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经济学分析的两种理论逻辑前提 学术资料-市场经济理论.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3909599
  • 上传时间:2018-0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经济学分析的两种理论逻辑前提论经济学分析的两种理论逻辑前提 【作 者】李文溥 【作者简介】李文溥,经济学博士,厦 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厦 门,361005) 【摘 要 题】政治经济学以集体主义为理论逻辑前提,实践证明它是不能成立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前提实质上是个人占有主义的物质利益论,它也难以解释众多经济事实以个人效用最大化取代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假定,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逻辑的重大矛盾发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现实背景的现代经济学,需要建立新的理论逻辑前提:个人发展主义的利益结构论 【关 键 词】集体主义/个人占有主义的物质利益 论/ 个人发展主义的利益结构论行为假定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地位,对于熟悉经济运行上愈来愈苍白无力,使我国经济学从对该体系的修正转向批判与新体系的重建一些经济学者充分肯定西方主流经济学派方法论的合理性,主张从新古典学派的基本行为假设出发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过程发展以社会主义经济分析就从个人(占有)主义角度出发;传统政治经济学强调国家的理性行为能力,贬低个人的理性行为能力,新的 经济分析就强调个人的理性行为能力,否定国家的理性行为能力,等等,这是难以实现 理论创新的。

      其所以如此,不仅由于沿用新古典学派的行为假定所必然导致的结论及其所隐含的价值判断,而且更在于它本身的不合理性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界,近年来有一种相反的 趋势,即竭力摆脱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假定,否定经济学是一门以心理学意义上的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所谓人类经济学我认为, 这两种看似方向相反的理论变革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行为假定的重要性,任何理论创新都无法完全回避它;(2)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 竞争的理论体系但是,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决定了, 经济学家们在各自的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改进以及在实践中对未知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指导社会经济实践的理论体系在理论发展中,不存在着一种理论完全排斥、取代另一种理论的可能个人主义是新古典学派的理论逻辑前提但是,个人主义作为社会理论、关系来看,个人主义包括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是个人占有主义或者说个人经济主义,另一种是个人发展主义或者说个人道德价值,因而它提倡让个人随心所欲地去做他们认为最有益于他们自身利益的事它在经济学上的主要特征是:(1)资本的私有财产,对之都几乎附加有遗赠和继承的权利的必要性,由此允许可以无限地转让和积累。

      2)竞争,一种个人之间在获取财富方面的对抗,一种为求得最好地生存而进行的斗争新古典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不 仅是个人主义,而是特指上述意 义的个人主义,即个人占有主义它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前提,指的是 对一切有关社会现象的解释,都必须从个体的角度来分析阐发即,人 类社会的所有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在个体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 团体的存在和现实性 坚持个人(占有)主义方法论的关键并不在于承认个人是有目的的行为者,肯定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性,而在于只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明社会经济活动,用微观解释宏观,用个体推断整体,拒绝考察在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或其他力量的作用 S.卢克斯甚至认为:如果承认了制度和其他因素可以用来说明人类行为,那么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个人(占有)主义方法论者对于个人(占有)主义方法论来说,外部世界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仅限于在给定个人偏好条件下,个人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对实现其目标函数的约束和机会作出理性反应新古典学派排除社会因素对人的行为目的性的解释作用,其目的在于把人的行为目的、偏好、利益的形成归诸于所谓人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即生物性,从而把人类历史上特定的社会制度形式上升为永恒。

      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人的社会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同时也是社会的动物因此,个人的目的性、个人偏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为了生存,人应该维持自己的肌体,从周 围的外界自然中 摄取他所必需的物质这种摄取需要人对外界自然产生一定作用在作用于外界自然的同时,人改变了自己的天性普列汉诺夫指出:在这一过程中, 劳动工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劳动工具作为社会人的器官,它的任何重大的变化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L.H.摩尔根在《时代,蒙昧人的个人利益观念、 财产欲望相当薄弱在蒙昧社会和低 级野蛮社会这两个至少包括迄今为止的人类全部历史五分之四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的观念始终如此一直到了高级野蛮社会的末期,由于房屋、土地、牛羊以及可用以交易的商品大量增多,并且逐渐地归个人所有之后,人类头脑中才第一次形成了财富的概念而对土地的耕种证明整个地球表面均可以产生归个人所有的财产时,财产在人类的头脑中产生强烈的影响,导致了人类性格上新因素的大觉醒这种欲望不断冲破各种古老的习俗,终于在文明社会发展成为生气勃勃的贪欲,成为人类头脑中一种极有支配作用的力量 个人的目的性、个人偏好、个人利益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 们的形成必须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予以解释,也即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之 间的联系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

