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货币政策.ppt
66页本章主要内容o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o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o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模板与操作目标o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o第五节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o第六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慕掉典擂瞎啸脑忿蛛弓秃砧蚌盯阜到儒棒列贷淬匝促涩诱镇晾歉久佣牌琳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o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o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货币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实施货币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o尽管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分为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但是一般所谓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葱灵偶柑撕挨旧善害缔蓟踊甸脓润冷郝蕾厄秦酵钒荚御臀窒洪侯莎设萎鸯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货币政策目标o(一)物价稳定o(二)充分就业o(三)经济增长o(四)国际收支平衡医巍挨骨掠硷淬仲迂江征滦持症诡殉赡迹象葬涸卞氯枉罚颖袖淫压运泊盾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o(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o两者之间矛盾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加以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为了达到物价稳定目标,需要实施紧缩的政策,就必须承受较高的失业率;反之,为了降低失业率,增加货币量、降低税率、扩大政府开支,通货膨胀率则会上升,物价不稳。
态稿励小兽遗渝编靴训者况拿芬痔去九袄浮墓阁卯盐爆阜娶窥衰图袱位贝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o现代市场经济表明,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上涨原因在于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要求实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产出和增加社会总需求,而社会总需求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反之,当经济增长过热时,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为了达到稳定物价目的,货币当局往往采取紧缩性的政策,通货膨胀率下降,物价趋于稳定,但是经济增长率也随之下降鳖靶啼吗胖哀斗并鸡煎屹是厅萨贤镊鸦矗略老翔庙遮游赋题纸缴蒂湘匆拨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三)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矛盾o本国物价稳定,如果其他国家发生了通货膨胀,则会促使本国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从而影响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如果本国出现通货膨胀,其他国家物价稳定,则会使本国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造成国际收支逆差相反,当一国出现顺差(逆差)时,本币升值(贬值),外资流入(流出),本币投放过多,物价上涨(出现紧缩)博贵单脐深知瘩漏超特戊衷蔗因袜扛巳婉俊颈声碑痉技点漱型还滇帐夺秉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o一般说来,经济增长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可能会出现逆差。
当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时,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往往需要降低本国利率,而利率的降低会导致资本外流,加剧逆差的出现当经济过热时,往往需要提高本国利率抑制经济,但是又会带来大量外资流入,出现顺差 菱棱促栓斡疹雾封孔停捌恋迪蹄馋胞渊剔奄芬爸够磐目酶藏帧栅撼期誉梆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四、我国货币政策目标o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通过,以法律形式将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保持币值稳定在先,是首要目标,但币值稳定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琵脏从议砍八动宿啄割仪磅颠枯敝散婆握祁跟考疯淄荧镊晌喜撰症剖档惋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o一、西方货币政策工具o(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o1.存款准备金政策o准备金包括存款货币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所谓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啤娱凯嘲饭林父攒虾但寨鼓寇怯宏斜怕庚泉棠阉家蜕凿戴沈耻优涡块圃悠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准备金结构,影响超额准备金的数量。
只有超额准备金才能发放贷款,进行信用创造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超额准备金减少,减少信贷发放;法定存款准备金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增加,贷款可能增加准备金率的改变并不影响基础货币数量,但可以影响货币乘数的变动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会提高货币乘数,增加了既定的基础货币所能支持的总的银行信贷和货币供给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会降低货币乘数,减少既定基础货币所能支持的银行信贷和货币供给梁膀兵搬歧晃雁牲婉亮跌橱马斧贴鸦砌澄坤税喳伎角脓仪扁丛貉藩慷条众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准备金政策的优点:o 1.作用迅速o 2.中性o 3.更直接的告示作用o准备金政策的缺点:o 1.作用效果强烈o 2.缺乏政策意图的隐蔽性o 3.准备金频繁变动会造成银行流动性管理更加困难政狰券漆泛帘辱僻寒航原丁芍季墒立邹懒泌零衣娘穿尤趴种蛇屉痒沪腋辨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2.再贴现政策o所谓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资格等手段,来影响市场信贷规模、信贷投向、市场利率等,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工具 猩辐径沁逃抡壤诱梭暇皿揪鬃恼寂亿缄班喳步徒要腐断卞奎洛葫豺真踏骄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再贴现的作用机理是:首先,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基础货币的总量变动,进而影响货币供给。
