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90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20页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90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委托单位: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盖章)评价单位:山西清泽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零一三年三月一、建设项目概况 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为改变山西省煤炭企业几十年来的“多、小、散、乱”格局,发展高效、集约、安全的大型煤炭产业,实现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根据省政府晋政发[2008]23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及晋政发[2009]10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为贯彻山西省政府关于“资源整合、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指导方针,依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35号《关于朔州市山阴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由原山西山阴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及煤矿北东部空白区整合而成,空白区面积为2.2949km2主体企业为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后矿井名称为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12月7日为该矿换发了新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21220048240,有效期自2011年12月7日至2012年12月7日,批准开采4-11号煤层,批准开采标高+1470—+1320m,批准面积为6.0838km2,证载生产规模为90万吨/年。
该矿位于山阴县城西北方向直距25km处的青杨沟村一带,行政区划属玉井镇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9°38′44″- 39°40′11″,东经112°35′04″- 112°37′40″井田位于山阴县城西北,玉井镇南部约1km处,东距北同蒲铁路及大运公路36km,南距神头电厂约60km,东南距北周庄煤站37km,井田内有乡镇公路及县级公路通过,交通方便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立即组织持证参评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对该公司现有煤矿的工程概况、污染排放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兼并重组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物理(质)环境、自然生物(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活质量、周围污染源、存在的敏感因素以及拟建项目的工程内容、拟建场地、拟选矸石场、废水排放走向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收集了有关的环境资料,编制完成了《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0.9M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方案》根据监测方案,我们深入监测现场,与监测单位积极配合,进行了环境空气、地下水、噪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并同期进行了污染源调查、公众参与等现场工作同时,还就工程问题与建设单位、初设编制单位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对类似的煤炭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类比调查。
评价工作严格按照环保有关法律法规、环评技术规范及环保管理部门要求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完成了《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0.9M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送审本),提交建设单位,报请环保管理部门审批山西省环境保护技术评估中心于2013年1月29日在朔州市山阴县主持召开了《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责任公司90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以下简称《报告书》)技术评估会参加会议的有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山阴县环境保护局,建设单位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评价单位山西清泽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领导和代表共16人会议聘请了5位专家(名单附后)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和专家踏勘了工程现场,会上,分别听取了评价单位和建设单位的代表对《报告书》主要内容和项目建设情况的介绍,询问了有关问题,经过充分的讨论与评审,提出技术评估会专家评估意见,我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现已完成《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责任公司90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本),报请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审批3、建设项目选址可行性(1)矿址周围环境状况及建设条件分析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嘴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阴县城310°方向直距25km处的青杨沟村一带,行政区划属玉井镇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9°38′44″- 39°40′11″,东经112°35′04″- 112°37′40″。
井田位于山阴县城西北,玉井镇南部约1km处,东距北同蒲铁路及大运公路36km,南距神头电厂约60km,东南距北周庄煤站37km,井田内有乡镇公路及县级公路通过,交通方便(2)环境功能划分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有关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类规定:“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结合本区域的具体情况,本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应划为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根据《山西省地表水域水环境管理区划方案》,本项目地表水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地下水质量分类以人体健康基准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地下水为Ⅲ类水质,则拟建矿区区域地下水质量定为Ⅲ类,执行地下水Ⅲ级水质标准声学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规定,工业场地声环境执行2类标准运煤沿线执行4a类标准3)城市建设规划根据2.7节论述:山西朔州山阴兰花朱和咀煤业有限公司不在山阴县城市规划范围内、不在山阴县水源地规划范围之内。
