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课:大竹名人.doc
7页大竹名人[清](一六二三至一六九九)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谟家为道士,流遇江苏泰州工书善诗王士祯颇赏其诗,遂与订交后师孙奇逢,学益进有鹿峰、燕峰等集卒年七十七《益州书画录》费密(1623-1699)字此度,号燕峰,新繁人,生于明末清初,遭逢离乱,经历兵戈,后移家陕西、江苏等地他广结文友,潜心著述,教授生徒,为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费密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嘉诰为四川大竹县训导,父经虞为云南昆明知县他六岁从师读书,好学穷理,深得长辈的赞赏二十岁时,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到成都他只身去昆明探望父亲,途中被少数民族掳劫,幸为父亲赎回,受到镇守嘉定的明将杨展任用后来杨展被投降张献忠的武林定所杀,费密出曾被俘1652 年,费密回故乡新繁,见祖传房屋已成灰烬,遂北行到陕西沔县定居在沔县,他谢绝了当地总兵官和重金聘用,而专心研究医学1657 年,他又携家到江苏扬州当时海内名流钱谦益、屈大均、万斯同、朱彝尊、孔尚任等都与他交往密切为了不断增长学识,他于 1673 年徒步数千里专程到河南卫辉苏门山问学于儒学名士孔逢奇,得其真传次年春他又到浙江与思想家吕留良切磋学问费密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至老死,葬于泰州野田村。
费密守志穷理,讲学著述,在文学、史学、经学、医学、教育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主要著作有《中传正纪》、《弘道书》、《文集》、《诗钞》、《外集》等 40 种 298 卷,并完成其父所编的《剑阁芳华集》20 卷,《雅论》26 卷后代学者评论说:“蜀中自杨升庵外,唯密著作最富,论说精辟,对后世颇有影响“在学术上,费密以汉儒为宗,力倡实学,反对宋儒空虚疏狂的积习,对其抹煞汉唐诸儒的功绩表示异议费密肯定汉唐诸儒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对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进行深刻的批判,在开创清代学风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费密学识渊博,诗文亦颇有建树他继杨升庵之后为中华和巴蜀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题材广泛,法度谨严,“以深厚为本,和平为调,以善寄托为妙,常戒雕巧快心之语“,清初蜀中谈诗者,首推费氏为大家费密的诗现存 55 首,大多抒写亲身经历,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文笔清新,朴实自然他的《朝天峡》一诗深受当时著名学者兼诗人王士祯的赞赏,称其中“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两句为“十字堪千古“/1958 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所圈阅唐、宋、明朝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中,就有费密的《朝天峡》。
费密之子锡琮、锡璜也都以诗文著名于世,锡琮有诗集《白鹤楼稿》,锡璜有《掣鲸堂诗集》和《贯道堂文集》费密生逢战乱,长期寓居江南,不能回归故乡,曾请著名画家石涛绘《繁川春远图》寄托乡思故乡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先贤清道光八年(1828),新繁知县马裕霖在新繁城南建费公祠,1922 年,新繁知事刘咸煊将费公祠移建于东湖,扩大规模,更名“四费祠“,以纪念费氏四代六位乡贤破山和尚破山和尚,法号海明,四川大竹人,为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渊源于佛门中影响最大的天童派———“天童衣钵正在破山”,遂成为佛坛执牛耳的人物他是当时西南以至全国的佛坛领袖,也是位名声远播的诗人、书法家、绘画大师1633 