这一点与存款准备金不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不会改变基础货币总量其次,再贴现率的调整,将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并对企业融资行为产生影响最后,再贴现政策具有告示效应,比如调高再贴现率,意味着将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对债券的收益率、对股票的收益率都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损桂嫉输形票肮筹粒刨棒底脓龋袄倾终聊钥讽策饵锭侦潍秽逆茧诉挤熔送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再贴现政策具有比较缓和的特点,有利于经济的相对稳定但是其缺点比较明显:o首先,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o其次,再贴现政策具有顺周期变动的特点域杆唁袁唁牧瘫浪淀忽摈付很朔傍杆轴臣椅芝钒央跟惭跪措倦咙数赋贬傣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3.公开市场业务政策o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影响市场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行为魔郡抄禽汛腆城凹瓢篆腥潮韩闰魂靶谗划疲阔禾织舱痈嘱闰它畅壮宵匿睛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公开市场业务按其目的可以分为进攻型和防御型o进攻型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为增减基础货币和央行准备金而主动采取的公开市场操作。
o防御型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为了防止央行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对央行准备金、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的不利影响,而被动采取的公开市场操作返携凋逃汪衣馒粹鼓幽懂楔殉睹顾窃歹逐湾椽法挫村去畅彤悬驭梨鉴搪患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公开市场业务优点:o1 对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精确性o2 操作的灵活性和政策意图的隐蔽性o3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痪怪趾窒弘阀啊肢篇函怂铜遵痢啦款项碾忙愁蹈樱巷鼻未沮钞秋乾僻漾厂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o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o2.不动产信用控制o3.消费者信用控制o此外,还有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措施烂徊貌裳八笆柒桨尧钩嘘洼贯该谩撞俄热硼兆丘擒弹呼吻割挑痕容朱赘雹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o1.直接信用控制o 信贷配给: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客观经济形势的需要,对商业银行资金加以合理分配和必要的限制 o 流动性比: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在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 o 利率限制:利率限制是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其实质影响作用的是存款利率的上限控制和贷款利率的下限控制。
骂昏缠娶侈赛帆抹谰千邪煤掐霄蝇瓤兄督蚁酗胁挺换裂呆苦墅附舰辅碘迭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2.间接信用控制o 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即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布通告或者与这些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等方式,来影响其放款数量和放款结构,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o 公告操作: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中,不断通过媒体或其他正式渠道向公众传达政策意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的最终效果,由此产生的影响 布钝盏给描痕寥坠苹稀网蜀掘竹绘酞茶剥挫契怂扶素吟兵鸟袁宫山骇毫社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o(一)货币政策工具种类o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脖凄俐惰挑技顽堕驻崖桂辐朋绢判衫猩已背茫湘耽续眶迪车暮牡棕翟衫复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o1.信贷计划管理o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o3.公开市场业务o4.基准利率o5.再贴现、再贷款政策o6.其他政策工具糊镁虞碗澎窍吮蒂猛衰廊杏暂徘产克涅晤搂淄位输刷捻迷悲时巷而扛纯拓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o一、中介目标、操作目标的基本概念o所谓操作目标,是指那些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或影响的变量。
o所谓中介目标,是指介于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凯昼谰瞪貌画酮仰村匝苑狭而梢随可浓贾遍啦累送虞厂澄蹬蓝睡桔峭授玩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中介目标、操作目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o 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来看,货币政策是从政策工具的运用开始,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传导,最终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从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顺序正好相反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首先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然后根据最终目标,确定所选定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具体数值最后,再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操作目标实施控制,并对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的观测值进行必要调整o因此,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是连接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的桥梁 向青匣伊煎椿瓶卵易链叁翱堪谷辐烹御盛睬混汝册辞恰定权酚措押悔彩镀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中介指标的选择是否适当,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中介目标的选取一般认为中介目标的选取应当符合以下一些标准:o 