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数学量教案反思.docx
4页Word大班数学量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阅历,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厚薄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熟悉四周环境的力量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精确 地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由于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当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阅历,然后在琥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其次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行逆,他们不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纳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索,关心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假如幼儿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力量也将得到相应的进展这一内容除了组织正式的教育活动,还应支配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如在数学角放置各种有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的感性阅历教学目标:1、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2、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嬉戏的乐趣。
3、乐观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教学预备:教具: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教学过程: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阅历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老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老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状况2、通过指认活动关心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老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爱好,并向命名过渡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纳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1)让幼儿说出老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1)让幼儿依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2)向幼儿展现分类结果,让幼儿思索分得对不对5、通过争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2)争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1) 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育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爱好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预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乐观性都很强,探究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很多平常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究活动,已能把握比较精确 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力量也得到了进展,特殊是动手力量及探究力量。
第一环节 相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究性测量,并依据自己的测量阅历进行争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老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便利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看地比较不清晰 4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