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1200字.docx
17页爱莲说知识点总结1200字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一、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普遍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二、重点字词:蕃:多 独:只 盛:普遍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三、《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 哲学 家 周敦颐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四、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的形象的句子,并说说从中你可以看出 “莲”的哪些美好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濯清涟而不妖――质朴、端庄中通外直――正直、豁达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资质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高洁★五、写莲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写牡丹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六、主旨:借莲花形象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理解默写:(1)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_3)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4)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香远益清_ (7)概括本文主旨句的是:_莲,花之君子者也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⑼概括本文主旨句的是:莲,花之君子者也第二篇:马说知识点总结 4700字马说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2.文章主题: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3.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4.译文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5.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奴隶人,仆役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千里:千里马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倒装句,千里马者之,无译,倒装句的标志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6、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一食,一餐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9、是:这样,指示代词10、能:才能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见,同“现”,显现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14、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0、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21、常:通常,平常22、临:面对6.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7.古今异义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8.一词多义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执策而临之:马鞭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两马并驾称——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显现出来,“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驱使(执 )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识别,了解10.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11.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
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12.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13.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点明文章中心句子)14.问题回答: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5、概括第二段内容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9、概括第三段内容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