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研究.docx
12页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研究 唐俊 钟伟明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依据民族地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勃发展的民族服饰行业优势资源,用于构建该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构建多度立体化教学确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定位、构建“复合技能+地方文化+创新+素养”的多维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转变为多维度立体化、注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开展,其意义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效能转化关键词:多维度立体化教学 民族地区 服装与服饰设计 高校 教学:G648.4:A:1003-0069( 2021) 03-0116-03一、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概述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立足于当地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服饰优势资源,依据当下市场在人才能力方面素质高、技能强、创新优的新需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教学引向全课程贯通的多维度、立体化用于构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复合特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促进教学在培养专业性、原创性、创造性能力方面发力,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效能转化、促进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二、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一)优势1.丰富的物质文化文化资源:中国的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在西部及北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物质文化包括分布在这地区有价值的远古洞窟及其联合体,少数民族建筑及其群落、文化遗址、石窟与石刻、壁画、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古墓葬、少数民族语言文献资料等,以及反映当地少数民族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不仅如此,少数民族地区在近代留下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实证、解放战争的革命遗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其中云南被称之为一座物质文化的“博物馆”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对于民族地区设计专业建设而言是及其重要的资源2.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个类别共计1372项,子项目共计3145项10个类别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有直接关联的是民间美术与传统技艺12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项目中,少数民族民族民间美术项目24项,占项目总数的19.8%。
24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技艺项目达44项,占项目总数的18.3%此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1],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具代表性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含拓展名录)涉及云南省的达8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达436项[2]“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地方的精神与文化的瑰宝[3]西南地区尤其云南、贵州两省是国内一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采风课程常去的省份,而这两省恰恰聚集了服饰方面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地区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底蕴是当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的最大优势资源3.蓬勃发展的民族服饰行业资源: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服饰在款式、结构、工艺上与当下的国际化服饰有着较大差别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不同,同一个少数民族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支系,各支系服装在时间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在保持本民族总体特征不变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于该民族其他地区服饰的新特点这就使得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支系的服装不尽相同,甚至有一些支系之间的差异还非常明显。
当地少数民族对民族服饰的需求使得民族地区形成了以民族服饰为中心的生产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地区旅游业日益壮大,少数民族舞台演出服饰发展迅速以云南为例,云南舞台服饰界领军人赵纯福先后为著名艺术家宋祖英、杨丽萍等设计并制作演出服饰,且受邀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服饰特约设计师,在国内国内舞台演出服装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此外,云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服饰及其引申品在日本、东南亚乃至非洲都较好的出口市场,这包括以白族扎染、少数民族刺绣为代表的民族服饰及其工艺品等各民族地区民族服饰行业情况不尽相同,但整体出现蓬勃发展的特点,这构成了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的又一大优势二)劣势1.產教融合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基础薄弱与该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缓慢、发展不均衡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的服装行业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工业化服装生产为已经形成了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与周边行业共同形成了有机的生态生产体系而西部、北部的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离沿海,难以与行业中心联动,因而服装工业化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当地服装服饰的生产需求主要来自旅游业及当地的少数民族,国外市场主要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服饰及其工艺品。
生产范围主要为少数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旅游纪念品(首饰、包袋等)、少数民族舞台演出服饰、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不同的民族服饰不仅款式结构差异大,而且装饰复杂多样,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地区的民族服饰的生产方式为小批量的作坊生产民族地区服装行业生产特点鲜明的不同于以批量成衣生产为主的东部、中部地区薄弱的工业化服饰生产基础是阻碍当地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形成现代化产教融合的优质教学机制的客观原因2.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近三年向国家教育部申请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高校达35所,分别为2019年16所,2018年17所,207年3所近三年申请成立该专业的学校远远低于撤销的数量,分别为2019年2所,2018年2所,2017年3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连续两年成为全国高校中撤销数量最多的专业,所涉及的高校中西部地区较多这不仅反映出市场对服饰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变化、该专业在全国布点呈收缩的形势,更反映出中西部地区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国内制造业正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质造”,国内对服装人才需求从“低门槛”类型转变为“高能力”类型,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大量的国内外服装工厂向东南亚转移,同时大量国外有经验的服装行业工作者以技术输出的方式进入国内服装行业。
国内东部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当下服装行业的新变化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不具备服装工业化生产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课程教学与本地服装行业关联度不高,但却一如既往地照搬沿海同类专业教学模式,而非深入挖掘本地服饰文化及行业优势资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这就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高度不匹配三、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的意义(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进程度缓慢,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民族地区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专业建设没有特色的表面下实则是人才培养质量低的事实当下市场在人才能力方面的需求集中表现为素质高、技能强、创新优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行业特色资源的整合利用而实施教学改革,强调对人才能力培养及塑造这对于推动而当下的学科建设“从‘学术导向的传统办学模式向‘需求导向的合作办学模式转变,从‘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从‘传授型培养模式向‘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转变[7]”,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扭转当下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专业落后的建设现状具有实践意义。
二)促进民族文化的经济效能转化《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国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提升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目标明确指示要“统筹推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引导和支持中西部高校增强“造血”功能”[4]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要服务于所在地区及经济交流辐射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多维度立体化教学以实现民族文化的经济效能转化为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可、提升学生的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创新能力、树立起地域民族文化转型发展的理念这对于在地方文化未来的建设者心中形成为民族文化发展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担当、实现当下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造血”功能有现实意义四、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的构建(一)确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定位当下中西部地区大量高校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现象显然已经宣告该地区不少高校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败民族地区服装行业的劣势决定了该地区无法炮制沿海该专业的陪养定位确立适合于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发展建设的人才培养定位势在必行面对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改革,当地的物质文化犹如“骨骼”可为专业建设搭建框架。
非物质文化遗产好比“血液”可为专业建设的输送养分,而民族服饰行业资源就像“肌肉组织”可为专业建设的灌注动力当下国内市场在服饰行业在人才需求特点表现为综合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懂得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必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之路:将民族地區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行业优势与国内、国际服饰的发展市场需求融合,用于培养具备国际时尚流行趋势前瞻性视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能力、适应服装艺术与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把“具有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复合特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新的培养定位这样的定位于民族地区而言是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兼具可行性的二)构建“复合技能+地方文化+创新+素养”的多维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置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服装设计、服装结构、缝制工艺三方面开展这显然无法满足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更好促进人才培养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理论实践并重,更需要拓展课程群的深度及广度、变以往的注重“专业技能”的特征为形成“复合技能+地方文化+创新+素养”的封闭环。
通过增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群(含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地区服饰行业特色课程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及当地民族服饰行业资源优势,通过增设艺术理论、创新实践、职业素养课程群来提升专业技能复合性、强化创新性、突出应用性、拓展职业素养表1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群,七大课程群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核心、专业必修、综合实践五大专业课程模块,加上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造型基础》《构成设计》,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复合技能+地方文化+创新+素养”特征的多维度立体化教学课程体系三)教学转变为多维度立体化1.多维度:全面推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不是改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就实现了,更不是某一门课程的任务,必须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实现这就意味着不仅需要将每门课程的教学策略由单一化变为多维度,更要以全课程贯通的立体化教学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才的应用性也就是说,多维度立体化教学中的多维度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能力是多维的,这包含“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创新和实践以及竞合(竞争与合作)能力”[5];二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多维的,不仅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要充分运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整合有利于教学的一切资源用于激发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