清代,西宁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有汉族的《康熙爷微访》、蒙古族的《罗卜藏丹津传说》、土族的《三世章嘉活佛继承人的传说》、回族民间叙事诗《马五哥与尕豆妹》等汉族传说《康熙爷微访》 流传于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地区,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相传有一年春节,康熙只带一个随从去了解民情,到一家贴有“天下唯我富,万事不求人”的人家要吃的,没给,到另一户穷人家得到了很好的招待,临走时写下一封信,叫“万事不求人”家给这户穷人家送金银和粮食皇帝为了惩罚“万事不求人”家,出了三个难题,最后被“万事不求人”家的媳妇破解,从而免受惩罚,媳妇回家后做主将霸占的地全退回,地契烧掉,两口子靠个人劳动过安稳日子,得到了乡邻们的好评。

      这则传说突出展现了康熙皇帝爱民勤政的形象,也批判了乡间为富不仁的富人,宣扬了民众朴素的道德伦理观土族的《三世章嘉活佛继承人的传说》 流传于互助县红崖子沟地区,讲述了三世章嘉活佛认定的故事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年羹尧率兵镇压随罗卜藏丹津反叛的僧众,烧了许多大寺院,当他们打到互助县佑宁寺,准备火烧寺院时,一名瘸腿老喇嘛向带队将领献上康熙皇帝御赐的金佛,并说明佑宁寺是清朝皇帝给国师章嘉活佛修的大寺,是藏区联系朝廷的重要驿站,没有反叛朝廷之心,还说寺里和庄里的僧侣民众都去迎接禅修刚罢的转世章嘉活佛当他领着清军喊着“章嘉佛爷”来到大家藏身的山洞时,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十分机灵,说自己就是转世的章嘉活佛,还没一点差错地认准了前世章嘉活佛的遗物,得到了年羹尧和督军十四阿哥的信任,被送到北京,受封为“振兴黄教广慈大国师”,处理蒙藏事务,为地方安定做了好多事这则传说是当地土族群众关于清军火烧佑宁寺的“历史记忆”,也传递了他们对三世章嘉活佛历史功迹的认可与赞许蒙古族《罗卜藏丹津的传说》 主要流传于青海的大通县朔北乡地区,这则传说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小传说,一是说罗卜藏丹津是大通老爷山火烧台寺院的住持,他骑着神牛到北京与雍正皇帝下棋,其行迹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怀疑,将其绑在石条上砍头。

      由于罗卜藏丹津的徒儿去追牛犊,没有按他的嘱咐将经堂上的灯点九次,已经砍了七次头的罗卜藏丹津最终被杀了二是说年羹尧率兵追杀罗卜藏丹津,一路捣毁了沿途的众多寺院,最后追到门源县青石嘴白水河滩的乱嘴子,无法通过,只好撤兵回京第一则传说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第二则传说则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但不论与历史事实相符与否,这两则传说均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人物罗卜藏丹津的认识与评价著名的回族民间叙事诗《马五哥与尕豆妹》是根据清末发生在甘肃临夏莫尼沟的真实事件编唱的,广泛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的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之中,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张亚雄先生于1940年编著的《花儿集》一书,是以“花儿”曲的形式流传,被张亚雄先生誉为“西北高原之绝唱,山歌之翘楚” ,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笔者所搜集的资料中,《马五哥与尕豆妹》的民间叙事诗有两种异文,一是祁振华先生搜集、张亚雄先生整理的《马五哥曲》,该曲被收编入《河湟民間文学集》第9期,全诗以“花儿”对唱的形式演唱,每小节为三句,共有96节288行,分为《初恋》《热恋》《惨剧》《结局》四部曲;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文艺教员纪叶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搜集的《马五哥与尕豆妹》,该诗被收编入《青海民间文学资料·回族卷》,全诗共有246行,两句为一小节,分五个部分。