      那么,退一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假定即使不适应于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那么,它是否是对跨入了文明社会之后的人类本性的恰当概括?对于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假定,如果我们注意一个它在不同时期西方经济理论中的规定,可以发现,它是一个不断退化的I.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硬核J.S. 穆勒在《社会主义论》一书中把个人(占有)主义原则形容成:竞争,人人都为他自己,而反对其他一切人这是基于利益的冲突,而不是利益的协调一致,而且,在 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个人通过斗争来找到他的位置,通过把他人向后推或被他人推向后在 这部著作中,J.S. 穆勒直接了当地把个人主义等同于争夺物质利益 这样严格定义的个人(占有)主义概念是推导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理想行为假定但是,这种行为假定无法解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大量行为因此,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 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学派用个人效用最大化代替了传统理论分析中的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假定效用作为对人们愿望和欲望满足程度的衡量,它的来源可以是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是声望、尊严等其他一些非货币因素运用个人效用最大化行 为假定,几乎可以解释个人的任何行为因此,作为对主观感觉的衡量,从 抢动到无偿捐赠,都可以是出于同样的个人效用最大化。

      因此,用个人效用最大化取代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使许多过去在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假定下难以解释的行为例如,自我牺牲行为、见义勇为行为、慈善行 为等,一一得到较好的解释,但是,与此同时,它却造成了理论的退化因为,在个人(占有)主义表现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完全可以从中推导出全然否定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论:在有限资源条件下,个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不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利益冲突个人(占有)主义是利己主义的,但同时也是利他主义的因为,个人的主 观效用差异是如此之大,拦路抢劫与无偿捐赠都可以在效用最大化这一概念下得到统一显然,若以此为立论前提,西方经济学已有的全部理论结论都必须改写因此,可以看出,将个人(占有)主义的定义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拓广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是对原有行为假设的否定,是原有理论硬核的退化因此,无 论是从行为假定的本来含义还是从维持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角度看,都应该将个人(占有)主义行为假设严格地限制在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范围之内倘若上述分析成立,显然,个人(占有)主义的行为假定就是用于对西方市场经济的分析也是不合适的这已从西方经济学将原有的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行为假定偷换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行为假定得到证实。

      以它作为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前提,所能得出的结论不难想见否定个人(占有)主义的方法论,并不等于要用另一个极端的方法论即集体主义的分析方法取而代之因为,二者在思维方式上都是形而上学的都不考 虑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行为方式形成的影响作用经济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化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结构、特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对生活其中的人的行为方式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在 经济学的分析中,不能以高度抽象的只有单一的行为假定的人不论这个行为特征是如何重要来作为全部理论演绎不变的前提,而是应当充分考虑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多方面影响,考虑丰富多彩的人的行为特征及其结构对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制度形成、变迁的影响这么说,并非否定理 论抽象在 经济学分析中的意义,而是要将理论建立在一个更为客观真实、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的分析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存在与特定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不同的具体的人的需要及需要实现形式,它决定了不同时期人的利益关系从而利益观念及其结构而利益观念及其结构的不同,制 约着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特征及其结构。

      探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利益观念,必 须从该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需要及需要实现形式入手以A.马斯洛为代表的人类动机理论认为:个人是一个 统一的、有 组织的整体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欲望绝大多数欲望和冲动是互相关联的跨种族及文化的人类动机研究认为: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 这些需求是心理的,而不仅仅是生理的它们是人类真正的内在本质,它们不是丑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良好的在A.马斯洛看来,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追求之中,人不断有需求,几乎很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另一个欲望就立刻产生了人的各类需要是沿着从基本到高级的顺序逐次展开的A.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性、需要从基本向高级层次、从物 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过渡的有序性,等等尽管A.马斯洛的分析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因而较少涉及需要有动机形成的社会历史因素,但是,他承认社会历史因素对人类需要及动机形成的作用人类动机理论的提出, 对经济学正确认识经济生活中的人的行为特征显然是大有帮助的丰富多彩的人生需要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实现形式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础上。

      人们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类需要的特定实现形式也就构成该社会的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不同则决定了人们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观念及行为特征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就连最基本需要的满足,都必 须通过集体的合力,因此,对原始人来说,他们的利益观并不是个人主义的而当生产力的发展使生存需要的实现可以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进行时,人们的利益观从而其行为机制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生产以协作的方式进行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当人 们的需要能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实现时,人们的利益观从而行为机制在相当程度上还是自我取向的这是由于对利益观从而人们行为机制的形成,需要的实现形式是一个比产权制度更为直接的影响因素人们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于寻求更好的需要实现形式的要求,进行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财产的制度形式、需要 实现形式、人们的利益观和行为机制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的实现形式决定利益观、行为机制,而利益观、行为机制的变化促使财产制度的变化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看漏了需要实现形式的作用,把人的行为机制的形成与变更简单地直接归因于财产制度,即:社会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人的行为机制,然而,正如实践所证明的:在需要的实现形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财产制度的变革并没有导致社会成员的利益观从而行为机制的根本转变。

      传统理论将之归罪于旧制度在国外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传统理论所期待的新人的行为机制尚不能形成,依然需要用政治思想工作来扫除旧制度的思想遗留,这不能不说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了 人的需要是多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