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1)第8单元:日本明治维新.ppt
47页明明 治治 维维 新新倒幕 运动一、明治维新的背景与前提背景一、政治:社会社会矛盾尖锐二、经济:幕府统治阻碍发展三、外交:闭关锁国,落后于世过程:尊王攘夷 倒幕运动戊辰战争结果:推翻幕府统治,确立了明治政府的 统治,为明治维新提供了前提条件内 因外因: 美国叩关,黑船事件第一课 从锁国到开国历史变化的重大背景历史变化的重大背景 享有崇高威望享有崇高威望 名义首脑、无实权名义首脑、无实权掌握实权掌握实权也是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最大的封建主藩主,享有藩世袭藩主,享有藩世袭 统治权,但必须听统治权,但必须听 命于将军命于将军 将军、大名的家臣将军、大名的家臣 幕府的幕府的统治基础统治阶级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其发展受封 建领主制阻碍①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②表现:手工工场发展出现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大商人③影响: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幕府统治和等 级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幕府掌握政权,组成幕府只是傀儡,毫无实权新兴地主、 商人农民、城市平民有些从事工商业经济状况恶化不满情绪增强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生活日益贫困 进行反抗斗争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国内阶级矛盾激化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在对外政策在对外政策 上,幕府实行上,幕府实行闭关闭关 锁国锁国策,禁止日本策,禁止日本 人出海,只允许人出海,只允许 荷兰荷兰等少数国家的等少数国家的 商船在指定的地点商船在指定的地点 从事有限的贸易从事有限的贸易。
幕府允许荷兰商人进幕府允许荷兰商人进 行贸易的唯一地点行贸易的唯一地点————长长 崎出岛惊 破 太 平 梦几 只 蒸 汽 船佩理登陆图(1853年)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 文明的挑战日本被迫开国——“黑船事件”1.原因:②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和掠夺原料 (根本原因)2.概况: 3.结果:①迫使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日美亲善条约》②英、俄、荷、法相继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日本被迫开国日本被迫开国——“黑船事件”1.原因: 2.概况: 3.结果: 4.影响:①打开日本的门户,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动摇了幕府统治 ③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④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西方列强对日本殖民侵略进一步加强表现:A.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 原料产地 (使日本传统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 工工场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业)B.由于日本国内金银比价与国际市场比价差 距悬殊,列强利用日本黄金价格大大低于国 际价格,大量套购,致使日本黄金大量外流 ,钱价下跌,物价上涨 列强侵略对日本的影响:列强侵略对日本的影响: (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消极影响:民族危机加深1.经济上欧美国家加强对日本掠夺,使日本传统 产业受到严重破坏 2.政治上丧失大量主权,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 危机加深推动幕府统治的灭亡,有利于日本 近代化1.客观上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 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2.冲击着旧体制,激化了社会矛盾,奠定了改革的 社会基础 3.先进的思想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 4.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 ,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 烈积极影响:第二课 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一.“尊王攘夷”1.兴起原因:①根本原因:黑船事件后,日本民族危机加剧, 激起国民的爱国热情。
②直接原因: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引起爱 国武士的不满,形成“尊攘派”2.口号和中心任务:口号:“尊王攘夷”中心任务: “攘夷”,即赶走外国侵略者,为“ 攘夷”而“尊王”3.尊攘派的基础力量:主要参与者:中下级武士为主支持者: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响应者:富农、手工工场主和商人等 4. 尊攘派的斗争:(内、外)①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1860年,刺杀幕府实权人物井伊直弼(开始标志)②外:袭击西方商人、外交官、列强船只武装抗击外来侵略(1863年,高杉晋作在长州藩组织“奇兵队” , 抗击外来侵略5.斗争结果:1863年8月,幕府在京都发动政变,尊攘派被赶 出京都,之后长州藩在内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屈服, 斗争失败 6.“尊王攘夷”运动失败的原因:①幕府的严厉镇压;②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③尊攘派存在局限性: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 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尊攘派”变成倒幕派的原因: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②盲目攘夷思想被抛弃,开国思想被接受;③吸取中国教训 2.主要领导人:(长州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萨摩藩)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 3.根据地:西南强藩 4.过程:1867年倒幕派在天皇的名义下举兵讨幕 5.结果:1867年10月,幕府假意“大政奉还”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1830-1878)木户孝允(1733——1877)西乡隆盛(1827——1877 )土佐长州肥前萨摩西南强藩1865年2月,长州藩高杉晋 作掌握藩政,萨摩藩西乡 隆盛、大久保利通掌握藩 政,1866年3月,萨长两 藩结盟,之后西南四强藩 联合起来,成为倒幕运动 的根据地西南四强藩思考: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 地? 1.政治:西南藩长期受幕府排挤;倒幕派夺取了西南 藩的实权;联合其他藩并争取到天皇的支持。
2.经济:采取了一些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实力强大 3.军事:进口先进武器,组建新式军队,军事实力增 强 4.群众基础: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动摇了幕府统治的 基础,为倒幕运动奠定基础三.戊辰战争 1.原因:①“大政奉还”后,幕府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政权 ,大多数大名仍然在观望②倒幕派为了真正取得国家政权(目的)决心彻底 打垮幕府③1868年初,倒幕派以天皇名义强迫幕府“辞官纳 地”,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2.战争经过:①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 进攻京都②决定性战役:鸟羽、伏见战役,新政府军在西乡 隆盛指挥下大胜③1868年4月,幕府将军不战而降 3.结果:推翻幕府统治,确立了明治政府的统治(1869 年,迁都东京),为明治维新提供了前提条件(1)在国内:替天行道: 以天皇为名义,取得政治主动权众叛亲离: 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 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士气旺盛: 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战斗力较强经济援助: 三井等大商人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人民支持: 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 (2)在国际上:英国给倒幕派以政治、经济、军事援助西方列强宣布保持中立倒幕派胜利的原因:第三课 明治维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一.明治维新的含义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一系 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旧的封建等级制度 ,建立新的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过 程。
