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影像学复习题总结答案.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45516607
  • 上传时间:2024-03-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6.51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 总论1、X线与成像有关的特性、应用?X成像特性:穿透性 , 荧光效应 , 感光效应 , 电离效应 1)、穿透:X线波长短,频率高穿透力与波长及被照射物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人体X线成像基础2)、荧光:激发荧光物质---- 透视基础3)、感光: 胶片感光----照相基础4)、生物:使细胞发生变化----治疗、放射损伤基础5)、电离:被照射原子吸收X线,分解为正负离子--- -是解释2、3、4项性质和测剂量的基础X线影像的形成基于三个基本条件( 1 )穿透性 , 荧光效应 , 感光效应( 2 )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 3 )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2、X线成像的原理、成像的基本条件?X线成像基本原理密度高、厚度厚者吸收X线多,被透过的X线少,被感光的银盐少,X线片上呈现白色反之,则呈现黑色二者之间呈灰色 人 体 正 常 组 织 结 构 的 密 度 不 同 : 高密度 骨和钙化 X线吸收多 白影 低密度 脂肪和含气体的脏器(肺、鼻窦) X线吸收少 黑影 中等密度 软骨、肌肉、体液实质脏器等 X线吸收中等 灰影 病变组织密度与邻近组织密度不同,存在自然对比,可产生不同的病理影像。

      3、人工对比及造影检查? 人工对比: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称~造影检查:是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对比剂:高密度:钡剂碘剂;低密度:气体造影方法:1.直接引入:口服、灌注、穿刺、导管2.间接引入:尿路造影4、螺旋CT与普通CT扫描特点及优缺点?CT:显示断层解剖图,其密度分辨率优于X线需要逐层扫描,称层面扫描,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率低螺旋CT:X线管顺一个方向不停旋转,扫描时床沿其长轴连续平移,扫描轨迹呈螺旋状扫描是连续的,没有扫描间隔时间,使整个扫描时间缩短优点:在短时间内,对身体的较长范围进行不间断的数据采集,为提高CT的成像性能,如图像后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CT值的概念、窗技术的运用?CT值:是测定人体某一局部组织或器官密度大小的一种计量单位,通常称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HU)窗技术的运用:临床工作中,为了使CT图像上欲观察的组织结构和病变达到最佳显示,需依据它们的CT值范围,选用不同的窗技术,其包括窗位和窗宽提高窗位,荧光屏上所显示的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

      增大窗宽, 图像上的层次增多,组织间对比度下降;缩小窗宽,图像上的层次减少,组织间对比度增加CT值范围:窗位-1/2窗宽~窗位+1/2窗宽窗宽越大,组织分辨率越低;窗位越低密度越高PKP影像园XCTMR.com6、增强扫描的意义?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经常使用注入碘对比剂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能是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显影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定性诊断常用的方法为团注法,即在若干秒内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依扫描方法分为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和多期增强扫描等7、磁共振扫描参数T1:纵向磁化逐渐恢复到原状的时间,纵向弛豫时间T2:横向磁化逐渐恢复到原状的时间,横向弛豫时间TR:重复时间,两个RF脉冲组合的间隔时间TE:回波时间,开始施加RF脉冲组合至信号收集的时间STIR:短时间翻转恢复序列可抑制在T1WI上脂肪的高信号、FLAIR: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在T2WI中可抑制脑脊液的高信号,使临近脑脊液具有高信号的病变得以显示,常用于脑、脊髓MRI中 8、流空效应:存在于磁共振成像中,快速流动的液体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而成黑影,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就叫做“流空效应”。

      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MRA:MR血管成像,利用血液流动效应使血管内腔成像MR: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呈高信号,背景的其他组织呈低信号MRU:MR尿路造影和MRCP:MR胆胰管造影9、影像的分析与诊断?影像诊断应按一定步骤并遵循一定原则解读前注意:1.核实患者姓名检查号2.明确其成像技术是否适合该疾病的检查诊断3.评价图片质量,注意辨别伪影图像解读:1.部位2.数目与分布3.形状4.大小5.边缘6.密度、信号、回声的改变7.邻近器官与结构的变化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影像诊断结果及评价:1.明确诊断2.否定性诊断3.可能性诊断二、骨关节系统1、儿童与成人正常骨骼的X线影像、差别?小儿骨骼特点①长骨一般有三个骨化中心,一个在骨干,另外两个在两端②X线下长骨由骨干、干骺端、骨骺和骺板组成2、骨骼、关节的基本病变影像及临床意义?㈠骨质疏松X 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变薄或分层,椎体双凹变形,疏松的骨骼容易发生骨折病因:见于多种原因:⑴.全身性:①.先天性疾病,如成骨不全②.内分泌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③.医源性,如长期使用激素④.老年及绝经后骨质疏松⑤.营养性或代谢障碍性疾病。

      ⑵.局部性:①.肢体失用②.骨感染③.肿瘤㈡骨质软化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减少、边缘模糊,承重骨变形,出现假骨折线病因:维生素D缺乏,肠道吸收障碍,肾脏排磷排钙过多,系全身性疾病,儿童为佝偻病,成人为骨软化症㈢骨质破坏X线表现:①.局限性骨密度减低,骨小梁消失,形成骨缺损②.骨皮质早期破坏发生于哈氏管周围,表现为筛孔状,以后融合成虫蚀状和鼠咬状③.骨松质早期破坏为斑片状骨小梁缺损④.骨破坏后期则表现为大片骨质缺失病因:骨质破坏可见于炎症、肉芽肿、肿瘤或瘤样病变等㈣骨质增生硬化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多,松质骨失去海绵状结构,骨皮质增厚,常伴有骨骼增大病因:见于炎症、外伤、肿瘤和代谢性骨病等疾病㈤骨膜增生(骨膜反应)X线表现:①.早期呈一段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继而增厚,后期逐渐与骨皮质融合由于新生骨小梁排列形式不同,骨膜反应有多种类型②.骨膜三角(Codman三角):引起骨膜反应的病变进展,将已形成骨膜反应的新生骨重新破坏,破坏区两端的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作骨膜三角病因: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肥大性骨关节病等㈥骨内与软骨内(病理性)钙化㈦骨质坏死X线表现:①.早期无异常改变②.中晚期为局部骨密度增高,周围有肉芽组织爬行或脓液包绕而形成的不规则低密度区。