      这两种异文所唱述的故事情节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细节上略有不同如《马五哥曲》中的第一部《初恋》唱述了马五哥和尕豆妹的相爱,说尕豆妹看上了马五哥的心肠好;而在《马五哥与尕豆妹》中,则对他们的相爱缘由进行了详细描述,说尕豆妹挑菜过河时不小心滑到水里,被牵马饮水的马五哥拉上来,两人因而生情还有两人幽会时的情节,《马五哥曲》中的描述更细腻、俚俗、生动一些纪叶先生搜集的《马五哥与尕豆妹》 大致流传于青海河湟地区,其故事梗概是:河州城里(甘肃临夏)有一位“是穆桂英”的回族姑娘尕豆妹,爱上了“好像杨宗保”的青年马五哥,两人真诚相爱,经常见面倾诉衷肠不料黑心的媒人牵线,尕豆妹被迫嫁给了一个尕女婿,生活十分苦闷,她和马五哥互相思念,“两头儿想来两头儿牵,两头儿都牵成个病汉”有一天,尕豆妹下河挑水,在路上遇见了马五哥,两人“先叙苦来后叙情,手拉着手儿者舍不得分她大胆地约马五哥晚上到家里相会两人在尕豆妹房里幽会时,尕豆妹提议为了两人的事下狠心杀掉尕女婿,她和马五哥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二人想得心软了,心软得下不成手”可是,俩人说话说的时间长了,惊醒了尕女婿,马五哥情急之下失手掐死了尕女婿,他从墙头逃走时不小心将鞋撂在了墙根,被尕豆妹的婆家当作物证告到了河州城的衙门里。

      马五哥的亲戚朋友们鼎力相助,用三背篼银钱贿赂了大老爷,救下了马五哥但尕豆妹的婆家不服,又告到了兰州城,马五哥和尕豆妹都被捉住,两人爽快认罪,都想独个儿顶罪,让对方有条活路但大老爷贪赃枉法,将活罪断成死罪,将马五哥和尕豆妹斩杀在了兰州的桦林山这首诗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原型,歌唱了马五哥与尕豆妹的真挚爱情,塑造了一对大胆争取爱情婚姻自由,反抗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回族青年男女的美好形象马五哥和尕豆妹原本真挚相爱,却被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活活拆散尕豆妹“哭死着不由自己”,被迫嫁给了一个尕女婿正如张亚雄先生所说:“尕喜娶尕豆时年方十岁,尕豆已是二八妙龄,这桩桃岁命案的发端,就在旧式婚姻夫妇年龄极不相当方面 尕豆妹是个勇敢痴情的姑娘,马五哥失手杀掉尕女婿,被捉到官衙后,她深情地向马五哥表白:“马五阿哥见个面,杀哩剐哩我心甘在大堂上,她勇敢地“口认杀罪自个儿当”,想替马五哥顶罪,而马五哥也“舍出了五尺身,要救尕豆妹妹的身”他们的爱情至死无悔,临刑前还表示:“我俩儿死了手牵手,活人着一辈子没后悔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歌二、戏剧和曲艺清代,西宁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戏剧、曲艺、音乐、舞蹈艺术也随之兴起,并得到了逐步发展。

