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歌中的八种经典月亮.pdf
12页1 古典诗歌中的八种经典月亮孙绍振八种经典月亮之一 ——新月和圆月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是诗的意象,并不是客观的想象,而是主观的某种情感特征与客 体的某一特征的猝然遇合,极富中国的民族特色全世界人民心目的月亮各有特色飞白 先生在《比月亮――诗海游踪之二》说“诗人代表着民族的眼睛,据我的统计,圆月在中 国诗中(另外还有日本诗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地区,因此完全可以概括地说 ‘中国的月亮比外国圆’这证明我们见到的月亮,不是月亮的物象,天上的月亮同是一 个,但是我们见到的月亮是不同语言的格式塔,中国月亮的格式塔是圆月(按因为有团圆 的联想),法国和中东月亮的格式塔是新月,法国和中东甚至在民族特色食品上也有体现 你们知道,中国月饼是圆的,而著名的法国‘月饼’croissant,直译是词义就是‘新月’, 形状也是新月形的按,这就是所谓的羊角包)飞白先生还指出,在法国人的想象 中,新月意和镰刀联系在一起, 意谓着“丰收”“光辉的前景” “善”“吉祥”和“完成” 这一点和中东人的想象有相近之外,不过在阿拉伯人的想象中,新月的颜色是绿的他们 的历法是根据月亮的盈亏来计算的,“新月是人事和朝谨的计时,斋月的开斋和封斋也是 看新月。
为了迎接新月,专用白银制作祭祀法器作为牧民,他们的原始图腾是一对公羊 角,两解弯成弧形,构成的正是一对新月的形状故中东和法国诗歌中,多有歌新月而 不是圆月之作 [1]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是一个传统的母题 在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有科学认识的时代, 月亮和太阳一样很容易触发诗人的想象和意象太阳,最初,在诗人们心目中, 比较自由, 不但有赞美的,而且也有咒骂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 ) 在 那农业社会,太阳对于农作物,是太重要性了, 这就决定了歌颂性的意象在太阳上凝聚起 来了扶桑、若木的神话典故,驾苍龙,驰赤羽的意象,最后竟成了至尊所独享,日为君 象的性质就固定下来,而诗人与太阳的关系,除了葵藿倾心(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的忠贞以外,竟没有任何想象余地赞美太阳,就得贬低自己自己跪下来, 君王才显得 伟大但是,月亮却不同,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比较平民化,比较人性化,和人的悲 欢、亲情和爱情,骨肉之间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赞美月亮不但不意味着一定要贬低自己, 恰恰相反,往往是展示自我,美化自我月亮早在《诗经》就是佼好的意象:“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诗经 ?国风?陈风?月出》)以月光临照天宇吸净显示感情的纯净。
经过了 千百年的审美积淀,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 绝”,是以月的无边透明,美化忧愁的无限的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写明月透明与雪色之白融为一体让朔风劲吹其间,长驱直入,从质上,为这个纯净的宇 宙定性为“哀”,从量上,显示整个宇宙的悲凉到唐代月亮意象的符号意味在思乡的亲 情上趋于稳定这个意象具备了公共性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所以不朽, 就是因为它表现了乡愁在潜意识中敏感到不触而发但是李白在月亮的这个意象上的贡献 并不限于此,而在于突破了这个意象公共的单一性,展开了想象的多样性在李白现存诗 作中,不算篇中间出的月亮意象,光是以月为题的就达二十余首,从月亮意象衍生出来的 群落,其丰富和深邃,大大超过唐宋以来的一切诗人李白赋于月亮以自己的生命,使月 亮焕发出多元的生机,改变了它作为观赏对象的潜在成规,月亮和李白不可羁勒的情感一 样运动起来,静态的联想机制被突破了,随着李白的情感变幻万千当他童稚未开,月亮 就是“白玉盘”“瑶台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当友 人远谪边地,月光就化为他的友情对之形影不离地追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2 西)。
