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4.16宇宙的未来精品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doc
21页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同步练习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停泊 悖时 击钹 帛书帛画 博闻强识 B.稽首 跻身 通缉 放荡不羁 掎角之势 C.虔诚 掮客 乾坤 黔驴技穷 潜移默化 D.枭雄 讥诮 萧条 骁勇善战 气焰嚣张 解析:A项,“悖”读“bèi”,其余读“bó”B项,“稽”读“qí”,其余“jī”C项,都读“qián”D项,“诮”读“qiào”,其余“xiāo”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黯淡 常例钱 战战惊惊 孺子可教 B.赍发 促狭鬼 无所顾忌 不知所措 C.口讷 去一蹚 人心惶惶 神采奕奕 D.惆怅 暴发户 安揖保守 兵慌马乱 解析:A项的“惊”应为“兢”,C项的“蹚”应为“趟”,D项的“揖”应为“缉”,“慌”应为“荒”。
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欧洲冠军杯八分之一决赛的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中,AC米兰队利用克雷斯波的门前补射,一蹴而就,打破僵局,艰难地结束了AC米兰客场对英格兰球队从未获胜的历史 B.笔者欲以此例忠告求职者,在应聘顺利时,当你的经历获得赏识,眼看可能拍板成交的当口,切莫得鱼忘筌 C.罪犯的恶行使公安人员荡气回肠,他们下决心要抓获并严惩这伙暴徒 D.我国东南各省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解析:A项“一蹴而就”形容轻而易举,与“势均力敌”“打破僵局”“艰难”等语境不符B项“得鱼忘筌”是说捕得了鱼而忘了筌比喻成功以后就忘记了赖以成功的人或事物此处“得鱼忘筌”当改为“得意忘形”C项“荡气回肠”形容乐曲、文辞等婉转动人应将“荡气回肠”改为“义愤填膺”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巴基斯坦“核弹之父”卡迪尔·汗和其他四名科学家当天承认,他们向与伊朗和利比亚等国有关的组织泄露了核秘密 B.他经常这样教导学生,不要说大话假话,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计划付诸于实施。
C.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不仅我们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D.艺术欣赏的目的,在于领略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是最后的目的 解析:B项应去掉“于”;C项“不仅”与“我们”位置颠倒;D项去掉“是” 答案:A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更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下面,已出现“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隐约着青春的消息”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百花更艳,春色更骄,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在花丛中深情微笑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①④③ 解析:②句的“残雪”与①句的“在雪下面”呼应,②句在①句前,①句的“青春的消息”与④句的“春满人间”呼应,①句在④句前 答案:D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令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7.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参考答案: 6.解析:“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的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
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做此题要有一定的审美感受和识别能力 答案:C 7.解析: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的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C两项侧重写景;B项侧重言志 答案:D 8.解析:B项,主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答案:B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
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B.据此,是交构之渐构:构陷,陷害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物:世间所有事物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寤:睡觉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①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①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