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重点(共10页).doc
10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当代文学重点建国以来三次批判运动一、 内容: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A、时间:1950-1951 B、内容:对电影《武训传》里折射出我国思想文化界严重混乱进行批判 C、影响:①批判远远大于电影本身,是对电影文化领域的一次整顿 ②发出要求知识分子特别是文艺工作者按党所规定的政治方向进行思想改造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A、时间:1954-1955 B、内容:讨论俞平伯红学研究存在错误问题的批判 C、影响:①第一次对权威红学错误观点的审视 ②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清除社会生活中资产阶级的倾向 ③否定“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自由主义传统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A、时间:1955 B、内容:讨论胡风文艺思想,违背了《讲话》精神 C、影响: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艺队伍中出现的反对派的清除二、评价1.把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严重混淆两钟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泛政治化的表 现2.用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群众斗争进行文艺思想斗争严重违反了文学批判学理性原则3.这个运动是左翼文学内部长期因歧见和阶级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在当代的延续。
双百方针一、 内容:1956年5月2日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文艺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鸣二、影响:1.文学理论方面:巴人《论人情》 2.文学创作方面---“三突破” A、突破“无突破”的禁锢(《组织部》) B、突破人民内部不适应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巴人《沈钟的笔》) C、突破描写爱情的禁区(宗璞《红豆》、邓有梅《在悬崖上》) 文艺八条 一、1961年6月 周恩来 《在文艺座谈会和在故事片创作会议上讲话》 二、内容:1.贯彻执行双百方针 2.努力提高写作质量 3.批判继承民族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 4.正确开展文艺批判 5.保证创作时间,注重劳逸结合 6.培养、奖励优秀人才 7.加强团结,继续改进 8.改进领导作风和方法三、影响:1.文学理论方面:①邵荃麟“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②对悲剧问题、文学上的“共鸣”现象、山水诗的阶级性问题进行激烈讨论。
2.文学创作方面:①历史剧创作形成了建国以来首次高潮 ②杂文创作取得了丰收成绩“帮派”文艺理论的基本内容一、 抛出文艺“黑线”专政论二、退出极“左”的文艺路线:A、三突出原则:正面、英雄、主要人物 B、三结合创作:党的领导、工农兵群众、专业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 C、组织写作小组:上海写作小组 D、革命样板戏:《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白毛女》 《红灯记》 《红色娘子军》 《海港》《奇袭白虎团》第一次文代会一、 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二、地点:北平三、内容:出席人员824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到会致辞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方针和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组织,是新中国的伟大开端两个报告: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1.确立新中国文艺方向《讲话》 2.肯定解放区的成就 3.否定非工农兵方向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1. 肯定国统区成就2. 检讨国统区的种种错误倾向,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批判了胡风的文学思想。
四、意义:1.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新文艺大军的第一次大会合 3.确立的新中国文艺的基本方向—文艺为人民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五、不足:1.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重视不够 2.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有些偏颇第四次文代会一、 时间:1979年10月30-11月6日二、地点:北京三、内容:1.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辞—执政党如何领导文艺 A、不是发号施令,而要遵循文艺生产规律、艺术自由 B、讲话等于给文艺松绑,是新时期文学战斗纲领 2.1980年 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中国文联、作协、摄影家协会、《文艺报》恢复出版\活动 3.1984年 邓小平的致辞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战斗纲领 周扬肯定十七年文艺成就,并提出“左”文艺思想错误 诗坛正式认可朦胧诗4.三个重要内容:创作条件,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必要条件(领导权) 根据文艺特点帮助文艺工作者(文艺特征) 自由下放给文艺工作者(创作自由)四、意义 完成了新时期文艺发展的重要转折,标志着新时期文艺发展的到来。
