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物流概论案例开发与点评案例9:物流标准化困局.doc
8页案例9:物流标准化困局案例类别物流标准化目的通过此案例,使学生了解物流标准化的作用及物流标准化工作存在的 问题背景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并且有很多人都在参与物流标准化工作,但物流标 准化的现状仍然混乱目前看似热热闹闹的物流标准化工作产生的实际作 用十分有限,更多的作用在于为几年以后物流标准化的真正推行做准备1、法律法规的缺失目前,只有卫生标准、安全标准与环保标准被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范 畴现有的物流标准只是在推荐性标准中设定强制性条款例如,物流业 的基础标准比如《物流术语》国家标准,虽然很多企业都认同并执行,但 并不是强制性标准以交通运输中的安全管理标准为例,其中会规定物流运输过程中必须 按照什么要求装车、必须怎么运输、必须使用什么材料捆绑等等操作规范 以前在这些环节,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或者标准可参照执行比如在运输钢 板的时候,都是用钢丝绳从钢板中间勒住,勒住的地方会形成凹痕,影响 产品质量,造成浪费这种捆绑方式和采用的材料显然不合要求又如运 输电冰箱等电器,按规定如果包装箱没损坏而电器有损坏由厂家责任,如果包装箱有损坏而电器也有损坏,责任在运输企业通常运输企业都是用 绳子两头一系就可以了,运输中绳子很容易勒坏纸制的包装箱,这时候, 电器本身出现问题难以追究责任,厂家与运输企业容易互相扯皮。
其实, 运输过程中的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比如运输车 在刹车、转弯甚至翻车时,按照标准规范执行的货物应该跟随车体一起晃 动,而不会由于惯性脱离车体,造成危险或损失事实上,这类涉及到安 全的标准相当重要并且急需,但是国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要求,只是 作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市场准入标准,所以企业并不重视原因很明显, 使用普通草绳或者钢丝绳包装捆绑比使用规定的特别材料要便宜得多,企 业不会自动给自己增加成本法律法规的缺失对物流标准化中的设备标准化影响也很严重设备标 准化主要包括货架标准化、托盘标准化、叉车堆垛机标准化等内容以货 架为例,现行标准对货架强度的要求主要从承重量上作出了规定,例如承 重500千克不变形这算一个强制性条款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对 此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国内有几百家货架企业,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只要 客户不明确提出要求,货架企业就不会主动在承重等安全性能方面下功夫, 毕竟这需要厂家在材料、形状和加工等环节重新考虑与投入,而成本上去 后竞争优势就降低了此外,一些货架企业还抱着这样的想法,货架质量 好不好,没有一年半载或者几年时间是看不出来的,等到货架坍塌时,早 过了企业定下的保质期。
这无疑为货架安全埋下隐患有一家外资货架企业的总经理就对国内货架安全标准提出了质疑他 认为,由于国内货架检测方法没有实现标准化,不同企业采用的标准就会 产生较大的差异例如,有些国内企业生产的货架标示的安全系数与真实 情况不相符,如果按照他们采用的国际标准来检测,比如承重量500千克 的货架,可能需要从各个方向施于更大的力量直到其变形,来确定货架可 以承受的极限重量,各种检测至少要两三天时间才能完成他抱怨国内货 架企业在进行承重量检测时,只是放了 500千克的货物到货架上,只要货 架还完好就算达标了可见,不同标准下的检测方法无论对货架强度的要 求还是对生产企企业的要求都存在不小的差距2、多头参与协调难物流是个新行业,因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管理部门,而是由相关 行业的管理部门负责相应方面的管理,同时各部门抽掉人员组成联席会议 进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比如管理部门,国家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 民航总局、商务部等都参与物流行业管理物流设备领域的管理也大体如 此,交通工具属于交通部管理,生产和运输的一些轻型设备属于机械工业 部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属于信息产业部管理等等,每个管理部门都在制定 标准比如,条码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集装箱标准 的技术归口单位是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托盘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是铁道部 科学研究院。
参与的组织多了,难以协调各方负责范围,标准的制定反而变得更加 复杂目前主要有三方在负责物流标准的制定第一方是中国物流与采购 联合会的标准化部与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直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主要负责物流基础、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标准化部参与制定的物流管理标准相对较 多第二方是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标准化室与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 术委员会以及机械工业物流仓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械工业物流仓 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有轨巷道堆垛机、无轨巷道堆垛机、桥 式堆垛起重机、搬运车辆、出入库输送设备、剪叉式升降台、垂直提升机、 自动导向车、货架、分拣设备、拆码垛机器人等物流技术领域国家及行业 标准制修订工作他们参与制定的物流设备的技术标准相对较多第三方 是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物流信息基础、物流信息系 统、物流信息安全、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应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他们参与制定的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的标准较多。