年,他回到川东梁山(今重庆梁平),建双桂堂(后被称为“西南第一丛林”),广收弟子,弘扬佛法,推动禅学,前后 30 余年,使四川乃至整个西南的佛教“兴盛到历史顶点”,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最后活跃及其终结”(见《中国禅宗史》)由于他的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实践于明末清初战乱频仍的时期,在调和矛盾于血腥、和谐社会于刀剑、安抚百姓于水火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在诗歌、书法、绘画上,造诣高超,有大量作品传世五百年来重庆一代高僧,为近古影响全国著名的诗人、佛学家、书法家、绘画大师。
破山和尚继承圆悟风格,倡导棒打启悟禅风自谓“万竹山中无剩言,拟开口处便还拳,连连打彻自家底,胜遇诸方五味禅《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四)法门以参禅与念佛、参禅与学教、参禅与持戒并重,在看话禅基础上,将禅、净、教、戒统一嗣法弟子遵义文雪和尚称赞他:“九坐道场,风清日皎,触着磕着,令人便饱,棒下翻身,无处寻讨,六十年来料掉不少收拾群机,雷奔电扫,恶辣钳(chuí)鎚,万国无闻,弦琴曲只一操”《丈雪语录·本师老和尚像赞》)剃度弟子百余人,嗣法弟子八十七人,其中有录者三十四人,止有名号录无者五十三人,子孙蕃衍,遍布西南,诸如敏树如相、象崖性(tǐng)珽,丈雪通醉、燕居德申、灵隐印文、半云如慧、密行寂忍、圣可德玉,两生真从、莲月印正、明然如泰、雪臂峦、云幻宸、竹帆波等,都或在贵州各有临济灯系,或直接阐教于黔中临济禅系因黔中弟子的活跃而大振家声,溯源则当以密云、破山为中兴功臣时人评论说:“西来一宗,自天童(密云圆悟)中兴,济下儿孙遍天下,可谓盛矣然未有如双桂(破山海明)之尤超于诸方也《双桂破山明禅师年谱》)赤松和尚为他撰像赞云:“破头山上破家私,走向天童陷铁围不料儿孙遍天下,西方佛日庆重辉《黔灵山志》卷五)今弘福寺大殿尚悬有破山一联云:“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耀心珠于性海彩彻十方。
可见其影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他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江国霖江国霖(1811-1859),字雨农,号晓帆,大竹童家乡盐井沟人.父大溶,曾在在八角庙,盐溪老屋作塾师,生母邓氏,亦略知书夫妇晚年得子,国霖又系单传,故极为钟爱国霖幼时随父学习,英敏强记,出语尺人三岁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四岁学写文章,十五岁意以优成绩录入县学为诸生(秀才),十六岁补博士弟子,知府孙东缶(益廷)颇为赞赏,推荐到绥定(达县)府学深造,奖给助学补贴国霖学习勤奋,鸡窗攻读,风雨无间曾题联自勉:“奋起精神,读落满天星斗,养成羽翼,冲破万里云烟”道光十一年(1831),国霖乡试中举,十八年,取为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即任翰林院编修次年,任广西主考时大溶病殁,国霖奔丧回家,守制于童家禹王宫内建“听风楼”书房,博览古今古典籍,间或步至田间,询部民间疾苦三年服满出任须天乡试同考宫,继为江南主考,国史馆协修,庶吉士教习和湖北学政。
从政之余,潜心研读典籍,贯穿诸子百家,羡纂注成书士民争购,一时轰动京城道光十十七年冬,出任惠州知府到任伊始,立即清理积案,亲审讼词,及时快断未逾半年,署风案牍一空闲时微服出访了解百姓疾苦,调查匪情盗情,及时施治惠州地处东江下游,水患频繁,十年九涝,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大水复又为灾,沿江数县,一片汪洋国霖紧急动员抢险救灾,命令部属全力以赴,自出俸银,倡捐巨金,并亲到灾区慰问疾苦,广施钱粮省城人从,则设站施粥,普救灾民道光二十九年,出任雷兵备道距城十里,有海口镇过去商船云集,市场繁华,后因西洋海盗数次来动,官兵畏而不出,贼焰益张,以致商旅裹足,百业萧条国霖到任后,立即巡视海岸,增筑炮台,征募船只,并在水军中破格提拨优秀士兵黄开广,吴全美等多人委以重任派遣出海巡先后捕获西洋海匪 100 余人,海患遂平自是琼海数千里,商船往来,繁荣如旧儋州,历来黎汉杂居咸丰元年(1851),土客籍失和,纷争迅速扩大,危及省城,官吏惊惶不安国霖受命弹压,挥兵进至那达墟自思黎人此举,全系受人蒙骗只适当用兵,不就更多流血乃不听从人劝阻,毅然乘轿独往黎寨,面见头人,陈说利害黎人深受感动,遂负荆请罪,表示和睦相处,誓不相残。
