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用植物鉴赏资料.doc
3页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1. 写出15种广东常见的药用植物名称清热解毒药:夏枯草、决明、淡竹叶、龙胆、马鞭草、紫花地丁、华南忍冬、半边莲、朱砂根、连翘、金银花、过路黄、半枝莲、蒲公英等补虚药:枸杞、轮叶沙参、麦冬、百合、石斛、山麦冬、何首乌、构骨、龙眼、菟丝子、党参等利水渗湿药:冬瓜、西瓜、泽泻、薏苡、木通、车前、地肤、海金沙、虎杖、垂盆草、构树、积雪草等止血药:白茅、槐、三七、贯叶连翘、茜草、水烛、艾、南酸枣、龙茅草、鸡冠花、棕榈、卷柏等祛风湿药:大血藤、丝瓜、粉防己、两面针、石松、枫香树、黄花杜鹃、威灵仙、络石、桑寄生等活血化瘀药:月季花、牛膝、密花豆、姜黄、草珊瑚、益母草、凤仙花、凌霄、漆树等化痰止咳平喘药:紫金牛、罗汉果、银杏、琵琶、杏、桔梗、皂荚、芥菜、半夏、一把伞南星、天南星等解表药:姜、苍耳、紫苏、菊花、竹叶柴胡、桑、大豆、葛等理气药:马兜铃、乌药、佛手、土沉香、柑橘、玫瑰、荔枝、酸橙、柿、香附子等2. 写出你家里用过的两种药用植物,以及它们的用法、用途苦瓜,药用部份:茎、根、叶花、果实及茎液均可入药,功效:主治中暑着痧、虚火牙痛、肝火上升、高血 压、血脂肪过高。
外用疔疮痱子,用法:根、茎、叶及种子通常用干品,其它多用鲜 品,根、茎及种子可作药酒 毒性:无毒丝瓜,药用部份:全株及茎汁均可入药,功效:根主治鼻炎,藤治鼻炎、支气管炎、咳嗽、腰 疼、四肢麻木叶治咳嗽、中暑口干、百日咳种子治咳嗽痰多、便秘、驱蛔虫花治咽喉炎、咳嗽、痔血果实汁治痔血、火烫伤,用法:茎液、花、果多用鲜品、根藤多用干品,种子常炒用,瓜络则炒黄,毒性:无毒银杏果有名白果,营养丰富,食用银杏果可以抑菌杀菌,祛疾止咳,抗涝抑虫 ,止带浊和降低血清胆固醇但也含有小毒物质:氢氰酸、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白果酚、白果醇所以食用时应注意白果的食用方式如果煮熟食用,可以使白果酸和白果二酸分解,氢氰酸沸点低易挥发而去除,因此熟白果的毒性较小为了预防银杏中毒,熟食、少食是其根本方法医药界认为,生白果应控制在一天10粒左右,过量食用会引起腹痛、发烧、呕吐、抽搐等症状有些人喜欢用银杏叶片泡水喝,这有一定的危险,银杏叶中含有有毒成份,服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较长,会危害心脏健康木棉花可供蔬食,入药清热除湿,能治菌痢、肠炎、胃痛;根皮祛风湿、理跌打;树皮为滋补药,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经过多果内绵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
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制肥皂木材轻软,可用作蒸笼、箱板、火柴梗、造纸等用花大而美,树姿巍峨,可植为园庭观赏树,行道树石斛,又名万丈须,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养生品之一,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御览引云,一名禁生,观本,作黑字),生山谷《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古代医学名著更是推崇有佳,被历代名医奉为“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厚肠胃,轻身延年”的上医良药,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石斛药用历史悠久,药用成分既丰富又均衡,能治疗多种疾患,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慢性咽炎、肠胃疾病、眼科疾病,血栓闭塞性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癌症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枸杞药理作用:对免疫功能有影响作用性味:枸杞子:甘,平枸杞叶:苦、甘;性凉功能:枸杞子:养肝,滋肾,润肺枸杞叶:补虚益精,清热明目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的功效,主治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痈疡和肿瘤等症。
其对于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肠炎、菌痢、麻疹、肺炎、乙脑、流脑、急性乳腺炎、败血症、阑尾炎、皮肤感染、痈疽疔疮、丹毒、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金银花茶有独特的减肥功能,还能抑制与杀灭咽喉部的病原菌,对老人和儿童有抗感染功效经常服用金银花浸泡或煎剂有利于风火目赤、咽喉肿痛、肥胖症、肝热症和肝热型高血压的治疗与康复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中药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能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北芪:1、治疗气虚表卫不固所致自汗,气虚外感诸症临床上用黄芪、防风、白术制成玉屏风散,用于治疗表虚自汗且易感风寒者原理:肺合皮毛主表虚则腠理不密,难摄津液黄芪入肺,补气虚,表盛所以固摄鬼门,且能御邪之于外也2、脾气虚证,虚弱倦怠,泄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食少纳呆诸症。
