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语文上册白头翁的故事课件浙教版.ppt
13页这是一篇童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是这是一篇童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是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文共分五个自然段,以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文共分五个自然段,以白头翁学艺的过程和结果为线索,向我们阐白头翁学艺的过程和结果为线索,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述了一个道理:做事要有始有终,否则将一做事要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事无成本课一起安排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本课一起安排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学习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学习1- 1-3 3自然段;第三课时学习自然段;第三课时学习4-54-5自然段,第四课自然段,第四课时感情升华和完成课后练习今天我要说的时感情升华和完成课后练习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是第二课时 本班现有本班现有16 16名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曾颖、名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曾颖、罗莉、李显池智力程度较好,分析能力与理罗莉、李显池智力程度较好,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在中等层次,对本课的学习任务应该解能力在中等层次,对本课的学习任务应该能够较好的完成,我把他们归纳为能够较好的完成,我把他们归纳为A A组罗浩、李书剑、罗子龙理解能力一般,心理状浩、李书剑、罗子龙理解能力一般,心理状态不稳定,易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学习任态不稳定,易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学习任务应能基本完成,我把他们归为务应能基本完成,我把他们归为B B组;其他组;其他的同学智力程度较差,理解能力与逻辑分析的同学智力程度较差,理解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在低层次,教学时应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力在低层次,教学时应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很快的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信心,我让学生很快的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信心,我把他们归为把他们归为C C组。
组 A A组学生组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运用词语“厌倦”,理解课文一至三段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B B组学生组学生:能理解词语“厌倦”的意思,理解一至三段的内容,正确朗读课文,并初步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C C组学生组学生:能认读词语“厌倦”,在老师的带读下,能完整地朗读课文里的每一个句子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道理难点难点::“厌倦”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情境教学法3、评价激励法4、分层教学法、5扶放结合法一、教学过程1、游戏热身、巩固识字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3、深入文本、分析段落 4、情境表演、初悟道理 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 2 2、再读课文,理清、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路 出示问题:1、白头翁学了哪些本领?2、这些分别是谁的本领?3、白头翁跟( )学( ) 1."本领“是什么意思?(用工具书查找)2、第二段共有几句话?3、白头翁为什么想跟喜鹊学造房子?4、“厌倦”是什么意思?说说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5、“衔”字可以用什么字代替?6、白头翁说话的语气应该怎么读?7.这一段主要讲:白头翁看见( ),觉得( ),就想学( )。
开头( ),但是没过多久( ) 3、深入文本、分析段、深入文本、分析段落落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分组完成以下问题: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分组完成以下问题:A A组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组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1.白头翁为什么想跟黄莺学唱歌?白头翁为什么想跟黄莺学唱歌?2“2“有意思有意思””又可以说明什么呢?又可以说明什么呢?3.3.白头翁说话的语气应该怎么读?白头翁说话的语气应该怎么读?4. 4.把白头翁向黄莺学本领的过程说一说?把白头翁向黄莺学本领的过程说一说?5. 5.你能用你能用““但是但是””说一句话吗?说一句话吗?B B组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组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1.本段有几句话?本段有几句话?2. 2.完成填空:白头翁听见(完成填空:白头翁听见( ),觉得(),觉得( ),就想学(),就想学( )开头(头( ),但是没过多久(),但是没过多久( )3 3白头翁是怎么说的?(教师指导朗读)白头翁是怎么说的?(教师指导朗读)C C组学生完成以下问题:组学生完成以下问题:跟着老师读:白头翁听见(跟着老师读:白头翁听见( ),觉得(),觉得( ),就想学(),就想学( )。
开头(开头( ),但是没过多久(),但是没过多久( ) 3、深入文本、分析段、深入文本、分析段落落4、情境表演、初悟道理、情境表演、初悟道理选一段内容进行表演,其他同学从以下方面点评:选一段内容进行表演,其他同学从以下方面点评:1. 1.白头翁这样能不能学到本领?白头翁这样能不能学到本领?2. 2.白头翁后来还跟大雁、老鹰学了本领,白头翁后来还跟大雁、老鹰学了本领, 如果还是这种态度它又会怎样呢?如果还是这种态度它又会怎样呢?四、板书设计 16、白头翁的故事黄莺图 大雁图 老鹰图 造房子 唱歌 飞行 打猎 学什么 怎么学 怎么说 结果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