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商务2理论.ppt
111页第2章 国际商务的基本理 论本章主要内容o国际贸易理论o国际直接投资理论o国际竞争力理论o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o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o企业国际化四要素理论*1国际商务-理论o到目前为止,国际商务本身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有关国际商务的一些主要形式——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以及国际竞争力等领域,均有一些较成熟的理论Date2国际商务-理论2.1 国际贸易理论o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一直是国际商务的重要经营形式,国际贸易理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严谨的结构,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国际商务理论的形成,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各国政府的经济和政治活动o掌握国际贸易理论能够使国际商务管理人员更好地认识、分析、预测并影响政府的国际商务政策,并从政府的国际商务政策变化中发现国际经营的机会和威胁Date3国际商务-理论(1)国际贸易的格局或模式(Pattern):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国际贸易商品流向的因素2)国际贸易的条件(Term):主要研究影响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3)国际贸易的收益(Gain):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各参与方所获的福利以及对整体福利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三大领域Date4国际商务-理论2.1.1 古典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理论o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在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是重商主义。
o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o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政策主要集中在如何鼓励商品输出、限制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Date5国际商务-理论o早期的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严格控制商品的进口和货币的外流;o晚期的重商主义则以长远的观点认识问题,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能实现最终贸易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向国内即可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 段Date6国际商务-理论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货币政策贸易垄断奖出限入发展本国手工业Date7国际商务-理论2.绝对优势论o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思想所取代o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亚当·斯密他认为,若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就具有了绝对成本优势若每个国家都专门生产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与他国进行交换,就可获得国际贸易利益o绝对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Date8国际商务-理论绝对优势论的主要观点o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o国际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优势;o绝对成本优势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Date9国际商务-理论3.比较优势论o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o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可能,并使参与各方获得利益o比较优势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证明,成为一百多年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Date10国际商务-理论4.生产要素禀赋论o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又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别的角度阐述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o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Ø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Ø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Ø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程度Date11国际商务-理论要素禀赋论的分析框架 商品相对价格要素价格要素的派生需求最终产品需求技术要素供给消费偏好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Date12国际商务-理论生产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产生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商品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Date13国际商务-理论o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生产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生产要素禀赋论Date14国际商务-理论5.里昂惕夫之谜o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验证要素禀赋论时,提出了“里昂惕夫悖论”,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大争论,进一步推动了要素禀赋论的发展出口品进口替代品资本k(美元) 劳动力L(工/年) 资本/劳动力(K/L)2550780 812313 13.9113091339 170004 18.185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额(1947年)Date15国际商务-理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o劳动效率的差异o人力资本的差异o需求偏好论o贸易壁垒的存在o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o跨国公司的作用o要素密集型逆转Date16国际商务-理论2.1.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o自19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两大新趋势:一是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o这两大新趋势构成了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引发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Date17国际商务-理论1.人力资本学说o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运用人力资本差异揭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贸易模式。
o该理论认为,由于不同产品在生产中所需要的人力智能的类型和程度不同,人力资本在产品比较优势的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o各国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多少与程度,决定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稀缺,在初级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人力资本丰富,在高技术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Date18国际商务-理论2.需求相似学说o瑞典著名经济学家林德(B.Linder)于1961年提出了 需求相似学说,从需求方面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o林德认为,厂商总是先服务于它所熟悉和接近的本国市 场,在国内先形成规模生产,当国内市场饱和时才致力 于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两个国家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取 决于双方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而需求又是由人均收入 亦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o因此,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愈相似,人均收入差别愈小, 相互重叠的市场需求愈大,两国间的贸易量亦即愈大Date19国际商务-理论3.规模经济论o当代经济学家默瑞·坎普(Murray C. Kemp)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P. Krugman)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新动向o该理论认为,当某种产品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生产成本将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因而带来低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并出口。
o规模收益递增的来源:一是内部规模经济收益,二是外部规模经济收益,即得自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运输、通信等领域的成本节减Date20国际商务-理论4.产品生命周期论o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分析了产品技术变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学说o该理论认为,一种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会经历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成为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发起者;进入成熟阶段后,资本和熟练工人充实的一般发达国家拥有生产的比较优势,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在标准化阶段,劳动力成本成为决定产品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成为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国家,而先行国家则成为产品进口的主要市场Date21国际商务-理论产品生命周期图示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净进口净出口T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T0T1T2T3T4T5Date22国际商务-理论5. 技术差距论o英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V.Posner)以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和模仿时滞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该理论认为:由于工业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实现产品创新,新产品在创新国国内销售一段时间之后会向另一国出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进口国调整投资结构,仿制出该产品并夺回国内市场为止,因而技术差距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o波斯纳把技术定义为一国“过去对研究和开发进行投资的结果”,它能够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生产函数)可见,技术差距论的假设前提是各国的要素禀赋相同而生产函数不同Date23国际商务-理论技术差距图示t0t1t2t3A国生产A国出口,B国进口B国出口,A国进口B国生产模仿 滞后需求 滞后掌握 滞后反应 滞后tDate24国际商务-理论p 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F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既不能预示也不能解释除商品贸易以外其他形式的国际商务活动;F国际贸易理论由于进行了限制性假设,排除了企业进行许可证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活动的可能性;F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国际市场销售的商品都是标准化的而实际上,当今的厂商都在不断地对产品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市场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Date25国际商务-理论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o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tephen Hymer)提出海默在其196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首次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最早和最有影响的独立理论。
Date26国际商务-理论o海默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所谓“市场不完全”是指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垄断竞争状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产品差异化、商标或价格联盟等);(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不同、技术水平差异、特殊管理技能等);(3)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企业的水平一体化或垂直一体化等);(4 )由政府政策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关税、利率、汇率、国内税收等政策) 垄断优势理论Date27国际商务-理论o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不利因素而使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有利于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其垄断高价和垄断利润垄断优势理论Date28国际商务-理论垄断优势理论o关于垄断优势,海默、金德尔伯格以及后来的约翰逊、凯夫斯和曼斯菲尔德等人均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归纳为四种优势:(1)技术与知识优势;(2)规模经济优势;(3)资金优势;(4)营销与组织管理能力o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后来被英国学者邓宁(John Dunning)概括为“所有权优势”,用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观条件和动因。
Date29国际商务-理论o但是垄断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有偿转让技术或出口来获取那些潜在收益;此外,该理论也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垄断优势理论Date30国际商务-理论2.2.2 内部化理论o内部化理论的重要基础是科斯(Ronald H.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o所谓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交易取代原有的外部市场交易o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 C. Casson)在合著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内部化理论,用以解释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以及跨国公司的出现Date31国际商务-理论内部化理论o加拿大学者鲁格曼(Alan. M. Rugman)在1981年出版的《跨国公司内幕》一书中,深入分析了内部化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了内部化理论o内部化理论认为,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不仅在于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更在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Date32国际商务-理论o该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管理专长以及原材料、零部件等)市场是不完全的,由于存在市场缺陷,企业之间通过外部市场发生的交易可能出现时滞、交易费用增加、泄密以及定价困难等问题,不能保证企业获利。
因此,如果企业将原本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化为内部所属企业之间的交易,便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