      从现存的资料看,就戏剧而言,西宁地区的清代戏剧主要为秦腔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乾隆年间(1736-1795),西宁府城及其附近地区,曾有过“保符班”等秦腔戏班演出保符班”领班为时称“关中三绝”之一的“太平儿”宋子文清雍正元年(1723),重建的西宁城隍庙戏台竣工雍正二年(1724),年羹尧、岳钟琪率清军在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时,曾带戏曲艺人进入青海,他们曾奉谕将年仅8岁的佑宁寺小活佛章嘉·若必多吉接到西宁,根据土观·洛桑却吉尼撰写的《章嘉若必多吉传》中记述:“在西宁,达官贵人们每月设宴接待章嘉活佛,并演戏助兴,礼节周到,奉为上宾道光年间(1821-1850),湟中土门关乡贾尔藏村已有业余秦腔戏班演出,该戏班多演于一年一度的马祖庙会,现有“陇右,花元浩握笔”抄录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八月的《八义图》剧本存世清同治十年(1871),贾尔藏村业余戏班为避兵乱,将一副新戏箱埋藏起来,后该村村民及秦腔班子演员百余人死于回乱,戏箱也从此难觅踪影光绪十九年(1893)开始,冯福寿从陕西接来秦腔“大盛班”(时人称为“娃娃班”),领班赵全福工青衣,唱做俱佳,以擅演《五典坡》《斩秦英》《抱火斗》而名躁一时。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慈禧相继亡故,清廷颁布“国孝令”,在西宁地区演出了15年之久的大盛班至此被迫解散,其领班赵全福也于当年病逝清宣统三年(1911),陕西华县人张新春与杨兴汉组建的秦腔班社“福盛班”在西宁石坡街大院演出该社到湟中县西堡乡庙会演出期间,为新元堡的秦腔班子传授了《火牛阵》、《大劈棺》剧目陕西周至人李炳南创办的秦腔班社“鸿盛班”由李金娃领到西宁,在汪家寺等处演出了《药王卷》《得胜图》等众多秦腔剧目 另外,光绪三十三年(1907),民和能仁寺曾在刀山会上演出目莲戏《目连僧救母》从以上资料看,自清初开始,西宁地区就有地方戏剧表演,但具体剧种不详自乾隆时期开始,陆续有陕西的秦腔班子来西宁演出,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班子除长期活跃于西宁城乡戏台外,还给当地的秦腔班子传授剧目,推动了西宁地区秦腔艺术的发展此外,从庙宇戏楼的修建,也能看出清代戏剧发展的一些线索和流布范围民和上川口镇城隍庙戏楼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之前,而民和境内的巴州、满坪、官亭等乡镇也建有关帝庙和城隍庙戏楼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湟源县城隍庙也建有戏台乐都城内及瞿昙寺均有戏楼建筑,近代诗人谢善述曾为瞿昙寺撰写戏楼楹联,而互助、西宁、湟中、湟源、贵德等地在不同时间里相继出现了庙宇戏楼。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民和县麻地沟能仁寺中演出了目莲戏从这些戏楼、戏台的分布及目莲戏演出状况可以看出,清代,西宁府地区的戏剧演出分布地域较为广泛,且大都与民众的宗教信仰有关西宁盲艺人演唱曲艺的传统从明代兵备道柯忠创建“养济院”时就已开始清乾隆、道光时期,西宁仍开办有“养济院”,教习盲童弹唱技艺,至光绪年间仍教习曲艺弹唱,如赋子、贤孝之类乐器除三弦外,还有竹笛、四弦等据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581—1874)湟中佚名文人撰《湟中札记》记载:“西宁盲曲,明初自江南跟戍民而至斯地,岁月渺沓,曲韵变异今多为北韵,间为南韵,牌名则一如旧也,若《皂罗袍》《点绛唇》《步步娇》文句典雅,诚非湟中之遗物然盲人传唱,顺畅自如,缘有师也府城街巷多有卖曲声,老媪少妇尤喜闻 这段记载说明,西宁盲曲(即下弦)在明初时就随江南移民传到了西宁地区,一直到清末时,西宁府大街小巷仍有卖唱的盲艺人,深受妇女们的喜爱,且用曲牌连缀演唱的曲种在西宁早已流行清光绪时,阔普通武在《湟中即景》一诗中曾写道:“载酒难觅佳丽地,听歌惟有瞽盲词”,生动描绘了盲人吟唱曲词的情景清中叶,西宁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趋频繁,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商贸业的兴旺为文化娱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秦腔、眉户、陕西曲子通过军旅、商贸、逃荒等诸多渠道传入西宁地区,并在西宁城及附近各县传播和普及。

      学界大多认为青海平弦是明初移民从江浙等地带入西宁,后吸收本地及外地的民歌小调、戏曲及宗教音乐相互融合逐步发展形成目前发现最早的平弦唱词抄本是清咸豐(1851—1861)年间成册的,其中收录了赋子、背工曲目《芈建游宫》《太子游四门》等多篇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唱词抄本、木刻本,在西宁、湟中等地多有发现,有的抄本还有曲牌的工尺谱艺人有梁佛爷、谢长德,但其生平及从艺活动情况不详越弦是陕西曲子传入西宁地区后发展演变而成,光绪三十一年,陕西曲子艺人张海成来青海,在西宁、湟中一带以说唱陕西曲子谋生并收徒传艺,培养了胡占鳌、杨德明等数十位越弦艺人而据湟中县张李窑村越弦艺人李得祯讲述,早在张海成来村里说唱陕西曲子时,村里的老人们已会唱越弦河州贤孝也是在清中叶传入西宁地区据有关资料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甘肃永靖县碱土乡刘魏家村艺人刘德明,曾行艺于青海民和等地,其说唱曲目有《施公案》《三国演义》《五鼠闹东京》《燕青打擂》等一百多部道光年间(1821—1851),甘肃临夏县八洞乡艺人康正义,积石县艺人海正威、马正福、善光财、何玉清等,曾先后来青海循化、贵德等地行艺,其中善光财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来青海说唱的曲目《老撒拉》曾风靡一时。

      约道光末年,河州艺人康尚德,人物康先生,来西宁设摊卖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