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ppt

8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90482665
  • 上传时间:2024-09-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7MB
  • / 8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1.1 1.1 概述概述 基基于于物物质质光光化化学学性性质质而而建建立立起起来来的的分分析析方方法法称称之之为为光光化化学分析法学分析法 分为分为: :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光谱谱分分析析法法是是指指在在光光((或或其其它它能能量量))的的作作用用下下,,通通过过测测量量物物质质产产生生的的发发射射光光、、吸吸收收光光或或散散射射光光的的波波长长和和强强度度来来进进行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51000 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1.2 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2.1 1.2.1 光的基本性质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波长波动性可用波长 、频率、频率 、光速、光速c c、、波数波数((cmcm-1-1))等参数来描述:等参数来描述:     = = c c ;; 波数波数 = 1/ = 1/   = =  / /c c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E = h E = h   = = h c / h c /   ((PlanckPlanck常数常数::h=6.626 h=6.626 ×× 10 10 -34 -34 J J × S S )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紫外光区:近紫外区紫外光区:近紫外区10 - 200 10 - 200 nm nm ((真空紫外区)真空紫外区)远紫外区远紫外区200 - 400 200 - 400 nm nm 可见光区:可见光区:400-750 400-750 nmnm 1.2.2 1.2.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E = E2 - E1 = h   :量子化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选择性吸收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 max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光的互补:蓝光的互补:蓝 黄黄M + 热M + 荧光或磷光M + h    M *基态基态 激发态激发态E1 ((△△E)) E2 吸收曲线的讨论:吸收曲线的讨论:①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吸光度最大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波长λλmaxmax②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λmax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λmaxmax则不同 ③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度 A A 有差异,在有差异,在λλmaxmax处吸光度处吸光度A A 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在在λλmax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1.2.3 1.2.3 紫外紫外— —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子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1.3 1.3 生色团与助色团生色团与助色团1.3.1 1.3.1 生色团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最有用的紫外— —可见光谱是由可见光谱是由ππ→π→π**和和n n→→π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π键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硝基、偶氮基— —N N==N N—、、乙炔基等乙炔基等 1.3.2 1.3.2 助色团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有一些含有n n电子的基团电子的基团( (如如— —OHOH、、—OROR、、—NHNH22、、—NHRNHR、、—X X等等) ),它们本身,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没有生色功能( (不能吸收不能吸收λλ>200nm>200nm的光的光) ),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 n——π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 (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增加) ),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1.4 1.4 红移与红移与蓝移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波长λλmax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 λλmax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 (或紫移或紫移)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ε增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如图所示或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1.5 1.5 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1.5.1 1.5.1 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 饱和烃类分子中只含有饱和烃类分子中只含有 键,因此只能键,因此只能产生产生* *跃迁,即跃迁,即 电子从成键轨道(电子从成键轨道(   )跃迁到反键轨道()跃迁到反键轨道(   * *)饱和烃的最)饱和烃的最大吸收峰一般小于大吸收峰一般小于150150nmnm,,已超出紫外、可已超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范围。

      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范围 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如卤代烃,其卤素原子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如卤代烃,其卤素原子上存在上存在n n电子,可产生电子,可产生n n* * 的跃迁 n n* * 的的能量低于能量低于* * 例如,例如,CHCH3 3ClCl、、CHCH3 3BrBr和和CHCH3 3I I的的n n* * 跃迁分别跃迁分别出现在出现在173173、、204204和和258258nmnm处这些数据不仅说明处这些数据不仅说明氯、溴和碘原子引入甲烷后,其相应的吸收波长氯、溴和碘原子引入甲烷后,其相应的吸收波长发生了红移,显示了助色团的助色作用发生了红移,显示了助色团的助色作用 直接用烷烃和卤代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这直接用烷烃和卤代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这些化合物的实用价值不大但是它们是测定紫外些化合物的实用价值不大但是它们是测定紫外和(或)可见吸收光谱的良好溶剂和(或)可见吸收光谱的良好溶剂 1.5.2 1.5.2 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 键外,还含有键外,还含有 键,键,它们可以产生它们可以产生* *和和* *两种跃迁。