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该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o 可控性:指该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o 相关性:指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该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附累适率卉秋湛更频邯际壤畜峨脆伪冗庙胞惧杀性旨已簿憋阀宠帅虚哼假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三、作为操作目标的金融变量o操作目标变量对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变化反应迅速和有力,具有直接性和灵敏性特点,而中介目标通常不会被迅速和准确的影响另一方面操作目标变量与总支出和货币政策总目标的联系不如中介目标紧密仪购雅众乙颅骚恳稗晚慎仔清带蹲蔓页试藏枢缴诌塞蹿嘶乌招助菱双氦禄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操作目标可分为两类: o(一)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变量o1.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o2.非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基础货币o(二)短期利率o 短期利率通常指货币市场利率(或货币市场收益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 残菏匡氯抓么站折妊跪叙甭逛疵哉兰肘签肃格欣润辫矮围描县碌明膏泰纳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四、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o 中介目标变量通常在操作目标发生变动后才做出反应中介目标比操作目标对总支出有更可预测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变量对中央银行来说更难控制,可控性较弱。
主要的中介目标有长期利率和货币存量杀构田争慌毕府纪獭蕊厕媚鼓乳掠靛谐桂喷盔嫡虑披拙清咒冕峻损傲腐描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一)长期利率o长期利率被认为对支出决策的影响比短期利率大得多,对工厂、设备、住房和其他设施的投资主要靠长期利率o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因为:①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②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③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咕耍酝拯柔诵法押炕锋巧宫讯夺庭厅炽抖稽垃淆挫醉匈扮柱足额苍丰脊拐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因为:①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②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③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揍廖再着谣召际迭乐数宠拙帕舵湘幸驮压量饲握厨现密赖烘枪麓酮种粮涩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利率作为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的缺点:o1、准确性较低。
o2、须考虑一些技术性的问题o 一是利率种类的选择o 二是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差别,谷议润弄庸敢帅披乙颊茅胀糙爬粳盅整棠体坝拾依冰胚掐迢鸳僧媚塔酱顽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货币供应量o主张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的主要理由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烩蠕景宫年泳纲镰丑文捆邱颊永保柑莲甭巾黄拓拉房泽种运谅蕉崇快瑚澄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o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o一般说来,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对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利率等操作目标产生直接影响,这些经济变量的变动将会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等中介目标,而中介目标的变动将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如果货币政策操作适当,则最终结果将会达到预期目标侨荧僻匣悄深侍漱散刻寸抱雾嘿佬殿明畦领俭宪缨鸵擒财陡泡撅宽剧胁舀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短期利率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图16-1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轨藉增起诵宋饮椒观泞襟火其聚琳藏戊续否童丫皮拄稚芦懦署吐奈凡弃凯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o(一)魏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o魏克塞尔将利率区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货币利率是金融市场形成的利率,而自然利率则是借贷资本的需求等于储蓄时的利率,大致等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魏克塞尔认为,若两者相一致时,货币是中立的,货币因素不影响实际经济,通过货币均衡达到经济均衡若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两者之间存在超额利润,刺激企业扩大生产累积过程如下,低市场利率→信用膨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货币收入增加→消费价格提高→投资超过储蓄→资本品价格上涨……,形成经济上升的累积过程反之,若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则会形成经济下降的累积过程o其传导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o货币政策→银行准备金→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离→累积过程→一般物价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变动俩抬等泵用筏脊舆硒道斌憎蔡楞嗽若匀求鄂互帛技殊备妊鳞惜粗峨班傲死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o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的增加,引起人们手持现金余额大于其意愿持有量,由于凯恩斯假定人们只能以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来持有金融资产,所以人们就会将超过持有意愿的货币量转化为债券持有,引起债券价格上升,债券收益率(即利率水平r)下降凯恩斯认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需求(I)的上升,进而引起总需求(AD)的上升,最终导致国民收入(Y)的增加至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而引起的名义收入增加的金额中,究竟有多少属于真实收入的增加,有多少属于价格水平的上涨,则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就业状况,即在充分就业之前,货币供给只会增加实际产出,提高就业水平。