十七年小说类型一、 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长短篇小说成就:长篇 茅盾长篇小说 揭示历史本质、宏阔的时空跨度和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英雄形象的创作 短篇 《组织部》 《百合花》二、风格、形态单一化趋向革命历史小说一、这个历史区间(1921-1949)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从事各种活动二、类型:A、追求对历史“史诗性”的把握 B、加入传奇因素 C、表现了一种以个人的抒情性特征梁斌《红旗谱》(革命历史小说)一、 主题:以冀中地区的“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师学潮”,反映了从清朝末年到1932年抗战爆发前冀中人们的血泪生活史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展示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北方农民斗争波澜壮阔的史诗二、情节: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三、艺术特点:A、对民族风格和气质追求,使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B、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对场景和人物心理刻画 C、情节处理上,既注重小说故事性强,节奏明快的特点,又成功采用了工笔细描方法、语言民族化、地方和个性化结合。
D、在人物塑造上,偏重通过人物行为和对方表现人物性格 E、语言大众化和乡土化四、史诗规模:A、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对社会生活有广阔描写 B、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C、民族化的结构和语言五、分析朱老忠的人物形象 正在成长的农民形象:A、个人家族复仇—为阶级解放斗争 B、新农民思想—新一代农民英雄 C、自发反抗—自觉斗争 (勾勒了农民参加革命的心路历程) 性格核心: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论述题:作者原想把他塑造成农民英雄,但小说的文本内容与作者的意图相差甚大,产生严重错位朱老忠在“济南探监”中担任重要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而在四次斗争中只是次要角色1. 从农民英雄这个角度看,朱老忠是一个失败的形象,而从伦理故事的角度来看,朱老忠却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嫉恶如仇,豪爽,狭义及刚正不阿的好汉形象2. 朱老忠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中找到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
他有强烈的阶级爱憎,有勇有谋,既坚又韧他有深谋远虑的胆识,在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国农民传统的英雄品质和反抗性格3. 朱老忠对待阶级兄弟向来是肝胆相照、慷慨通过描写朱老忠对运涛和春兰爱情的极力支持和运涛被捕后对春兰的关怀和体贴,表现了他和蔼可亲、粗中有细的一面4. 朱老忠的性格是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的,所以作为一个农民英雄,在没找到革命真理前,常常感到困惑、苦恼和力量不足,一旦找到革命真理,他就鼓起勇气,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5. 朱老忠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革命从自发到有组织斗争的发展的过程,这个艺术形象浸透着革命主义现实的精神,又闪耀着革命理想主义光芒,是当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精品杨沫《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道路、阶段和意义一、成长道路、阶段(一)小说叙述了林道静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共产主义战士变化的三个阶段:1. 反叛旧家庭(逃婚),与余永泽相遇、相爱、同居,由一个教师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2. 结识卢嘉川,向往革命,阅读革命书籍,参加集会、游行3. 认识江华,投身革命洪流,经历了农村生活,监狱生活,入党宣誓,最后领导学生运动二)成长道路:五四新女性 —— 革命新女性 —— 共产主义战士反对包办婚姻 接受革命思想 领导学生运动 余永泽 卢嘉川 江华标准五四爱情 伦理和革命爱情 革命爱情两条线索: 从革命看:自我意识淡化—英雄凸显从爱情看:伦理色彩淡化—政治意味加强(革命主题始终主导爱情主题,把情爱革命、政治、合法化) 二、意义:1.表现了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激烈年代,知识分子的觉悟,通过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从个人反抗走入革命队伍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2.证明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3.林道静走完了五四文学中女性没有走完的道路,完成了把个性解放的追求纳入民族历史命运的历程茹志娟《百合花》《百合花》的艺术特点一、 取材 二、人物描写 三、艺术形式 四、叙事方面 五、艺术风格(补充材料)二、“我”在文中的作用:1.穿针引线 2.限制性人称叙事视角的需要 3.亲切感、推动情节发展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干预小说)一、 刘世吾、林震形象1. 刘世吾(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① 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典型,本身精明能够干,却世故冷漠、得过且过、“就那么一回事”② 表面看是官僚主义,实际上暗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坚守理想的艰难心里演变:四次谈话 沉着老练 精明世故两个刘世吾,对现实妥协,内心深处保留美好的浪漫理想 “林震”式刘世吾,满怀理想③ 形象意义:揭示理想对现实的妥协2. 林震① 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共产党员形象② 事业和情感困惑事业:组织部情形和党员材料以及自己的想象有很大差别情感:真挚情感被预设的“警告”阻隔③ 形象意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二、林震形象对结构的作用(穿针引线)1.所见所闻为结构线索2.对比刻画刘世吾3.使小说结构主题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