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ppt
35页一、唐代边疆各族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民族政策 第二部分:民族关系 1.厥 2.西域与西突厥 3.回纥 4.吐蕃 5.南诏 6.靺鞨与契丹,一、唐代边疆各族 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概况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重要阶段 (秦朝统一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西汉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隋唐是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黄金时期,在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内地和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从而共同缔造光辉灿烂中古文明一、唐代民族政策 从整体上说,基本沿用唐太宗时期政策: 羁縻政策:民族关系开明、持平,以和抚为主 羁縻府州:共设羁縻府94、羁縻州762,总计856其地域,西至咸海,西南包括整个阿富汗(6都督府,最南端波斯都督府),北至今贝加尔湖以北,东达库页岛一带 和亲政策:然与汉有本质区别,唐力量强大,很少动用武力大部分民族如靺鞨、突厥、回纥、契丹、南诏、西域各族,都接受唐朝封号,即便是独立性强的吐蕃,也与唐建立比较密切政治、经济联系一、厥 1.兴起南北朝后期: 突厥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早年居于金山(阿尔泰山),兴起于南北朝后期,至隋初已成为北方最强大少数民族,控制东起辽河流域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广大地区,其力量可左右中原政权,周齐对峙,杨坚代周、李渊、刘武周、梁师都、李轨、薛举等起兵,无不先结好突厥,甚至向其称臣纳贡。
2.分裂臣服隋朝 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隋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和军事打击,突厥衰落,臣服于隋3.唐朝初年 收服厥 唐初突厥重新崛起,厥曾两度打到长安附近唐太宗政权巩固后,于贞观三年(629),派李靖、李勣为统帅,两路出兵,次年攻灭厥 设羁縻州府 唐在厥北部边境设羁縻州府,任用突厥首领担任刺史,管理突厥部众 通典边防:“入居京师者近万家”,不少人还在朝为官,五品以上官员达百余人,中下级将领更多他们对太宗忠心,太宗死契芯何力和阿史那社尔特别悲伤,请“杀身以殉”,并以其俗“割面志哀”二、西域与西突厥 1.唐初对西域经营 唐初西突厥控制西域,隔绝唐与西域联系,贞观二年(628),西突厥内乱分裂,力量削弱贞观四年灭厥后,太宗开始经营西域,经近20年努力,彻底击败突厥高宗时突厥复起,经过激战终灭西突厥,重新控制西域 2.唐朝对西域管理: 为加强西域管辖,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统领“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田、疏勒),高宗时以碎叶代焉耆,武后时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及葱岭以西地区3.唐代西域状况 基本状况 汉代西域有36国,至唐基本面貌没变,其中以天山南路高昌、焉耆、龟兹(库车)、于田(和田)、疏勒(喀什)较为有名。
高昌是汉族人鞠氏统治,通行汉文,离唐最近,为丝绸之路重镇,留世文献记载较多,解放后出土大批唐代文书,资料丰富 社会发展 西域各国在唐已进入封建社会,有较发达绿洲农业,冶铁/棉纺织突出,天山北路以游牧为主4.唐代中西交流 唐统一西域后,凭借丝绸之路,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内地文化在西域传播推广,而西域音乐、舞蹈、绘画也传入内地,如太宗所定十部乐中就有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 葡萄酒酿造方法及作物品种也传入内地,丰富内地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三、回纥 1.回纥、回鹘: 回纥:团结、联合、协作788年,回纥上请唐德宗,将“回纥”改为“回鹘”,意为矫健雄鹰 2.兴起情况: 回纥是在厥故地兴起民族,曾几迁徙,最后于天宝四年灭掉厥,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力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3.与唐友好: 从回纥建立政权到崩溃一百年间,同唐基本没有发生冲突,关系密切友好相处,每一位回纥可汗都得到了唐的册封 安史乱时,回纥曾两次出兵助唐平定叛乱,两京收复后,唐一次酬谢回纥一百余万匹绢,从757年唐又每年赠绢2万匹作报答 唐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回纥与唐关系是唐代民族关系中最为密切4.经济文化交流: 回纥经常用马匹换取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史家称之为“茶马交易”,回纥消费不了数额巨大的绢和茶,许多通过丝绸之路被远销到中亚至欧洲。