      两种跃迁 * *跃跃迁的能量小于迁的能量小于 * *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 *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180nmnm 在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 * *跃迁的吸跃迁的吸收带收带 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强在共轭体系中,共轭体系中, *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称为称为K K带 1.5.3 1.5.3 羰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含有羰基化合物含有 C=OC=O基团  C=OC=O基团主基团主要可产生要可产生* *、、 n n* * 、、n n* *三个吸收三个吸收带,带, n n* *吸收带又称吸收带又称R R带,落于近紫外或带,落于近紫外或紫外光区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紫外光区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

      由于醛酮这类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由于醛酮这类物质与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物质与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它们因此它们n n* *吸收带的光区稍有不同吸收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n n* *吸吸收带,但是,收带,但是,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助色团,如助色团,如- -OHOH、、- -ClCl、、-OR-OR等,由于这些助等,由于这些助色团上的色团上的n 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电子与羰基双键的 电子产生电子产生n n共轭,导致共轭,导致 * *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n n轨道的能级,轨道的能级,因此实现因此实现n n* * 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n n* *吸收带蓝移至吸收带蓝移至210210nmnm左右 1.5.4 1.5.4 苯及其衍生物苯及其衍生物 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 *跃迁引起的。

      跃迁引起的E E1 1带出现在带出现在180180nmnm(( MAX MAX = 60= 60,,000000);); E E2 2带出现带出现在在204204nmnm((  MAX MAX = 8= 8,,000 000 ););B B带出现在带出现在255255nm nm (( MAX MAX = 200= 200))在气态或非极性溶剂中,苯及其在气态或非极性溶剂中,苯及其许多同系物的许多同系物的B B谱带有许多的精细结构,这是由于谱带有许多的精细结构,这是由于振动跃迁在基态电子上的跃迁上的叠加而引起的振动跃迁在基态电子上的跃迁上的叠加而引起的在极性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当苯环上有取在极性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特征谱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代基时,苯的三个特征谱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其中影响较大的是E E2 2带和带和B B谱带 1.5.5 1.5.5 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 稠环芳烃,如奈、蒽、芘等,均显示稠环芳烃,如奈、蒽、芘等,均显示苯的三个吸收带,但是与苯本身相比较,苯的三个吸收带,但是与苯本身相比较,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加。

      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加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吸收波长红移越多,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吸收波长红移越多,吸收强度也相应增加吸收强度也相应增加 当芳环上的当芳环上的- -CHCH基团被氮原子取代后,则相基团被氮原子取代后,则相应的氮杂环化合物(如吡啶、喹啉)的吸收光应的氮杂环化合物(如吡啶、喹啉)的吸收光谱,与相应的碳化合物极为相似,即吡啶与苯谱,与相应的碳化合物极为相似,即吡啶与苯相似,喹啉与奈相似此外,由于引入含有相似,喹啉与奈相似此外,由于引入含有n n电子的电子的N N原子的,这类杂环化合物还可能产生原子的,这类杂环化合物还可能产生n n* *吸收带 1.6 1.6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无机化合物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可见吸收光谱 产生无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产生无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电荷迁移跃迁和配跃迁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位场跃迁 1.7 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溶剂对紫外溶剂对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较为复杂。

      可见光谱的影响较为复杂改变溶剂的极性,会引起吸收带形状的变化改变溶剂的极性,会引起吸收带形状的变化例如,当溶剂的极性由非极性改变到极性时,例如,当溶剂的极性由非极性改变到极性时,精细结构消失,吸收带变向平滑精细结构消失,吸收带变向平滑 改变溶剂的极性,还会使吸收带的最大改变溶剂的极性,还会使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下表为溶剂对亚异丙酮吸收波长发生变化下表为溶剂对亚异丙酮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正己烷正己烷 CHCl3 CH3OH H2O *  max/nm 230 238 237 243 n * max/nm 329 315 309 305 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溶剂的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溶剂的极性增大时,由极性增大时,由n n * * 跃迁产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蓝移,而由生的吸收带发生蓝移,而由* *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红移。

