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docx
5页《学前心理学》具体学问点整理1.1882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2. 争论学前儿童心理的根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进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 学前儿童心理争论的类型以争论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争论和横断争论;以争论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争论和分析争论;以争论课题为标准, 可以分为差异争论、相关争论和因果争论双生子争论的目的在于争论影响儿童心理进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进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争论的目的在于争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进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争论环境对心理进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看法是争论学前儿童的根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看5. 试验室试验法在争论诞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试验6.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头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头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进展最为快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
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进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进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抵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是共性形成的最初阶段8.生儿〔0-1 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围着适应生活而开放的,柔弱、柔嫩是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生活如: 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刺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消灭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消灭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留意发生的标志11.4-5 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生疏世界和摆布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生疏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消灭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12.5-6 个月的孩子开头认生6-12 个月,五指分工消灭13. 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进展的首要条件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泼反响”消灭了14. 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 2 岁左右形成的15.4-5 岁是坚持性行为进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大约 2 岁左右, 孩子消灭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猛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消灭的生疏过程,2 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生疏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加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进展和颜色视觉的进展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 的视力,也就是说生儿在20 英尺处才能看到视力正常的成人在 150 英尺处观察的东西6 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进展的敏感期治疗弱视的最正确期是 3~5 岁18.触觉是学前儿童生疏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 2 岁以前, 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不仅如此,触觉还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生儿和 1 岁前的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 手成为人主要的触觉器官19. 范兹〔Fantz〕在婴儿外形知觉和视觉偏好方面作出了不少奉献 他特地设计了“注视箱” 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区分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挨次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0.婴幼儿方位知觉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区分据争论,2,3 岁的儿童能区分上下;4 岁儿童开头能区分前后;5 岁开头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由于幼儿只能区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幼儿园教师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21.婴儿最早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所供给的时间信息而消灭的时间知觉以后渐渐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阅历〔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大事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等,如幼儿知道“天快黑了,就是黄昏”,“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 等〕反映时间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儿童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 “由近及远”的进展趋势22.留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性和安排性四种根本品质2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阅历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完整的记忆包括识 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恢复的前提,恢复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生儿记忆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响〔即建立条件反射〕;对生疏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胎儿及生儿的记忆,从其恢复形式看都属于“再认” 婴儿末期,“再现”的形式开头萌芽,1~2 岁时才渐渐消灭再认依靠的是感知,回忆依靠的是表象 24.儿童最早消灭的是运动记忆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儿童的语词记忆的进展也最晚儿童这几种记忆的进展,并不是用一种记忆简洁代替另一种记忆,而是一个相当简单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5.元记忆的进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生疏或意识的进展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的意义识记26.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展加工改造,建立形象的过程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颖性1 岁半到 2 岁儿童消灭想象的萌芽梦是无意想象最极端的例子 27.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一样,即 2 岁左右2 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预备时期消灭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28 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消灭具体形象的,最终进展起来的是抽象规律思维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规律思维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随着抽象规律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渐渐开头消退,即开头“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头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头获得“守恒”观念,开头理解事物的相对性29.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 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生疏力量或概念的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生疏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转变30.概念是思维的根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儿童把握概念的方式:通过实例获得概念〔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依据抽象水平,将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根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争论觉察:儿童最先把握的是根本概念,由此动身,上行或下行到把握上、下级概念比方,“树”是根本概念, “植物”是上级概念,“松树”、“柳树”是下级概念儿童先把握的是 “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下级概念了解幼儿把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解法、解释法、守恒法。
31.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才智〔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学习,而是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才智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是儿童主体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根本过程而获得的一种平衡同化是皮亚杰用语,是适应的机制之一皮亚杰称之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转变”指的是主体利用已有的认知构造〔图式〕对外界刺激进展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构造并丰富之的过程同化引起的是原有构造的量变顺应也是皮亚杰用语,适应的机制之一皮亚杰称之为“内部图式的转变以适应现实”他认为影响儿童心理进展的因素:成熟、阅历、社会环境、平衡化32.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哥白尼式的革命指的是客体永久性的获得33. 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的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 〔1 岁左右〕 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进展过程划分为言语预备期和言语进展期两大阶段婴儿期〔0-1 岁〕是言语进展的预备期〔前言语阶段〕,先学前期〔1-3 岁〕初步把握本民族的语言时期〔言语发生阶段〕,幼儿期是语言的丰富进展期〔根本把握口语阶段〕儿童言语进展的根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到 3 岁时,孩子已经能把握 1000 左右个词。
3~4 岁是儿童语音进展的飞跃阶段, 4 岁的儿童根本上能把握本民族全部语音儿童学习语音的过程,表现为先扩展后收缩的趋势幼儿对语法意识是从 4 岁开头明显消灭的34. 童先把握的是实词,然后是虚词在实词中,儿童把握的挨次是名词—— 动词——形容词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代词,其次是动词和名词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有:大事可能性策略〔儿童常常只依据词的意义和大事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章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35.4~5 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泼期儿童的词汇有消极词汇和乐观词汇之分36.3 岁前的儿童只能进展对话,不能独白, 他们的言语根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常常消灭在 2~4 岁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进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根底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进展的过渡形态自言自语的形式:玩耍言语和问题言语37. 心情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心情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格外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幼儿心情情感的进展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自我调整化38.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生儿有三种主要心情,即怕、怒和爱。
布里奇斯于 1932 年提出一个的观点:生儿的心情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感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响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心情反响一种是开心心情反响,一种是不开心的心情反响伊扎德认为婴儿诞生时具有五大心情:惊异、苦痛、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儿童最初消灭的心情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情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39.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有差异的微笑的消灭,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2 岁左右的婴儿,随着想象的进展,消灭了推测性恐惊,如怕黑、怕坏人等埃斯沃斯在其争论中制造了“生疏情境”争论法来争论婴儿的依恋,这是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儿童的依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抵抗性依恋40. 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谢发起来的一种行为41. 美国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无视型2 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玩耍争论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主要用“同伴现场提名法”。
承受上述的方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展争论,觉察同伴交往的类型主要有受欢送型、被拒绝型、被无视型和一般型42. 共性倾向性是共性心理构造中最活泼的成分2 岁左右,共性逐步萌芽,3~6 岁儿童的共性开头形成与其他共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最直接的联系,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传统上依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敏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