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浮力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3页4 课《浮力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浮力是怎样的力”以及“浮力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会产生影响”的认识基础之上,通过开展“浮力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浮力” ,构建“浮力”概念的教学内容本课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测力计反映出的浮力变化,分析并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这个结论将学生引向“液体产生浮力”的认识方向,为建立更为科学的浮力概念打基础同时为后续探究内容做铺垫二、学情分析前三课,学生积累了大量关于物体沉浮与力的关系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浮力和重力也已经建立了方向、大小等基本的概念但是对于浮力的产生仍然存在模糊认识,比如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物体是否空心,物体重量决定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他们的关注点没有聚焦到液体——水的上面另外,对于浮力之前的认识是相对静态的,概念化的浮力是一个可变化的力,浮力的变化受一定条件影响,学生有可能在前面的实验中有所感受,但是没有达到明确的认识因此,本节课将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认识浮力的窗口同时,也将使学生对浮力的研究从静态的,转为动态的研究三、教学目标⒈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就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⒊体会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即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难点: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五、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有刻度容器(1 个) 、烧杯(1 个) 、橡皮泥(50g) 、木块(1 块)、压拉式测力计(1 台) 、50g 钩码(1 个) 、自制简易悬挂式天平六、教学过程:㈠导入:⒈出示实验记录:这是同学们上节课的实验记录我们发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浮力请学生演示测量方法⒉学生演示⒊小结:我们读数是在物体完全没入水中时进行的(在实验记录上注释:“完全浸入水中” ) 而且,三次的读数完全一样,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测力计的指针读数有变化?(引导问题:什么时间出现变化?怎样变化?)⒋各小组试一试,并观察:将物体慢慢浸入水中的过程里,测力计指针发生的变化⒌汇报:测力计指针发生什么变化对此,你怎么解释⒍小结:测力计指针的变化反映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在变化 (板书:浮力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什么有关系?㈡探究影响浮力变化的因素⒈既然浮力的变化是在物体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么,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放在这个阶段。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规范和有说服力,请大家根据实验记录先来讨论,记录表怎么填?为什么要这样填?⒉学生讨论并汇报⒊小结:试验方法(略)⒋学生开展实验 1⒌汇报:⑴汇报实验数据;⑵汇报对数据的分析橡皮泥 马铃薯自重在水中测力计的读数(重复三次)物体受到的浮力 0.8 1.2⒍小结并过渡:⑴我们的数据都反映出,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⑵那如果将橡皮泥换成木块,这个结论成立吗?⒎学生开展实验 2⒏汇报:⑴汇报实验数据;⑵实验的结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㈢对实验结论的进一步探究⒈当橡皮泥和木块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就不变了对此你怎么解释?(小结:当物体不再排开更多的水时,它受到的浮力就不会再改变或者说变大 )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还可以怎么表述?(引导并板书:物体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⒊请判断这 2 个同样重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怎么证明你的判断?⒋学生实验(可采用教材方法,也可直接用实验 1、2 的方法 )㈣总结(略)七、板书设计:4.浮力的变化示意图: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排开的水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