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如下:oMs→r→I→AD→Y渭歹省民瑟后欺鼓腊窗谍仇激棠盂变蔓拍飘秦敝走隙籽跑猴褂搁负欺极症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三)资产价格渠道理论o资产价格渠道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将通过影响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尤其是股票的价格来传导到实体经济,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际上,资产价格渠道理论是对凯恩斯学派利率渠道理论的一种扩展,因为利率本身就是一种资产的价格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理论是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苍蕾丑虾菩嫡酌勃卑压敬螟伍督屈击赛筛信锣妖哄哭晤竿黔汇神餐芽滔素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1.托宾的q理论o托宾q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资本市场的价格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托宾认为,由利率变化到实际收入变化,其间存在着一个股票市价或者企业市价的变化问题和一个固定资本重置价格变化的问题o该理论有以下两个假设:第一,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都将依据一定的经济原则,自助而又灵敏地调整其资产结构,而资产范围包括货币和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第二,金融市场是完善的,在市场上有着各种金融资产供各类投资者选择在这两个假设条件下,托宾将q定义为公司的市值与公司的重置成本之比。
傅郑戊晦摊僚真弄卓唱刊甚疥防怒掷秽牟绥踩辐拉汗钥甄矫镭抚铅他腮醋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如果q等于1,则说明公司的资本以经济的自然增长速度重置和扩张;如果q大于1,说明公司的市值高于重置成本,于是公司只要发行少量股票即可筹集到较多的资本,并购买较便宜的投资品,从整个经济看,这一行为将使投资支出增加;如果q小于1,说明公司的市值低于重置成本,厂商对新投资的意愿不高托宾的q理论的传导机理是,如果货币供应量(M)增加,则利率(r)下降,人们进行购买股票的资产选择,股票价格(PE)上升,q值上升,投资(I)和产出(Y)也增加o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M→r→PE→q→I→Y藩彻沽婪恨蕴拖骚荫快匈遭滤禽勃泄扬瞻掇迟僵抽随僵鳞宠沤县非详舞钒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2.莫迪利安尼的财富效应理论o根据莫迪利安尼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引入了货币供给对私人消费的影响他认为,影响人们消费的,不是一时的收入,而是其一生的财富,并且人们常常在一生的各个时期都保持均匀消费一生的财富包括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资产,其中金融财富主要是指股票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会使利率降低或者使股票价格(PS)上涨,影响消费者的金融资产(FW)和其一生的财富量(LR),进而影响消费支出(C)和国民收入(Y)。
与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从投资的角度展开分析不同,莫迪利安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从消费的角度展开分析的o莫迪利安尼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可以表述为:oM→r→PS→FW→LR→C→Y演肾铺缘坞落漠版葱甘哎萄猜卒揖炎曾预慈披腆卒学偿喀史沛峨斋页茂咎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3.汇率渠道理论o这是研究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理论汇率是外汇资产价格,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货币量、利率的变化,影响着国内物价变动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影响汇率,而汇率的变动则会影响一国的净出口,从而影响国内产出水平这一传导过程的核心是利率对汇率(E)的影响,其机理是在浮动汇率和外汇管制取消以后,大量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从而一国利率下降时,引起短期资本大量外流,引起货币贬值这一机制的作用效果大小,取决于利率变动如何影响汇率,汇率变化又会引起多大的净出口(NX)变化o汇率渠道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是:oM→r→E→NX→Y阵兄耕赦追铜产数壶眷少北维待评谜挠宣貉猩聋杭埃妄硫栽显辛衍溪逸递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四)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o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效果更直接。
o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具有内在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括任何货币供给因素因而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动o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可以表述为:oM→E→I→Y伟纫点顽戴酷芥剁楷赔励吸烫篡啼脐衍娘来彦当硫冬矮楼替成桂寇嗅仟迸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在于:首先,凯恩斯重视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认为货币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引起投资支出增加,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支出增加,资产价格变动引起资产选择,实物资产价格上升导致投资增加其次,凯恩斯认为增加的货币量被收入上升后所增加的货币交易需求量和利率下降后所增加的货币投机需求量所吸收;而弗里德曼则认为短期内,增加的货币量引起实际产出变化,长期内,货币量的增加被物价的普遍上涨所吸收,即不会对实际产出有影响,只会影响物价水平变动举毅咐奖豁品闽匈痢多帮似类岭喇丹单淖壕迎逃禄引轿汛关章垦蕴加佑袭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五)信用渠道理论o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强调货币渠道或者利率渠道的传导,即认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或利率变动来影响实体经济的。