回纥商人来唐经商,人数常达数千人,足迹远至赣江、珠江流域,长安城里有大批回纥商人,许多人在长安结婚生子,久居不归 5.回纥社会发展 在唐的影响下,回纥开始发展农业,建造城市和宫殿,由游牧转向定居回纥制度是汉制和突厥制度杂用,历法采用唐的开元历6.回纥部落分迁 唐代后期,回纥内部矛盾尖锐,自然灾害严重,国势衰落,840年被准噶尔盆地的黠戛斯人灭掉 此后回鹘部众离散,一支迁至河西走廊,一支进入吐鲁番,一支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定居新疆的回鹘,就是今天维吾尔人的祖先四、吐蕃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祖先,他们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 1.友好和亲: 公元七世纪初,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各部他仰慕唐朝的文化,两次派使者求亲,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赞普尺带珠丹这一时期是唐与吐蕃关系最好时期,尺带珠丹上书玄宗,称唐蕃关系“和同一家”2.冲突 随着吐蕃力量不断扩张,与在唐军事上进行长期、激烈斗争,青海、西域、河西、陇右一直是吐蕃目标,吐蕃于763年唐刚平定叛乱之际,攻入长安 3.会盟 其间有战有和,双方经常会盟,如穆宗长庆元年(821),双方会盟,盟文强调“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穆宗长庆三年(823)在拉萨建立唐蕃会盟碑,今仍矗立在大昭寺门前,成为两民族团结友好历史见证。
4.交往情况:促进吐蕃社会发展 两位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如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儒家经典、文史、医药、历法等典籍,还派工匠到吐蕃传授酿酒、制碾硙、造纸墨 吐蕃文化对内地也有一定影响,吐蕃马和造型奇异的金银器传入内地,甚至其赭面堆髻(圆椎形)风俗也传到唐朝,在长安城内竞相仿效 5.衰落转变 九世纪,吐蕃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不断,政权衰落,奴隶制趋于瓦解,逐渐向封建制度过渡五、南诏 南诏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祖先,居住于云南一带,唐初形成六部,称为六诏,南诏即其一八世纪初,南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都太和城(大理),成为西南地区的强大力量 1.交往: 南诏和唐关系密切开元26年(738),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天宝年间,玄宗好大喜功,唐西南地区官员和将领欺凌南诏,关系交恶,唐于天宝10年、13年两次征南诏,均被打败,损失兵力近20万南诏势强,曾于830年攻陷成都2.发展 南诏社会发展受唐影响很大,其官制和土地制度都模仿唐朝,儒学在南诏被大力传播,建筑多仿唐朝,著名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由汉族工匠设计建造 3.衰败 南诏后期,大臣专权,矛盾尖锐,唐昭宗天复二年(902)被推翻六、靺鞨与契丹 唐朝时期,在祖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一些民族,影响较大:靺鞨与契丹。
1.靺鞨: 满族祖先,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长白山广大地区 演变 靺鞨是一支古老民族,商周时被称为肃慎,汉魏称挹yi娄,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宋代称女真,清代为满族唐代靺鞨,势力最大是粟末和黑水两部粟末靺鞨: 渤海国(220余年,926年亡于契丹) 粟末部居于松花江流域,698年首领大祚荣统一粟末各部,713年,唐玄宗封其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政权就以渤海为国号,在靺鞨诸部中社会发展最为先进,已经进入奴隶制 交往 粟末靺鞨与唐联系密切,渤海频繁遗使入唐朝贡,贵族子弟到长安太学学习,民间交往尤为密切 渤海制度: 文字:汉字,典籍如汉书、三国志等在渤海流传,文化较发达,在唐代有“海东盛国”之称黑水靺鞨: 居住于黑龙江下游两岸(包括库页岛),与唐朝亦有密切联系,开元十年其酋长来长安聘问,十三年(725)唐于其地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酋长倪属利稽为都督,并于十六年改其名为李献诚唐和黑水靺鞨关系更加密切,玄宗一朝,来唐聘问15次之多 2.契丹: 辽的祖先,活动于辽河上游,原受制于厥和回纥,回纥亡后兴起,901年耶律阿保机立为首领,916年称帝建国,十年后契丹亡渤海,臣服黑水靺鞨,力量迅速壮大。