      红移 由于溶剂对电子光谱图影响很大,由于溶剂对电子光谱图影响很大,因此,在吸收光谱图上或数据表中必须因此,在吸收光谱图上或数据表中必须注明所用的溶剂与已知化合物紫外光注明所用的溶剂与已知化合物紫外光谱作对照时也应注明所用的溶剂是否相谱作对照时也应注明所用的溶剂是否相同在进行紫外光谱法分析时,必须正同在进行紫外光谱法分析时,必须正确选择溶剂确选择溶剂 选择溶剂时注意下列几点:选择溶剂时注意下列几点: ((1 1)溶剂应能很好地溶解被测试样,溶剂)溶剂应能很好地溶解被测试样,溶剂对溶质应该是惰性的即所成溶液应具有对溶质应该是惰性的即所成溶液应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2 2)在溶解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极)在溶解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极性较小的溶剂性较小的溶剂3 3)溶剂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应无明显吸)溶剂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应无明显吸收 1.81.8 光的吸收定律光的吸收定律 1.8.1 1.8.1 朗伯朗伯— —比耳定律比耳定律• 布格布格( (BouguerBouguer) )和朗伯和朗伯( (Lambert)Lambert)先后于先后于17291729年和年和1760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

      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 A∝∝b • 18521852年比耳年比耳( (Beer)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A∝ ∝ c c •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 —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朗伯朗伯— —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I0/It)= εb c 式中式中A A::吸光度;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 b::液层厚度液层厚度( (光程长度光程长度) ),通常以,通常以cmcm为单位;为单位; c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mol·L-1-1;; ε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L·mol-1-1·cm·cm-1-1;; 或或: : A==lg((I0/It)= a b c c c::溶液的浓度,单位溶液的浓度,单位g·Lg·L-1-1 a::吸光系数,单位吸光系数,单位L·gL·g-1-1·cm·cm-1-1 a与与εε的关系为:的关系为: a =ε/M ((M M为摩尔质量)为摩尔质量) 透光度透光度( (透光率透光率) )T T透过度透过度T T : : 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 T = I t/ I0吸光度吸光度A A与与透光度透光度T T的关系的关系: : A == --lg T 朗伯朗伯— —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依据。

      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 摩尔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ε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1 mol/Lmol/L、、液层厚度液层厚度为为1 1cm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吸光系数吸光系数a a(L(L·g-1g-1·cm-1cm-1))相当于浓度为相当于浓度为1 1 g/Lg/L、、液层厚液层厚度为度为1 1cm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1.8.2 1.8.2 摩尔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εε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特征常数; ;不随不随浓度浓度c c和光程长度和光程长度b b的改变而改变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件一定时,,ε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可作为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定性鉴定的参数;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ε值值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常以εmax表示。

      表示εεmax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大灵敏度 εεmax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εε>10>105 5 :: 超高灵敏;超高灵敏; εε=(6=(6~~1010))×10104 4 :: 高灵敏;高灵敏; εε<2<2×10104 4 :: 不灵敏ε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1mol/Lmol/L、、液层厚度为液层厚度为1 1cmcm时该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1.8.3 1.8.3 偏离朗伯偏离朗伯— —比耳定律的原因比耳定律的原因 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溶液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时,发现:标准曲线常的浓度时,发现:标准曲线常发生弯曲(尤其当溶液浓度较发生弯曲(尤其当溶液浓度较高时),这种现象称为对朗伯高时),这种现象称为对朗伯— —比耳定律的偏离。