这三个物流领域的标准委员会负责的范围互相有所交叉和覆盖,虽然 在人事上三方人员互相兼任,但在具体的标准制定上,作为不同的组织, 仍然各自争取自己作为主导方比如货架标准,以前一直没有一个权威的 部门负责,现在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机械工业物流仓储设备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都认为这属于自己的范围比如冷链物流标准,全国物流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认为冷链物流如同危险品物流,属于物流中的特殊种类, 标准应由其负责,同时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了解冷链物流的管理 过程,制定标准更合理但是中国制冷学会也认为这属于他们的范围,因 为他们对制冷技术更了解,并且他们认为冷链设备标准归属物流相关组织 没有先例3、行业发展桎梏物流行业本身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物流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对标 准不够重视,也是致使物流标准化工作难以快速推进的重要原因实际上, 大型国有企业和较大的民营企业对标准化都很重视,所谓的企业对标准化 工作反应不积极,是由于物流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所 造成中小企业尤其中小民营企业,本身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够,操作理念 比较陈旧,技术水平低;另一方面,相关的标准缺失或者己经落后于时代 要求,加上法制宣传也不够,所以企业不重视标准化。
只有等到行业整体 进一步发展,多数企业成长起来后重新定位自己的战略,考虑到长期发展 时才会慢慢重视标准化与规范化比如,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未来的市 场竞争就是标准之争,参与制定相关标准能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有 利地位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此认识得更加清楚深刻一家日资叉车企 业生产总经理就表示,不管每次标准化会议讨论的标准真正的技术含量如 何,他们都必定到场,并且遍力参与为了便于标准的普及应用,标准的制定者和推行者在制定标准时需要 顾及行业内多数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能照搬日韩或者欧美标准,需要 根据具体产品、具体情况参考适合的国际标准,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 比如货架安全系数的确定,日本标准的安全系数通常较高,欧美相对低一 点,而安全系数每提高0.5,可能需要重新选材、重新设计、改造加工工 艺等这对于工业发达国家企业而言,是件不太费力的事情,但是对我国 目前的制造业水平来说,可能很吃力这种高标准不太适合国情,我们取 其中比较接近国内实际情况的参数更好实在需要一个高标准的话,可以 分类区别对待,比如货架,规定多少米以下是一个安全系数,以上是另一 个更高的安全系数思考题1. 制约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因素有哪些?2. 根据案例谈谈你对物流标准化作用的认识。
3. 根据案例描述情况,你对今后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有何建议?谈谈 你的看法教师点评要点1. 制约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因素有哪些?制约因素:缺少国家法律法规、多头管理与多数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不 足2. 根据案例谈谈你对物流标准化作用的认识1)提高作业效率(2)防止企业间相互扯皮现象(3)保护消费者 权益(4)有利于人身和货物的安全(5)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3. 根据案例描述情况,你对今后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有何建议?谈谈 你的看法1)完善法律法规(2)标准要细化(3)各方职责区分清楚(4) 普及物流标准化知识(5)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物流行业快速 发展总结要点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 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 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与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 准化体系物流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可以统一国内物流 概念,通过大家对物流涉及的相关内容达成统一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物流 的发展扫清理论上的障碍二是可以规范物流企业,目前我国物流队伍良 莠不齐,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与物流业 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 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三是可以提高物流效率,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由于传统的物流被人为地割裂为很多阶段, 而各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加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的效率 不高四是可以使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我国的物流业必须全面与国际接 轨,接纳最先进的思想,运用最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方法,改造和武装我们 的物流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是 引导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最佳途径但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受到 各方面的影响进展缓慢,今后物流标准化工作应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 细化的物流标准,要与其它环节密切配合,标准化各方职责区分清楚,同 时要全民普及物流标准化知识,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物流行业 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