第五节 隋唐时期中外交流 主要内容: 一、唐的世界地位 二、唐的开放政策 三、对外交通发达 四、朝鲜和日本 五、东南亚和南亚,第五节 隋唐时期中外交流 一、唐的世界地位 唐朝是中古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盛世,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国家之一 二、唐的开放政策: 唐的开放政策大量吸引周边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僧侣、艺术家,不断地来唐朝访问、商贸、求学三、对外交通发达: 1.陆路: 西路以丝绸之路为主,出长安经玉门关西行 北路经蒙古向西 西南路从四川向西南,可达印度、尼泊尔和缅甸 东北路经河北、辽东、可达朝鲜 2.海路: 由广州、泉州可达日本、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乃至东非诸国一、朝鲜和日本 1.朝鲜 隋朝 隋朝与新罗、百济关系一直友好相处 与高丽发生战争,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9)曾征高丽,失败告终;隋炀帝大业八年(612)、九年、十年三次征高丽,失败告终,并成为隋未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唐朝 统一 675年( 高宗上元二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结束三国时代,与唐关系更为密切 交往: 新罗人来唐很多,从登州到扬州东部沿海地区都有分布,他们多从事商业、交通、中介 新罗留学生很多,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达上百人。
有些人长期留居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在政府中做官如崔致远,12岁入唐,18岁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和中央官,著有桂苑笔耕集崔致远桂苑笔耕集 内容 这是崔致远自编的一部诗文集,收录他宦游幕府时为淮南节度使高骈代撰的各种表状书启及自作诗文 价值 该书以当时人述当时事,较之唐书、资治通鉴等后世编撰史书,具有更为丰富而珍贵的文献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晚唐政治、军事、外交,特别是黄巢起义时期的乱世之治,有重要史料价值相互影响 唐文化对新罗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官职、文化、文字、科技等 新罗仿效唐朝改建行政机构,实行科举制,采用唐朝历法,中国典籍和唐诗广为流传借助汉字,创立朝鲜文字种茶和雕版印刷术也在唐代后期传入朝鲜在唐朝影响下,朝鲜有了较高的文明,唐玄宗称其为“君子之国” 朝鲜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高丽乐成为十部乐之一2.日本 社会转型、学习中国 日本自东汉以来,一直同中国保有联系,隋书称日本为倭国公元七世纪日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进行大化改革,因仰慕隋唐先进文化和制度,所以频派使者到中国学习 遣隋使、遣唐使 隋代日本分别在600、607、608、615年四次派遣使者来隋通好、学习。
唐代遣唐使十几次,人员主要是留学生、学问僧、外交使者,规模不断扩大,从开元始,有三次在550人以上中日文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人物 日本: 晁衡(阿倍仲麻侣) 深厚交谊 他在开元五年(16岁)来到长安入太学,其后留居中国,担任御史中丞、秘书监等官职,受唐玄宗赏识;晁衡擅长诗文,与李白、王维交情颇深,常作诗互赠 天宝十二载,第十次遣唐使抵长安,玄宗命时任秘书监、卫尉卿的晁衡负责接待,由此勾起思乡之情,玄宗同意其归国,作五言诗送行途中遭遇风暴,船只漂至越南,国内误传淹死,李白写诗哭晁衡悼念之,表达他对晁衡深厚感情后晁又辗转回长安,最终客死中国(770) 其他 留学生吉备真备 推广唐文化,讲授五经、三史、明法、算术、音韵、籀篆等 学问僧空海 受汉字启发,回国后,发明了日本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并在日本推广唐文化中国 鉴真 东渡 出家扬州大明寺,天宝年间应邀东渡,十余年中历尝六次,终于754年(天宝十三载)到达日本,其时已双目失明,年近七十 传播 他把佛教律宗传到日本,还把唐朝佛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传授给日本 见证 日本现存唐招提寺,鉴真率其弟子创建,该寺至今供奉着鉴真和尚的坐像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日本正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