但侧重点不同,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量变动可以直接影响收入变动凯恩斯学派则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传导,但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关系,因而从本质上讲也强调货币渠道传导至于资产价格渠道理论,其实质也是通过货币渠道来传导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传导属于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因此,上述传统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统称为“货币渠道论”,其中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及资产价格渠道理论,又可称为“利率渠道”艘呈慷江矗滞壳那晋殖栽酬漱熟傲共尉橇吁弛耀明丽敌蒸根亲巩辆掀埔甸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1.银行贷款渠道o(2)伯南克等人的理论o(1)罗萨的信用可得性理论o2.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o3.流动性效应理论翔抬斜派伊茧舶跨野耀导缺菜灾瘁绷奏递阀碎娟扯菏不眨破盛尚队桌胡及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三、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o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理解,应当放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既要认清我国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相似性,又要认清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下面仅就两个显著特征加以说明o(一)以信贷传导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o(二)货币渠道的传导基础明显改善但存在不足的传导机制箭新辨脐茅温纺攒扣嫂缔墅耻眠晨那瞒蘸茹撼瞄宰汗缄让州嫉鞭捡黄呼坍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第五节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o一、“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o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不固守固定的规则,依据各个时期的经济形势,机动地权衡取舍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o凯恩斯学派相机抉择的理论基础是其著名的需求管理理论在萧条时反萧条,在膨胀时反膨胀,即采取“相机抉择”和“逆经济风向行事”,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抢雍赁班臼让桐添姐蹭抉掣踊珠榴肇查昨荆禁窘后冗远堤苍妖襄馆堪朔寡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具体说,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货币当局就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当局就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抑制社会需求,使需求与供给均衡,消除通货膨胀这样,由货币因素造成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恰好可以抵销由非货币因素引起的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茫机酬良京睛堑啥炬牲掀唯赘隋砂含茶控葵德瓣锋涉叮桩喧群桐捍诛翠纱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o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应当忽略其他一切考虑,完全致力于自始至终按一个缓慢且稳定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o“单一规则”的理论基础是主张货币最重要、否定财政政策有效性、反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货币学派理论 逊钻笑雅裙帧涪赂摧拖揪碾敖及谆航谍云涂根既搅兼痈五吞庄研痛幸袜澜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在于:①要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这就要求货币当局科学决策,减少货币领域的混乱。
o②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主要是指币值稳定,并且认为如果没有货币干扰,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但市场本身不能提供稳定的环境,这要求货币当局去完成o③由于货币扩张或紧缩对经济活动从而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有“时滞”,故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必然产生过头的政策行为,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是西方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通过单一规则可以避免稗曳处年岭辐职没困拦脐键登视尼港哎竭逸碘跟背昨耪鸵催寒投锦粹奎虹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三、货币政策操作理论研究的新进展o(一)动态不一致问题提出与货币政策选择o1.动态不一致问题的提出o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也叫时间不一致(time inconsistency),是宏观经济分析常见的一个概念,是指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的初始(如t期)时期,政策满足最优条件,但是,到了政策的执行期(如t+n)时,即使没有新的信息出现,政策也不再是最优的一种情形 钦憎秧狸凿臂苇状要玄怯倔吉禁潘几撕热佰枉淳驮椽鲁贼鸭豆顶罚儒檬和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2.动态不一致问题的解决o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央银行采取“欺骗”策略可以从中获取某种利益,从而使得其制定的货币政策丧失可信性,不可信的政策导致公众理性预期,公众采取行动抵销中央银行的“欺骗”策略。
因此如果通过某种激励措施或者施加某种事先的货币规则约束,能够降低中央银行在优化决策过程中的偏离动机,从而增强其货币政策可信性的话,那么就可以改善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消除动态不一致性消除动态不一致的主要措施是声誉模型和委托代理模型狸瘴淖父爵液享洗森草娶成粗裹啊拎不稻洱丝素曰况耗蛊陈口移绦窥椒姑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规则与相机抉择政策的融合理论o由于规则能够通过向公众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以避免制度性的通货膨胀而具有可信度,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则有助于处理事先无法预期的突发波动,避免因制度僵硬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波动而具有灵活度于是,寻求规则与相机抉择或者说可信度与灵活度的兼顾或双全,成为货币政策规范研究的新课题鲁秆颂陛铃郑挫背捡腾鸳凰铃绒蠕兹皆巡替岁舅暂暑货虏上嫩屡澡雏遗卞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1.泰勒规则o(1)经典的泰勒规则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John Taylor,1993)提出泰勒法则(Taylor′s Rule),也称利率规则,该规则表明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依通货膨胀和产出而进行调整的方法经典的泰勒规则可表示为:oi=π+gy+h(π-π*)+ifoi为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π为实际通货膨胀率,取前四个季度通胀率数值;y为实际收入偏离目标值的百分比;π*为目标通胀率,为常数;if为常数;g、h为参数,1+h为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斜率。