      比耳定律的偏离 引起这种偏离的因素(两大引起这种偏离的因素(两大类):类):一类是物理性因素,即一类是物理性因素,即仪器的非理想引起的;另一类仪器的非理想引起的;另一类是化学性因素是化学性因素 ((1 1))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v 朗朗— —比耳定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入射光比耳定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入射光为单色光为单色光v 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只能获得近乎单色的狭窄光带复合光可导只能获得近乎单色的狭窄光带复合光可导致对朗伯致对朗伯— —比耳定律的正或负偏离比耳定律的正或负偏离 v非单色光、杂散光、非平行入射光都会引起非单色光、杂散光、非平行入射光都会引起对朗伯对朗伯— —比耳定律的偏离,最主要的是非单比耳定律的偏离,最主要的是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假设由波长为假设由波长为λλ1 1和和λλ2 2的两单色光的两单色光组成的入射光通过浓度为组成的入射光通过浓度为c c的溶液,则:的溶液,则: AA1==lg((IIo1 /IIt1 )=)=ε1bc AA2==lg(IIo2 /IIt2 )=)=ε2bc故:故: IIt t1 1 ==IIo o1 11010--ε1bcε1bc ;; IIt t2 2 ==IIo o2 21010--ε2bcε2bc式中式中IIo o1 1、、IIo o2 2分别为分别为λλ1 1、、λλ2 2 的入射光强度;的入射光强度; IIt t1 1、、IIt t2 2分别为分别为λλ1 1、、λλ2 2 的透射光强度;的透射光强度; εε1 1、、εε2 2分别为分别为λλ1 1、、λλ2 2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摩尔吸光系数; 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A A总总,并不能分别,并不能分别测得测得A A1 1和和A A2 2,,故故 A A总总 == lglg((IIo o总总/ /IIt t总总 ) ) ==lg(lg(I Io o1 1++IIo o2 2)/()/(IIt t1 1++IIt t2 2)) == lg(lg(I Io o1 1++IIo o2 2)/()/(IIo o1 11010--εε1 1bcbc ++IIo o2 21010--εε2 2bcbc ))令:令: εε1 1- -εε2 2 == εε;;设:设:IIo o1 1 ==IIo o2 2A A总总 == lg(2lg(2I Io o1 1)/)/IIt t1 1(1(1++1010-- εε2 2bcbc )) = =A A + lg2 - lg(1 + lg2 - lg(1++1010-- εε2 2bcbc ) ) 讨论讨论: : A A总总 = =A A1 1 + lg2 - lg(1 + lg2 - lg(1++1010-- εbcεbc ) ) ΔΔεε= 0= 0;; 即:即:εε1 1= =εε2 2 = =εε 则:则: A A总总 ==lglg((IIo/o/IIt t)=)=εbcεbcΔΔεε≠0 ≠0 若若 ΔΔεε<0 <0 ;;即即εε2 2< <εε1 1 ;; --ΔΔεbcεbc>0,>0, lg lg(1+(1+1010ΔΔεbcεbc ))值随值随c c值增大而增大,值增大而增大,则标准曲线偏离直线向则标准曲线偏离直线向c c轴弯曲,即负偏离;轴弯曲,即负偏离;反之,则向反之,则向A A轴弯曲,即正偏离。

      轴弯曲,即正偏离||ΔΔεε||很小时,即很小时,即εε1 1≈≈εε2 2:: 则可近似认为是单色光在低浓度范则可近似认为是单色光在低浓度范围内,不发生偏离若浓度较高,即使围内,不发生偏离若浓度较高,即使||ΔΔεε||很小,很小, A A总总 ≠≠AA1 1 ,且随着,且随着c c值值增大,增大, A A总总 与与A A 1 1的差异愈大,在图上则的差异愈大,在图上则表现为表现为A A—c c曲线上部曲线上部( (高浓度区高浓度区) )弯曲愈弯曲愈严重故朗伯严重故朗伯— —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为克服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首先应为克服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首先应选择比较好的单色器此外还应将入射选择比较好的单色器此外还应将入射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吸收曲线较平坦处吸收曲线较平坦处 ((2 2)) 化学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朗朗— —比耳定律的假定:比耳定律的假定:所有的吸光质点之所有的吸光质点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假定只有在稀溶液;假定只有在稀溶液( (c c<10<10-2-2mol/L)mol/L)时才基本符合。

