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doc
5页1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一说起诗歌鉴赏,很多学生就感觉头疼很多时候师生花费很多精力,但在考试中仍不出成绩阅读鉴赏诗歌,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领悟意境、把握情感、鉴赏分析四个阶段,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要想做到分析鉴赏诗歌,必须真正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而我们阅读诗歌时,有些同学并没有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更谈不上什么鉴赏,因此,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是鉴赏的基础和关键 一、把握并准确理解附加信息 这方面主要包括写作背景、作者、注释和诗歌的题目 对于那些诗歌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影响大的诗人,如唐代的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我们要熟悉他们的生平经历及每个阶段的思想、作品风格,对他们所处的朝代历史也要有清晰的了解而有些诗歌的注释已经表明写作背景,因此,阅读理解诗歌时,要关注注释,如 2008 年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2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有了这个注释,这个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来到这原为祖国腹地现已成为难以逾越的宋、金国界时的痛苦之情、无奈之举,多么希望这船也能像鸥鹭一样自在航行,表达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自在往来的强烈愿望若没有这个注释,就会有许多同学依照杨万里诗清新的风格将诗理解为对自由的渴望,这样理解就太片面、太肤浅了,当然对问题中的“虚”也就无以赏析 二、抓取诗中的关键词 要真正理解诗歌,不能仅仅分析诗歌的外部信息,还需在正文上下功夫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套系统里,能够表达意思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还是词,因此,我们应从词入手,一要抓取关键词,一要把握意象和典故 有些词在诗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抓住了它,就有可能抓住了诗歌的全部,因此,阅读时,要善于发现这些词,从而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效果这些词可归纳成以下几类: 1.活用词诗歌是语言凝练的文言文,有些知识与文言文是相通的,如 2007 年 11 月潍坊质量检测诗歌鉴赏题中有“乱斫胡兵缺宝刀”一句,其中的“缺”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缺” ,连起来看就是战士们英勇杀敌,使宝刀都有了缺口;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也是使动用法, “使……变绿”之意,写出了春到3江南的景象。
2.凝练词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最复杂的感情, “用心之锤,炼句中字” ,就成了古诗人的必修课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明证因此,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这些词这些词从词性上看,多为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其中,动词和形容词居多如 2008 年天津卷《山居即事》中的“遍” ,是“筑遍、长遍”的意思,写出了松树茂盛,仙鹤众多,来人稀少,实际上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又如《春雪》中的“惊” ,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有时候,有些关键词还是诗眼,这里就不赘述了3.情感词找准直接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这是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最简便的办法,很多诗在这方面都有体现,如 2008 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 1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捻(niǎn):持取,捻弄 这首诗中的“无奈” “恨”等情感词都表达了词人对春逝的伤感之情抓住了这些词,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七寸” 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典故意象是体现诗歌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我们要记住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的寓意,如 2008 年山东卷中的“落红” “杜鹃” “斜晖” ,另外还有流水、寒蝉、帆船、鹧鸪、雁、4燕子、捣衣、砧声、月、梅、梧桐、柳、落日、浮云等等。
理解诗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典故的理解,典故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1、引用前人语句 2、引用神话故事 3、引用历史故事我们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典故,弄清它们的本意,为鉴赏诗歌扫清道路高考中也经常考到典故,如 2008 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颔联用屈原和白居易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这两个典故比较简单由于同学们的阅读面有限,知识储备有限,会对很多诗歌中的典故感到比较陌生,这时要特别注意注释的提示诗词的语意往往不像白话文那样贯通、明确,易于理解,因为诗词这种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意表述上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省略、跳跃的现象所以,我们在理解古诗词时, 还应注意把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上, 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王维《山居秋暝》5中的颈联,在理解时,我们先调整好语序, 然后根据诗人所给的信息补足语意,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进而鉴赏诗人所描绘景物的动人之处这两句诗可这样理解:岸边,一群洗罢衣服的姑娘,笑语喧哗着从竹林里走回家去;水面上, 一只只渔船顺流而下,那片片莲叶也随之摇曳诗中的意象越多,省略的成分往往越多,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每一个意象前面都省略了修饰限定成分,我们在理解时要把它补上,只有这样,意思才会贯通 全面理解诗歌,涉及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等,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我们只有突破了诗歌的语言外壳,才是真正步入鉴赏之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