月亮可以带上他孤高的气质(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也可以成为豪情 的载体在功成名后时供他赏玩(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嵋月)金樽对月意味着及时 享受生命的欢乐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对月可比可赋,无月亦可起兴(独 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抱琴弄月,可借无弦之琴进入陶渊 明的境界明月出天山,沧茫云海间”中的月带着沧凉而悲壮的色调,“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断,总是玉关情”,思妇闺房的幽怨弥漫在万里长空之中,幽怨就 变得浩大月对于李白来说, 月不但可以“待”(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 而且可以“邀”, 视之为自己孤独中的朋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但可以咏歌之,“弄”(弹奏) 之,甚至可以“揽”(“欲上青天揽明月”),使之交织着“逸”兴和“壮”思在他以 前,甚至在他以后,没有一个诗人,有这样的才力营造这样统一而又丰富的意象虽然皎 然也曾模仿过,写出“吾将揽明月,照尔生死流”(《杂寓兴》 ),只是借月光的物理性质, 而不见其丰富情志千年以后,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水调歌头 ?重 上井冈山》 )艺术上亦粗放,不能望其项背。
这里选择的月不是被“弄”“邀”“揽”而 是可以“问”的但是这种问并不仅仅限于屈原式的对神话经典的质疑 ( 白免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而且最深邃的是是对生命苦短的传统母题的反思和突破八种经典月亮之二——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那远距离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月亮的意象和亲游子思乡和闺怨的结合为一体,似乎已 经成了想像的定势但是,李白在这首古诗(古风)中,却对月亮的固定母题进行了一次突 围突围的关键,就在题目中的一个“问”字 为什么会“问”起来呢? 在这首诗题目下面,李白自己提供了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这个贾淳是什 么样的人士,目前还不可考但是,他居然“令”李白问月.这里有两点值得分析,一是, 他与李白的交情不一般;二是,看来,这位贾淳先生,对于当时的诗中,关于月亮的流行 写法有看法一般写写月亮的题目大抵都是描述性的,如春江花月夜,或者闺中月、关山 月,最老实的就是一个字:月,或者:咏月,到了拜月,步月,玩月,就是挺大胆的了。
在全唐诗中,光是“望月”为题者,就有五十首可能是这位贾淳先生对这样的单调的姿 态有点厌倦了,所以才敢于“令”李白来一首“问月”李白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命令,可 能也是受这个“问”的姿态所冲击,激发出灵感来要知道,向一个无生命的天体,一种 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发出诗意的问话,是需要才情和气魄的在唐诗中,同样是传统母 题的“雪”,也有对雪,喜雪、望雪、咏雪,玩雪,但是,就是没有问雪在贾淳那里, “问”就是一种对话的姿态,但是,到了李白这里,则不是一般的问问,而是“把酒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是李白式的姿态,停杯,是把酒停下来,而不是把杯子放下来,如果是把酒杯放 下来,就和题目上的“把酒问月”自相矛盾了这种姿态和中国文学史上屈原那样的问法 是不太相同的: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 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屈原更多的是, 对天体现象的追问: 老天怎么安排天宇的秩序, 为什么分成十二等分, 太阳月亮星星是怎么陈列的,太阳从早到晚,走了多少里,而月亮的夜光,消失了怎么会 重新放光凭着什么德行?这是人类幼稚时代的困惑,系列性的疑问中混淆着神话和现实。
