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张岱年的“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docx

26页
  • 卖家[上传人]:lm152****8155
  • 文档编号:257726920
  • 上传时间:2022-0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51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年“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张岱年的“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张岱年的“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时间:2022-02-02 05:43: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人要做的事越来越多了,人生的道路也愈来愈长了,这让我们的人生感到压力很大我想,人的一生虽然很漫长,要过的生活和要做的事情貌似也很困难,但说究竟其实也很简洁,或许就是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如何做一个人,另一件事是如何做一项事业同学术打交道的人,这两件事一般就是所谓的“做人”和“做学问”,或“为学”和“为人”在这两件事上,都能做得好并能成为后人的典范者寥寥,但张岱年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我非常仰慕我的导师张先生,这次只谈谈先生言传身教的“为学之道”我把它限定在先生终身服膺并训诲我们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这两句话上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远古帝王事迹,司马迁恐其为无知者所疑,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困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先生取其“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并同“虚心体会”结合起来,作为做学问的座右铭,一生身体力行,与人共勉,训诲弟子。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强调“学思”结合,两者不行偏废;司马迁主见博学多思,注意“心知其意”所谓“心知其意”,就是真正理解和懂得对象的意义和旨趣在人文领域,作为对象的“意”,主要是指经典和文本所表达的真实的、准确的含义对于经典和文本,要真正做到“心知其意”是很不简单的张先生一生除了20世纪40年头建立哲学学说和理论外,主要精力都用于中国哲学史探讨,构建中国哲学探讨的范式,这个范式的核心是诠释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   相对于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自身有一套独特的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意蕴深邃多歧,富于示意,彼此界限很不分明中国古代哲学家多不喜辨名析理,即便运用同一概念或范畴,用法也各有千秋,这在为人们供应丰富想像的同时,也让人有扑朔迷离之感运用一种什么新的方法,系统地究明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含义、旨趣,察其演化源流和脉络,是重建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课题胡适、冯友兰两位先生开“中国哲学史”撰述风气之先,与此有别,张先生则开“中国哲学概念范畴”探讨之新路20世纪30年头,先生完成的《中国哲学大纲》就是其代表此书又名为《中国哲学问题史》,所说的问题虽不光是概念和范畴,但基本上是以贯穿于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和范畴来构筑中国哲学的体系。

      先生细分此书的方法为四点:即“审其基本倾向”、“析其辞命意谓”、“察其条理系统”和“辨其发展源流”   20世纪80年头末,先生又积多年之功,撰写了简明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在《自序》中,先生说:“三十年头以来,我研习中国哲学史,比较留意对于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的考察与分析……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范畴的范围很广,这里着重论述其中意义比较深邃难解,歧义较多的,至于意义浅显易懂的名词术语就略而不论了张先生的探讨方法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古与今的不同但假如把这个方法激进地运用到极端,就会认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喻、古与今之间也无法相通现在更有一种轻率的习气,讲文化差异,进而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完全不能翻译,完全不能相互理解和对话,“自己的”只能是自己的,别人完全不能理解和共享;“他者的”也只能是“他者的”,“自己”也无法进入和相识这种“封闭主义”和“孤立主义”的文化差异立场,遗忘了不同文化之间交往和融合的历史,也罔顾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和理解共同生活的事实张先生对这一点有醒悟的相识,他说:“假如人与人之间不能相喻,社会生活就成为不行能的了;假如古与今不能相通,人类历史就成为不行理解的了社会的存在足以证明人与人之间可以相喻;历史探讨的存在足以证明古与今之间可以相通。

      司马迁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我认为这是探讨哲学史的指导方针,虚心求之,还是可以做到的基于这样的治学原则和方法,张先生探赜索隐、撮其要旨,又总结、概括了中国古典哲学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意义,称之为“要论”其诠释言简意赅,了然于心   学问靠积累,思索贵明辨,“心知其意”非一时之事,亦非一日之功先生常告诫说,做学问要“虚心体会”,不能遽下结论记得20世纪80年头末,当时我刚跟先生读博士学位,作为学习的心得,我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中有一种“传统主义”的倾向这个问题很大,我的论述也比较空泛,反映了80年头指责传统文化的立场,我恳求先生指教先生很仔细地阅读了文章,然后就跟我说,中国古代的学问博大精深,要多虚心体会,方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先生说的“虚心体会”的“虚心”,一是指“虚心的看法”;二是指解除“先入为主”的主观性,干脆面对事物本身而思索学问和学问无限,一个人的所知、所识总有不足,不能限于一偏、囿于一隅,固执己见先生说:“古典哲学著作都表现了哲学家努力探究真理的苦心深虑首先要虚心加以体会,然后才能理解其学说中的奥蕴司马迁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应当是哲学史家的座右铭举一个例子,一般说到程伊川对学生的严格,都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有的刊物和书籍还刊登有“程门立雪”的图画。

      画面上的伊川坐在屋中,弟子杨时和游酢站在门外的雪地上,身上落着雪花细心的先生依据《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的记载,指出这是误会,说伊川教授弟子虽然以严毅著称,但“程门立雪”的图画不符合事实事实上,两位弟子是在屋内侍立,“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又如,有人写文章引用庄子评论儒家的话“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说“人心”是指“情”和“欲”先生指出,庄子是主见“无情”的我们也知道,庄子反对人为物役庄子说的“人心”,决非指“情”和“欲”联想到现在的一些做法,说明古典术语和文本,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还自我标榜,名之曰新解,既误古人,也误今人,实不行取法   有的古典哲学概念艰深、繁难,要求得的诂,需反复咀嚼,细致玩味,始能有获如“格物”一语,出自《礼记・高校》,郑玄解“格”为“来”,以“格物”为“来物”宋明儒学又大加阐发,歧解丛生朱熹训“格”为“至”,以“格物”为“至物”;王阳明训“格”为“正”,以“格物”为“正物”先生初取程朱之解,释“格物”为“至物”至物”即“就物而考察之”后来,先生发觉“格物”之“格”,有准确的训释,说“依据程朱之说为解,实未精审”《文选》录李萧远《运命论》,李善注说:“《仓颉》篇日:‘格,量度之也。