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2.直接目的: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二.明治维新的目的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 京京 都都东东 京京大大 阪阪县县 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三府七十二县作用: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 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 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 统一的国内市场 废废 除除 武武 士士 特特 权权2.经济:发展新经济(1)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 唯一的货币(2)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统一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 义的发展作用:①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农 业发展 ②解放了劳动力,有利于农村中资本主义发展(3)地税改革:作用:①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明治政府初期 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③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材料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 (按土地收成征收实物税)一律作废;并规定于 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 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依据:土地价格 标准:3%对象:土地所有者 征收的形式:货币(4)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首先,政府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建设交通通信事业然后,政府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
第三,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发展国内市场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促进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兴办工业的浪潮 少数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明治维新时期学校教学情景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⑴实质: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 ⑵措施及作用:C 大力推进生活习俗化(历法、服饰、饮食、建筑)A 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掀起传播启蒙思 想的热潮,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B 按照欧美国家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 教育体制作用:①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 发生深刻变化 ②但出现了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4.军事:建立新军队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②创办军工企业 ③设立军事院校 ④进行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军队只 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措施:影响: ①增强了国防力量,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 独立富强奠定基础;②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用简洁语言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一.政治1.废藩置县 2.四民平等 3.确立立宪政体 二.经济1.改革币制 2.土地改革 3.地税改革4.殖产兴业 三.文化1.文明开化 2.教育改革 四.军事1.颁布征兵令 2.建立新军队第四课 走向世界维新带来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维新带来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一.政治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1.标志:1889年日本宪法的颁布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 目的: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2.经过: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首相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普鲁士宪法为 蓝本)——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
实行君主立宪,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 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特权阶层 的代表机关、众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无独立立 法权)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辅佐天皇,对天皇负 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是国家最高决 策机关3.宪法内容:看书:根据明治宪法,制作一幅近代日本天 皇政体示意图总揽统治权 行使立法权 掌握军队统帅权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 有审议国家预算案权力直接对天皇负责 成员由天皇任命协 助 天 皇服 务 于 天 皇天皇议会内阁4.特点:国家不同点 君主权力议会与君 主关系内阁与议 会关系掌握实权 者英国 日本统而 不治议会权力 大于君主内阁对议 会负责资产阶级至高无上( 神权色彩)天皇解 散议会内阁对天皇 负责天皇为代表 的官僚军阀 集团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实质上天皇专制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实质上天皇专制5.评价:作用上:标志日本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 秩序基本确立性质上: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形式上: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 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2)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如天皇专制(1)历史的进步性:体现在:二.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崛起为东方强国)1.表现:①19c90g初,逐步实现了工业化,成为 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②19c末20c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确立重工业发展迅速(以钢铁、机器制造业为代表 )---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2.意义:①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 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 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三.对外关系:收回主权、对外扩张1.收回主权:①过程:(见课本)②意义:逐步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 独立,成为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 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