      病因: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缺血坏死、外伤骨折等早期骨坏死的诊断目前依靠MRI和ECT㈧骨骼变形 ㈨矿物盐沉积 ㈩周围软组织病变3、举例说明骨折的定义、分型及移位情况?定义:是指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即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属骨折⑴.创伤性骨折(traumatic fracture):即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正常骨的骨折 ⑵.疲劳骨折(fatigue fracture) :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于骨的某一部位,可逐渐发生慢性骨折,称为疲劳骨折⑶.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 :由于先已存在的骨病变使其强度下降,即使轻微的外力也可引起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骨折的类型⑴根据骨折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⑵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和走向,可分为线形、星形、横行、斜形、螺旋形骨折等⑶根据骨碎片情况可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凹陷性和粉碎性骨折长骨骨折的对位对线关系⑴完全性骨折,要注意断端的移位⑵断端横向移位或纵向移位称为对位不良,而成角移位称为对线不良⑶确定移位时,以骨折近端为基准,借以判断骨折远端移位方向成角移位以尖角指向的方向的为准4、儿童骨折的特点?骨折的愈合过程?⑴骺离骨折:外力经骺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表现为骺板或骺线增宽,骨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

      ⑵青枝骨折: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的皱折、凹陷、隆突或翘起骨折的愈合:⑴纤维性骨痂(折后2~3天)⑵骨性骨痂(折后2~3周)⑶骨性愈合(折后2~3月)⑷塑形期骨折的并发症 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②.骨折畸形愈合③.外伤后骨质疏松④.骨关节感⑤.骨缺血性坏死⑥.关节强直⑦.关节退行性变⑧.神经血管损伤⑨.骨化性肌炎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㈠早期:①.发病2周以内②.X线表现只有弥漫性软组织肿胀尚无明显骨骼变化③.软组织肿胀表现为密度增高,厚度加大,肌间隙模糊或消失,皮下脂肪模糊并有网、条状密度增高影㈡中晚期(典型期):①.干骺端多数斑点状骨破坏区,边界不清,进而呈跳跃状或直接蔓延至骨干②.骨皮质破坏、中断③.骨膜增生④.死骨:小片或长条状,甚至整个骨干,可被骨膜增生包绕形成包壳⑤.软组织肿胀6、化脓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及愈后?[X线表现]①急性期: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骨端骨质疏松,有时半脱位或脱位②进展期:关节间隙迅速均匀狭窄,骨性关节面负重部分破坏,严重时骨端出现骨髓炎③愈合期:病变区增生、硬化,最终常为骨性强直或保留部分关节间隙7、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表)生长状况良性恶性生长缓慢,无转移生长迅速,可有转移局部骨变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锐利与正常骨界限清楚,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呈浸润性骨破坏,边缘不整,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不清,累及骨皮质,造成不规则破坏和缺损骨膜新生骨一般无骨膜新生骨,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无骨膜三角多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并见骨膜三角周围软组织变化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多无软组织肿块影,如有肿块,边缘清楚易侵入及邻近组织、器官形成骨外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8、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

      [X线表现]㈠良性:①.肿瘤常发生于骨端、偏心、关节面下,横向发展占优势②.瘤区为边界清晰的单房(溶骨型)或皂泡(分房型)状骨质破坏区③.骨皮质变薄、膨胀或骨壳形成有时并发病理骨折,此时可出现骨膜增生㈡生长活跃:骨壳不完整,有局限性软组织肿块㈢恶性:骨破坏区边界不清,骨性间隔及骨壳残缺不全,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块,甚至侵犯邻骨[CT表现]⑴骨端的膨胀性破坏,皮质变薄呈薄层骨壳,边缘无硬化,内缘呈波浪形骨嵴⑵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可有坏死囊变所致的低密度区⑶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区有明显强化[MRI表现]⑴T1WI上呈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上呈中高信号或混杂信号进入软组织形成肿块时,T2WI为高信号肿瘤内出血,T1WI、T2WI均为高信号⑵增强扫描:肿瘤中等强化,瘤体内囊变或出血部位信号强度无变化骨肉瘤病理与X线分型⑴骨肉瘤由瘤性成骨细胞、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组成,依据肿瘤的成骨细胞多少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⑵在X线上,成骨型(硬化型)以瘤骨增生为主,溶骨型以骨破坏为主,可有淡而小的肿瘤骨混合型指骨质的溶骨破坏和肿瘤成骨同时存在[X线表现]⑴骨质破坏:浸润型破坏,呈鼠咬状、斑片状骨缺损,骨皮质缺失。

      ⑵肿瘤骨:呈斑片状、针状、棉絮样或象牙质样骨化区⑵骨膜反应:呈层状、光芒样或放射状,以及骨膜三角(Codman三角)⑷软组织肿块:密度高于周围软组织,边界不清,其内可有瘤骨[CT检查]骨肉瘤的骨破坏表现为:骨松质斑片状缺损,骨皮质内表面的侵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