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网络媒介情境下的地域消失.docx
5页试论网络媒介情境下的“地域”消失 ■孙莉 孙佳乐【摘要】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书中,论述了电子媒介所构筑的媒介情境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此考察在新的媒介情境中网络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指出因网民集聚、人际传播的出现,交往的实现,使得网络促成了“地域”的消失,又因受众个人因素等多重局限,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中,“知沟”仍不可避免关键词】媒介情境 网络传播 地域一、“媒介情境”1、媒介情境理论提到传播媒介理论,人们首先会想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普遍被认为是媒介技术决定论的代表性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新兴电子媒体的出现带来的社会行为的巨大变革,然而,麦氏将技术的力量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认为人类的一切进步都是受到媒介技术来控制的,人们就是在技术创造的假象中获得各种进步的,这种夸大的论断受到了争议,许多传播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讨,最著名的即为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提出的“媒介情境理论”梅罗维茨在接受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的同时,注意到美国符号互动论学者戈夫曼“拟剧论”(情境决定论)观点,即“只要情境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传播行为就会发生”,梅氏批判戈夫曼忽视各种角色和社会秩序的变化,试图解释和分析在角色和社会秩序的变化中电子媒介对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
这样一来,梅氏批判性地接受了戈夫曼和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情景的阐述,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一社会”影响理论,即媒介与社会行为的连带关系: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梅罗维茨提出“媒介一社会”影响理论体系之后,进一步做了三个个案研究,即从身份、角色、权威这三个视角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来详细论述电子媒介下的“地域的消失”②首先,男女气质的融合电子媒介融合了男女的信息系统,男女气质的差异在减小,女性权利意识提升其次,儿童与成人界限的模糊印刷媒体时代,人们通过书籍等印刷品将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分隔开来,成年人至少可以对儿童获取知识实施一些控制但是,电子媒体的诞生则宣告儿童可以过早地、轻易地通过电子媒介知道成年人的秘密再次,政治人物和普通公民的融合电子媒介时代信息的时效性、易获取性、交互性,使得政治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英雄,他们更多呈现给受众的是一个清晰可见的具体的人2、网络中的媒介情境首先,网络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在与传统媒介的竞争过程中,网络显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在突发新闻的报道中,实现了“Now News Now”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使人们在获取信息中缩短了时间的间隔,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信息的利用和处理实现了高效化。
其次,受众群体的逐渐扩大网民数量的持续递增,使得网络成为一个大众化的平台,表达民意的工具和手段,信息实现公开化和易接近,成为公民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再次,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平等的交流成为可能网络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各种传播模式,人们利用各自的传播模式配以网络媒体的多媒体、超文本链接等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自由发布和交流二、网络促成“地域”的消失网络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拥有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交互性、易取性等多种特性,它是如何给受众塑造一种新的场景,这种新的媒介情境又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跨越时空网民集聚因现实生活或者网络热点而引发的网民的普遍关注,使得一部分人在网络上活跃起来,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较为成功的彰显网民力量的事件是,2008年对美国CNN关于中国西藏问题的不实报道的反响,以及对许霆案判决的群起攻之等等,近年看来,网民集聚的力量逐渐强大,从对一个事件的评议到人肉搜索,来自四面八方的网民围绕许多不同的议题展开讨论,超越时空的界限2、人际传播的新形式网络人际传播的方便快捷,形式的多样化,MSN、、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等,新形式层出不穷.人际的沟通从传统的书信模式向现代的电子媒介传播转变,提高了沟通效率,密切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使得各路名人了解与被了解他/她的关注群,实现“镜中我”的自我形象修复。
3、社交的可能正如保罗萨福所说的那样:“Intemet比任何其它媒介都能更好地调节人的相互作用网络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把具有共同志趣的人聚集在一起网络为交友带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因为大多数网友都尽可能以自己希望成为的人的面目出现4、社会因素界限的模糊网络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互相熟识,在相识中增进对彼此年龄阶段人群的了解,使得父母了解子女,男人尊重女人;因着政府网上信息公开,使得公民对政府的了解加深,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隐上达、君惠下逮”;也使得社会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密切起来,信息的共享让人们对之前容易误解的行业开始了新的认识三、其他“地域”的存在“地域”的消失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且需要伴随成熟的社会条件,网络媒介情境下,一些固有的社会壁垒被打破,但同时另一些壁垒无法打破,甚至被滋生:1、现实的“地域”当人们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上时,就会出现对现实生活的漠然,例如南京某网民上班时间依然迷恋农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利用网络完成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网上购物、网络影院、信息查询等等,这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却也让他们逐渐倾向于“宅化”,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人们越来越多的密切交往被机器取代,整个地球村依靠网络建立,这个网络系统很紧密,却也很脆弱。
2、虚拟的“地域”因受众知识储备的不同,以及对待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对新信息的分析和共享能力的差异,在网络传播中,这种信息的“知沟”理论非但没有消失,相反同样明显地存在着,如青少年群里,利用网络进行游戏的时间远多于利用网络搜寻信息,因为那些信息对他们而言没有感染力也没有必然的意义相反,在受到高等教育的群里,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敏锐于一般的群体结语“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中开篇就告知人们传媒对这个社会的极大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和杜威关于公众和舆论的持久论战似乎也在向人们展现传媒在这个社会正常运转中的不可或缺社会的发展更让人们看到网络普及对社会行为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正在改变人们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环境的认识,打破了时空“地域”带来的局限,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电子媒介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介入是个持续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种新的媒介情境下依然存在一些壁垒暂时无法打破,并且在一种社会壁垒被打破的同时,也可能在建构另一种壁垒地域”的消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其中伴随着媒介自身的发展、社会体系的逐渐成熟,也与受众本身的知识接受能力与搜索引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①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②栾颖,《“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新闻天地》,2010(3)(作者:孙莉: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孙佳乐: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责编:姚少宝-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