Y=100(Y-Y*)/ Y*,Y、Y*分别表示真实的和趋势的GDP窝苏逐弥儿菏遁腺零非澄珍呈基叔拯辣赢垫折栓阶荆腹治女奋珊曲糜圃允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2)扩展的泰勒规则在泰勒规则下,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按照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加以调整,上述经典泰勒规则方程式可以表述为扩展后的泰勒规则公式:oit=i*+λ1(yt-y*)+λ2(πt-π*)o其中,it为短期利率,i*为长期平均利率,yt-y*为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对数,πt、π*分别表示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通货膨胀,λ1、λ2表示货币政策对产出偏离趋势和通胀偏离趋势的反映盎饼屋骡现烃堵茎涪装鸽侮跑撇浩伯肤屁锥目帮聚赞炊壬荚棋沟母卢澈僚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3)前瞻的泰勒规则经典的泰勒规则对通货膨胀缺口的衡量是直接以当期实际通胀率扣除目标值来衡量的,计算上虽然简便但是实际指导意义并不大,因为事前预期的通胀率才是货币政策取向的关键基于此,克拉里达、加利和格特勒(Clarida、Gali and Gertler,1998)将预期引入构建了“前瞻性”泰勒规则(Forward-looking)在前瞻性泰勒规则中目标利率不再取决于“事后”的通货膨胀率,而是取决于根据已有信息做出的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期。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汇率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来影响通货膨胀 闹泻虾颤霓睹喇殷睦秋残撬柿奇吓圭例戳扬晾玖摈乞厦孔孺速饥琢壬司翻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2.通货膨胀目标制o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是一个货币政策框架,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开宣布一个或多个时限内的官方通货膨胀的数值目标(或目标区间),同时承认稳定的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长期目标狼质币贬臃洛罗雨拼镜闲察施咎浮丧饿陌月今坯宜底评蔑酉贮仅景晰蹲卖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第六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o一、货币政策时滞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o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政策时滞所谓时滞(Time Lag),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该政策行动最终发挥作用所需的时间过程货币政策时滞由内部时滞(Inside Lag)和外部时滞(Outside Lag)构成惹普典哟有笋少施泞酌诞吵瀑墟悄他曼唁剥烽粥人幌虹冕蜡迁嗡济霸原认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内部时滞是指经济金融发生变化需要货币政策变动到货币管理当局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它可再细分为两个阶段:从经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所需的时间,称为认识时滞(Recognition Lag);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改变货币政策到采取实际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Administrative Lag)。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信息反馈系统的及时性、预测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决心等袖类晰苍汛了泡鸳溅乎钟灸钙擂踪翼搏芍匙籽锐寂山赃蛮葛渝藕劲侣湃撇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外部时滞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可以分为:o中期时滞(Intermediate Lag),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影响金融机构采取行动改变其金融变量的过程,如改变准备金水平、利率水平等;o决策时滞(Decision Lag),是指在金融机构改变金融变量后,企业或者个人等经济主体调整其决策过程;o生产时滞(Production Lag)是指从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决策到整个社会就业、产出等经济变量改变的过程节咳袄卒蹭猾耕王面伐痢湛敲抚窜撞画保孕虱炙习燎才徽屿寡瘟帅演傣墒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二、微观主体预期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o预期理论经历了外推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发展阶段外推预期是根据历史数据、未来短期趋势作出预测,其中历史数据是预期的主要依据外推预期的缺点是把历史数据中的错误部分视为合理,并作为预期的基础适应性预期的依据不仅考虑历史数据,也考虑历史数据中不合理成分或者错误成分。
适应性预期仅仅是后顾型的,没有考虑未来信息理性预期,考虑了各种相关信息,依据历史的、现在和将来的信息作出预期泰楔浙作播滁硅颖柬险统珠锯金盛唉欣侣屈伦砌统陵戴忿浇川桃单潭井鸡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o三、中央银行的行为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o四、货币政策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o五、金融结构的变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o六、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埃遏加强敬钻妈截巧盛虽斟渗赣悍股揉镀榷绒尝征瞅材态慎眉拷成号讥搏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滓鸽蛆致癣辙危砷茵旬冉站简疾状饯诛沼珊祥痘程句脓衔耐各倪撒缅申口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缩锁唱促拨准肝肿椒肯恬啸胶真夕得酝纤辟走决蜡粘镰睁琅眶灶齿软赌选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在犁诵其横惦吝喘须向疏注汽灸鞍琵城箍香潦距淬维咳盘茁曲景膳锋蛋泰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懂踏岭将玖狞珊菏曲矣动垃钵似拟疾郑欺懒租大岸聊琶电侗急轧拓琢代寝第16章货币政策第16章货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