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配伍治疗脾虚泄泻与升麻柴胡人参等配伍治疗脏器脱垂,如补中益气汤 原理:脾主湿,脾虚则不能输布津液于肺,所以湿困中焦,湿性趋下,所以下焦受湿而便溏脾虚则难以助胃健运,所以食少纳呆,难思饮食本药入手足太阴,所以肺气盛则可以通调水道,散精至肌表脾气盛则可以运化阴精上输于肺3、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本品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为佳3. 谈谈对中药的看法(600字,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论据,表达清晰)1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主要是依赖中医药为健康保障据科技部信息中心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4亿7000万人民的医疗保健用药主要是中医药据统计,当时全国有中医药人员29万,而西医药人员不足9万而2004年统计,全国有西医药人员350多万,而中医药人员依然是29万五十多年中医药人员没有增加,而且现在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远比不上以往以往我国能派出一些名老中医为巴基斯坦、印度、印尼、越南等国家的元首医治疾病,不少人还获得了元首勋章和荣誉国民等称誉,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而现在我国恐怕很难再派出具有这样功底的老中医了。
2中医药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使用的基础,以往一般得病首先是看中医吃中药,在服用中药不好时才改看西医,而今由于在城乡都是西医药主政,人民群众有病只能是使用西药,由此产生抗药性和不良反应屡屡发生,甚至造成聋哑等终身残疾,这些现象全国很普遍比如青霉素,建国初期一次用量是5~20万单位,而今要80~120万单位,如此大剂量的使用,肯定会对身体和下一代产生不良后果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医西药迅速发展,而传统的中医中药却逐渐萎缩了现在数百里内也找不出一个名老中医此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就会消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3中医学中药学不求长进,几千年一直死守老祖宗的遗训,自己对于病理药理的研究几乎没有像样的突破,更不敢有人放话出来略微背叛一下老祖宗比如经络到底是怎样存在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在生理学物理学分子化学是如何体现的?中药治病的机制除了如 解表、和中、扶正驱邪、滋阴、疏风、君臣佐使...等等连中医医生自己也不懂的概念以外,就没了更科学的研究成果中药不地道多是人工栽培,药材生长的各种环境,对采摘的药性要求,炮制的工艺,早就不是从前那样纯正了——更不消说掺杂使假的事情。
至于药理,举例说核桃仁像人脑,故食之可补脑,但为什么能补脑?是什么有效成份通过什么化学变化起到补脑的作用?所谓“补脑”,是“补”了脑的什么?......这些你(们)平时可能微笑着接受的知识,有科学依据吗?同样的说法很多的所以,不是别人正是中医药从业人员自己,不把中医药当回事 4中医重调养,西医重治疗 中医的阴阳五行很多人说是迷信,其实他有一部分是迷信,但另一部分不是中医的理论不是杀掉入侵体内的病毒,阴阳五行是调查体内虚弱的部分用中药来补,用西医的话来说中医就是提高自身的细胞活性提高身体质量靠身体本身的细胞去杀灭病毒,以后也可以产生抗体 西医目前有很多病都是只求杀灭病毒,时间一长自然产生抗药性也就是说得过几次病以后在用同一种方法治疗效果就不明显了 5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而健康则是人体阴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即“阴平阳秘”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状态中医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
治疗上,既要怯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一健康观念目前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6中药资源,是我国具有独特开发利用优势和发展战略产业的物资基础中药材既是中医治病的药物资源,也是化学药品、国际植物药、食品工业等的重要原料通过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可以带动药材加工业运输业、储藏业、饮食业等相关产业群的发展7、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瞩目进展:①中药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系统、全面整理, 对药性、归经、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取得较大成果。
但这方面的研究难度较大,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②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在中药鉴定方面除一般来源、性状鉴定外,还普遍采用显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鉴定技术已向用少量检品达到迅速、准确的方向发展③通过中药炮制技术与原理的现代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此相应,对许多中药的炮制、作了改进和规范,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了饮片质量④建立了中药化学,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数常用中药明确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学结构⑤建立了中药药理学对多数常用中药的药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利尿、降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药物筛选过去不被注意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多肽等,现己发现有多种生物活性它在阐明中药功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新剂型的增多,以及质量检测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药生产已走向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