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课、22课复习题.doc
15页《桃花源记》复习资料一. 文学常识古代四大文体:铭、说、表、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谥号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二.文章主题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三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四、一字多义:[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五、重点注释:阡陌交通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 便扶向路阡陌交通 欣然规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便要还家 欲穷其林穷 具答之 咸来问讯 悉如外人六、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七、重点句翻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初极狭,才通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五. 课文内容及重点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第一段2.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 人物:渔人3.“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第二段4.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第三段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6.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8.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9.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况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0.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1)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2)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3)为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而叹惋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害怕桃花源外的人知道这个地方而来打扰,破坏他们的平等、和平、安宁的生活(2)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12.渔人出桃花源时, “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是否矛盾?不矛盾,(1)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可能的;(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3)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3.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桃花源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人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1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作者借此来表明对黑暗世界的不满和批判,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这个社会只是作者的空想,在当今社会是无法实现的15.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6.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消极意义:让人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心理而今的青少年应敢于幻想、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避世1.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这理想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含蓄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陋室铭》复习资料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被白居易称为“诗豪”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 苔 (tái)痕 鸿儒(rú) 案牍(dú)5、解释下列加点字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6、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7、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⑤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8、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0).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1).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2).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3).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4).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9、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10、问答题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答: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