项目不违背山阴县城市建设规划,而煤炭工业是山阴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本次兼并重组工程符合当地积极发展煤炭工业的产业和经济发展计划4)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一、区域环境空气承载力分析(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2年10月24日--30日对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评价区TSP、PM10、SO2、NOX均未超标,证明评价区环境质量状况较好:(2)项目建设环境空气影响分析结果:本项目所有污染物的产生浓度均小于D10%,说明项目污染物的产生浓度很小,表明工程建设对评价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因此,本项目建设在严格执行环评要求后,可实现“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项目建设会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二、声环境影响分析由监测结果看出,工业场地各监测点昼间噪声监测值在45.8~48.0dB(A)之间、夜间噪声监测值在42.1~44.7dB(A)之间;风井场地各监测点昼间噪声监测值在52.2~54.8dB(A)之间、夜间噪声监测值在49.2~51.9dB(A)之间,监测值均未超过《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标准的要求综上所述,本工程的建设从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在严格采取环评制定的各项污染物治理措施的基础上,不会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处于可接受范围。
5)区域环境敏感性因素分析评价区域中主要的环境敏感因素是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生态环境及村庄居民等①本项目所有污染物的产生浓度均小于D10%,说明项目污染物的产生浓度很小,表明工程建设对评价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② 从地表水影响分析结果可看出,工程投产后的生活废水全部回用不外排;矿井水处理达标后,全部回用,不会对地表水水质产生影响③从本次工程的总体布局情况来看,施工期水土流失、运营期矸石堆存与地表变形是相对敏感的生态问题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受挖填土方、修筑道路等工程行为的影响,部分植被地段和植物多样性将受到破坏,但总的植被分布格局不会被打破项目建成后,随着运营期的不断延长,项目周边的生境会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将会增加,导致原有生态环境结构发生一定调整,项目场地使陆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丧失,地表变形、污染物排放等影响均会对动、植物造成有害影响,但在积极实施生态恢复与防治的情况下,其将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④就居民而言,工程设计对井田范围内村庄、井田边界预留煤柱,评价在工业场区污染防治、矸石扬尘污染防治等方面作出了绿化防护等一系列的规定,可达到居民区环境保护的要求,且从各环境要素预测结果来看,项目运行不会对井田周围村庄产生明显影响。
本项目评价区无社会特别关注区,区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也非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的居留环境因此,总的来看,项目建设在环境敏感因素方面具有可行性6)总量控制从区域环境质量要求方面考虑,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增加对区域环境的压力由于项目采取了较完善的污染防治措施和清洁生产工艺,淘汰了现有矿井的落后生产设施,对周围环境甚至将会有所改善工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烟(粉)尘、NOx、SO2、COD、NH3-N、氨氮排放量均未超过山阴县环保局下达并由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7)从土地利用分析本次工程工业广场占用现有工业场地的同时不新征土地,矸石场占用荒沟,不占用农田耕地8)从对神头泉域的保护角度分析本井田距离重点保护区最近距离约28km,不在神头泉域重点保护范围内;也不属于神头泉域岩溶水补给区,与其它补给区相对独立;井田开采不存在奥灰带压开采现象,煤炭开采不会对奥灰水造成破坏本煤矿开采不违背《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在泉域的重点保护区内,禁止在泉水出露带进行采煤、开矿、开山采石和兴建地下工程”的要求10)从公众参与意见分析本次调查中有100%的公众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并认为本项目选址合适,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发展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希望该项目应尽早建设,无人反对。
11)工业场地选择与平面布置合理性本工程结合井下开拓方式及地面场地布置的条件,根据地形、地貌状况,建、构筑物性质及使用要求、生产联系紧密程度,将场地分为行政福利区、辅助生产区、主生产区三部分,工业场地整体布局功能分区明显,外运方便,符合防火、卫生、安全等要求,物料处置环节顺畅,物流、人流布置合理12)矸石场选址的可行性根据初设提供资料,矿井重组投产后矸石产量合计约30000t/a,送往拟选矸石根据初设提供资料,矿井重组投产后矸石产量合计约3.6万t/a矿方选用的排矸场位于工业场地南约400m的一条荒沟,距离最近的盘道村在600米以上该沟总体长约1500m,宽约20—30m,深约20-40m,占地面积约2.0ha,汇水面积约4.5ha,可满足全矿35年的矸石量处置需要(按全部不综合利用计),矸石场为黄土地貌,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覆盖,没有断层发现矸石场植被覆盖度较低,植被以蒿类草地为主通过第十章(10.5.1)对矸石场址的可行性分析可知,在采取了环评规定的矸石堆存及覆土、绿化要求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规定要求,矸石场选址可行。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2年10月24日--30日对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如下:①TSP:浓度范围在0.202-0.295mg/Nm3之间,监测值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30mg/Nm3),最大浓度占标率98%由此可见,评价区未受到TSP污染②PM10:浓度范围在0.115-0.144mg/Nm3之间,监测值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5mg/Nm3),最大浓度占标率96%由此可见,评价区未受到PM10污染③ SO2:浓度范围在0.034-0.042mg/Nm3之间,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5mg/Nm3),最大浓度占标率28%由此可见,评价区未受到SO2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