      先生说《仓颉》篇为最古之字书,其训实可依据据此之训,“格物”意为“量度物”,即“对物加以审核而 辨别其本末先后”这个说明,作为《中国哲学大纲》新版的“补遗”附录于后,后又汲取到《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严复翻译西方术语,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译名,“旬月踟蹰”,先生为“心知其意”,前后经验多年其间的甘苦,惟亲身体验方可深知又如《老子》的“道”,原委是指什么,有很多不同的说明先生也始终在探究“道”的意义有人说老子的道是超时空的,但先生指出,老子的“道”不是超时空的因为《老子》说“域中有四大”,其中一大是“道”,“道”在“域”中,故不超空间《老子》又说“道乃久”,“久”是一个时间概念,“道”是“久”,也不超时间一般又认为《老子》的“道”是“无”,但先生指出,《老子》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老子》第一章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先生说:“有与无皆谓之玄,玄之又玄即道有无同出于道道一方面是无,一方面是有先生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万物,的总规律,又是指最高的实体   不同于古代哲学,现代中国哲学是在同西方哲学的沟通和融合中形成的。

      中西两种哲学,在先生看来,都是哲学共名之下表现在不同地域的哲学中西哲学既然都是哲学,它们就有共同的地方,既然又分别是“中西的”哲学,两者确定又有差异和不同先生不赞成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也不认为中国哲学同西方哲学不能相互理解和对话先生对西方哲学有很高的造诣,在其兄长张申府先生的影响下,很早就干脆阅读西方哲学大家的著作先生的方法和哲学受到了罗素和怀特海等明显的影响先生回忆说:“关于西方哲学,在吾兄申府之引导之下,读了一些英文哲学著作最喜读罗素、穆尔、怀特海、博若德之书,对于此派学者的逻辑分析方法甚为赞许北大哲学系培育中国哲学的探讨生,始终重视学生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先生也要求我们对西方哲学要多了解我曾同先生谈到过怀特海,先生告知我说,年轻时他读过怀特海的英文著作,他的著作很难读,要读懂不简单起先时读得特别慢,一天只能读一两页有一位现代学者,自称读书许多,把一个图书馆的书都读完了先生闻之,不以为然地淡淡一笑说,读懂了吗?在先生看来,读书不能太少,但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心知其意”假如只求多,不求理解,读再多,对自己的帮助也不会有多大只有读懂了,书中的精义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先生诠释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常注意同西方哲学概念和范畴的对比,可以称之为“双向格义”。

      如先生指出,概念和范畴都是翻译语,中国哲学中与此相当的是“名”和“字”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名”有许多探讨,《墨经》将名分为“达”、“类”、“私”《经说上》说明“达名”说:“名,物也,达也;有实必待之名荀子提出“共名”和“别名”之分宋明清时期,哲学概念称之为“字”陈淳的《字义详讲》,后人称之为《北溪字义》;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亦用“字义”一词,特地说明孟子的哲学用语先生说,这里的“字”不是一般的文字,而是指哲学概念和范畴先生更详细地列出了中西哲学新旧相近、相当的一些概念:存在、思维、历程和过程、物质、精神、规律、必定、关系、发展、本质、属性、机能、肯定、对立、统一、冲突、无限、系统和体系、普遍、特别、主体、客体、形式、内容、相识、意识、实践、阅历、理性、权利、义务、自由、同等、价值   这种对比,只有建立在对中西哲学概念和范畴意义的准确相识和理解之上才有可能正是由于先生“心知其意”、“虚心体会”的不懈工夫,他对中西哲学概念和范畴的“双向格义”,可谓是言之凿凿、深切著明先生还特地商榷和订正过一些哲学译名,认为翻译不恰当,不精确,如“自由”、“自为”、“为我之物”、“思辨哲学”、“机械”、“有机”、“质量”、“辩证法”,等等。

      对有的译名,先生反复切磋,以求确译先生在《漫谈正名》中,认为应依据文化的改变使“名”也相应改变如“英雄”一词,原属于男性对于历史上杰出的女性,过去称之为“女英雄”,这是自相冲突说今后“英雄”应称之为“英杰”,不分男女先生还指出,现在的外交礼节,对于外国国君来访,我们的翻译称之为“陛下”,不合中国的实际清代对皇帝称皇上,久已不用陛下中国不是君主制,对外国的君主不能过于卑躬足恭,将your majesty译为“陛下”,这没有道理先生建议译为“钧座”或“威座”其释名、正名的苦心,可见一般   今年是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逝世五周年承蒙《博览群书》编辑雅意,撰就此文,以寄予对先生的深深思念之情       相关热词搜寻:之道,虚心,体会,为学, 名人名言 伤感文章 短文摘抄 散文 亲情 感悟 心灵鸡汤 梦见自己牙齿流血不止 梦见牙齿出血是什么意思?做梦梦见牙齿出血好不好?梦见牙齿出血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我帮你整理的梦见牙齿出血的具体解说吧  梦见牙齿出... 日期:2022-07-03 我的小仙女在吗表情包 我是小仙女搞笑表情包无水印 小仙女表情包无水印小仙女们专用表情包,话说你们小仙女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厉害,表情里表达的简直太形象:我是一位小仙女,为人类造福的小仙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