国霖更给布匹酒食,予以抚慰,并拨款修理房舍,安置流亡,医治战争创伤儋州遂宁国霖治琼,奖励耕织,警戒游惰提倡亲友睦邻,化息讼争兴办学校舍以明礼,育人才亲到琼台书院讲学,并筹款三千元设奖鼓励勤奋师生琼州好学之风日盛三年,以政缚卓著,被推荐为广东按察使,旋升广东布政使国霖夙夜匪懈,案头公文,日有数尺,皆一一过目,细心审阅广东盐务,历来弊不少,以至课税难收究其原因,多系官府自身不廉所致国霖认为“官无私而后能缉私,先恤商而后能治商”乃断然废除原附在盐价上衙门杂费接着,又严格缉私,肃贪倡廉盐政得以整顿国霖常说:“患在内,不在外”,要求下属令必果行,严禁推诿拖拉咸丰六年冬,英国军队窜到佛山骚乱次年十一月入侵省城;动走制府国霖极为愤慨,遂召集官吏,商讨对策;清理内奸,储备资粮,整理乡团武装,准备随时迎击英军再次来犯八年离任代理广东巡抚不久即受人中伤,被朝廷革掉官职罢官以后,心情忧郁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以吟诗,习字自娱间或到古寺散闷与僧侣为伍国霖做官时已瘁劳咯血,此时旧病加剧以致卧床不起,咸丰九年病卒遗体葬于大竹西乡八角庙国霖身体魁梧,内严外谦,生活俭朴,在粤做官司十年,未置田产,薪俸多接济别人咸丰年间,录取秀贡,朝廷有捐银增额规定。
国霖不忘桑梓,曾为家乡捐薪俸万两,使大竹每年得以多取秀才一名一生所著诗极多,经精先留存编有,等收若干卷观察林氏称其诗“清新隽逸,洗净铅华,足为性情淡雅,具有仙骨”身后,惠州士民为其画象供于“三贤祠”中范绍增范绍增名舜典,号海廷,绰号“范哈儿”,“大老造”属马,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自幼不喜读书,常到茶馆“听书“,对江湖豪侠劫富济贫心向往之13 岁入袍哥,终日在外游荡清宜统三年(1911),大竹县,渠县一带袍哥首领,同盟会员张作霖聚众而起范绍增随之摇旗呐喊,随机应变,受到张赏识,收为袍哥小兄弟,并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2 年(1913),乡八霖参回“癸丑反袁”失败,被迫率部上山,在渠竹,达边境一带抢劫财物,购枪支,扩充实力,范则为张当总管事[民国]5 年,范绍增随张参加反袁护国战争张在邻水县一带活动时,张被亲袁川军袭杀范率部继续反袁[民国]7 年 4 月,受川滇黔靖国联军援川陕第二路总司令颜得基收编,任模范营营长不久,编入征缉五旅王维舟团任营长,王离职后,范即升任团长[民国]9 年 10 月,颜德基参加唐继尧发动的倒熊(克武)之战失败,范绍增改编在熊系第一军第六师余际唐部任团长,驻扎云阳此间曾回大竹县清河场,将被其抢过财物的人家请来,偿还损失。
范绍增在余部受到排挤,日夜思变一个风雨之夜,率部袭击驻夔府的第二军唐式遵部,夺得枪械上千件,集结两千多人,活动于酉阳,黔江一带[民国]12 年 3 月,杨森回川范绍增受杨收编,任第四师第八旅旅长次年,杨任四川军务督理后,委范为第九混成旅旅长[民国]14 年 10 月,杨企图以武力统一四川,失败后下野充川,行前将部分武装交范统率翌年 3 月,杨由湖北回万县,范即率部来归9 月,杨森脱离吴佩孚,被蒋介石委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范任该军第七师师长民国 16 年,杨森派范部与北洋军合谋武汉,受到武汉革命军痛击,范受伤回川四·一二”政变后,范曾收留与他共过事的共产党员王维舟在军中避难是年秋又暗中出人出枪,支持大竹县团练驱逐杨森驻防大竹县的师长白驹年底,杨森因范发展袍哥势力,不为已用拟俟机杀之范得讯后于夜间乘汽艇逃命,旋在长寿约集杨森部师长郭汝栋等,通电讨杨,被蒋委为川鄂边防军司令不久讨杨败,防地尽失,遂转而投*刘湘,任第四师师长[民国]20 年 2 月,刘文辉任四川省主席后,后与刘湘争夺四川霸权刘文辉重金 50 万收买范绍增范即将刘文辉送巨款之事告诉刘湘,询问处置办法刘湘叫他把钱拿到上海去玩。
范用钱在重庆修建一所华丽的范庄,并挟巨款到达上海在上海爱到青帮头子杜月笙,张萧林等人的盛大欢迎,并被流氓集团“仁社”的老头子张锦瑚破格收为关门弟子杜月笙还送范可装备一营人的英国式军需品[民国]22 年,范绍增奉令出川攻打洪湖的红军贺龙部所属一个团被歼,范亦受伤之后范绍增对红四方面军的围追堵截[民国]26 年,何应钦到四川整军刘湘借机改编范部,免去其师长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