屈原的姿态是比较天真的,但是,李白的时代文明已经进化到不难将现实和神话加以区别3 的程度故李白要把酒而问,拿着酒杯子问,姿态是很诗意的 ,很潇洒的酒,是令人兴奋 的,也是令人迷糊的酒是兴奋神经的,又是麻醉神经的酒在诗中的功能就是让神经从 实用规范中解脱出来,使想象和情感得以自由释放故在诗中,尤其是在李白的诗中,” 把酒”是一种进入想象境界,尽情浪漫的姿态: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这里提出了一个矛盾 ,人攀明月不可得,说是的是,十分遥远,而月亮与人相随,说的 是十分贴近这就构成了一种矛盾,似乎是很严肃的但是,这完全是想象的,并不是现 实的,因而是诗意的“无理而妙”人攀明月,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月行却与人相随,关键 词是“相随“,也是不是现实的月亮对人无所谓相随不相随相随不相随,是人的主观 感受,是人的情感的表现,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什么呢?月亮对人既遥远,又亲近到紧密地 追随这种矛盾的感觉,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天真的、浪漫的境界 .接下去, 并没有在逻辑上联贯地发展下去,而是一下子,跳跃到月亮本身的美好上去: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两句换了入声韵脚,同时也是换了想象的角度。
上句的关键词是“皎”,是比洁白 更多一层纯净的意味有了这一点,诗人可能觉得不够过瘾,又以“丹阙”来反衬纯净的 月光照在官殿之上这里的丹,原意是红色,皎洁的月亮照在红色的宫殿之上丹阙,似乎 不一定在色彩上拘泥原意,可直接解作“皇宫”:古代五行说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 ,火 色丹,故称,南方当日之地, 引申为帝王的 如:丹诏(皇帝的诏书 );丹跸(帝王的车驾 );丹书铁 券(皇帝颁给功臣使其世代享受免罪特权的诏书)丹阙就是帝王的居所下面一句,则写 月之云雾不是说云雾迷蒙,因为云雾是黑白的,而这里却说是绿烟绿的联想是从什么 地方生发的呢?我想应该是从飞镜来,今天,我们用的镜子是玻璃的,没有绿的感觉,而当 时,镜子是青铜的青铜的锈是绿色的,叫做铜绿有了绿烟,不是不明亮了吗?但是, 这里的铜绿, 是被“灭尽”了的,一旦被月光照耀, 就是发光了 但是不说发光, 而说“清 辉”焕发清与绿有一点联想的自然,还有一点透明的意味,辉,也不像光那样耀眼,有 一点轻淡的光华全联从“飞镜”到“绿烟”到“清辉”构成统一互补的联想肌理这是 一幅静态的图画接下去再静态,就可能单调,所以李白让月亮动起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这个动态的特点是,第一,幅度是很大的,一是从空间上来说,从海上来,到云间没。
从时间说,从宵到晓第二,从活生生的“来”到神秘的“没”?到这里,语气是既可以 是疑问,又可以说是感叹这是本诗许多句子的特点因为诗人虽然是问月,但是,并不 指望有什么回答只是表达自我对现成现象的质疑和惊讶倒是下面的句子真格地问起来 了: 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好像是对神话的发问, 也并不在乎有什么回答, 只是诗人的感兴 这在他的《朗月行》 中也曾经发出过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白兔捣药, 老是捣个没玩, 和谁一起享用呢? 这好像不过是问着玩玩而已其实,深意隐约可感句子中的那个“孤”字白兔是不是 有伴,嫦娥是不是有邻?孤独感,而这正是诗人反复强调的意脉,而这也是他与屈原不同 的地方接下去,跳跃性就更大了一下子跳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种孤独感,从哪里来的呢?这是这首诗的主题的关键值得细细分析 第一,生命在自发的感觉中,并不是太暂短的,而是相当漫长的然而,一旦和月亮相比 照,就不一样了今月曾经照古人”,那就是说,古月和今月,是一个月亮今人中 却没有古人,古人都消失了生命是之暂短的主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二,“今人不见古时 月本来月亮只有一个,今古之间,月亮的变化可以略而不计,不存在古月和今月的问 题。
但是,李白作为诗人,却把“古时月”和“今月”作了区分这是一个想象的对比, 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好像真有古月和今月之分似的有了古今月亮的区别,古人和今人的4 区别就很明显了,由于古人已经逝去了,他们感觉中的月亮,已经不可能重现了把古月 今月对立起来,不过是为了强调古人和今人的不同(暗示生命的大限)第三,虽然古人 今人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看月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