      时才基本符合 当溶液浓度当溶液浓度c c >10 >10 --2 2 mol/L mol/L 时,吸光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生缔合等相互作用,直接影质点间可能发生缔合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响了对光的吸收故:朗伯故:朗伯— —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物的形成等化学平衡时使吸光质点的配合物的形成等化学平衡时使吸光质点的浓度发生变化,影响吸光度浓度发生变化,影响吸光度 例:例:铬酸盐或重铬酸盐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铬酸盐或重铬酸盐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rOO42- ++2H++ = Cr2OO72- ++H2OO 溶液中溶液中CrCrOO4 42-2-、、 CrCr2 2OO7 72-2-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不同,吸光性质也不相同故:此时溶液吸光性质也不相同故:此时溶液pH pH 对测定对测定有重要影响有重要影响 2 2 紫外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 仪器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紫外紫外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 2.1 2.1 基本组成基本组成2.1.1 2.1.1 光源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见光区:钨灯作可见光区:钨灯作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围在320320~~2500 2500 nmnm 紫外区:氢、氘灯紫外区:氢、氘灯发射发射185185~~400 400 nmnm的连的连续光谱 2.1.2 2.1.2 单色器单色器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任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任 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①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准光装置: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 ③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④④聚焦装置:透镜或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聚焦至后所得单色光聚焦至出射狭缝;出射狭缝;⑤⑤出射狭缝出射狭缝 2.1.3. 2.1.3. 样品室样品室 样品室放置各种类型的吸收池样品室放置各种类型的吸收池(比色皿)和相应的池架附件。

      吸(比色皿)和相应的池架附件吸收池主要有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收池主要有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般用玻璃池般用玻璃池2.1.4. 2.1.4. 检测器检测器 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常用的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常用的有光电池、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有光电池、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2.1.5. 2.1.5. 结果显示记录系统结果显示记录系统 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进行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进行仪器自动控制和结果处理仪器自动控制和结果处理 2.2 2.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2.1 2.2.1 单光束单光束:简单,价廉,适于在给定波简单,价廉,适于在给定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或透光度,一般不能作全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或透光度,一般不能作全波段光谱扫描,要求光源和检测器具有很高的段光谱扫描,要求光源和检测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2.2.2.2 2.2 双光束双光束:自动记录,快速全波段扫描自动记录,快速全波段扫描可消除光源不稳定、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可消除光源不稳定、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适合于结构分析。

      仪器复杂,素的影响,特别适合于结构分析仪器复杂,价格较高价格较高 3. 3.双波长双波长: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 (λλ1 1、、λλ2 2) ) 快快速速交替通过同一吸收交替通过同一吸收池而后到达检测器产生交流信号池而后到达检测器产生交流信号无需参比池无需参比池△△ = =1 1~~2 2nmnm两波长两波长同时扫描即可获得导数光谱同时扫描即可获得导数光谱 3.1 3.1 显色反应的显色反应的选择选择3.2 3.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3.3 3.3 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3.4 3.4 测定条件的选择测定条件的选择3.5 3.5 提高光度测定灵敏度提高光度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途径和选择性的途径3 显色与测量条件的选择显色与测量条件的选择 3.1 显色反应的选择显色反应的选择3.1.1 3.1.1 选择显色反应时,应考虑的因素:选择显色反应时,应考虑的因素: 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生成物稳定、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生成物稳定、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两种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两种有色物最大吸收波长之差:有色物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对比度对比度””,要求,要求△△  > 60> 60nmnm。

      3.1.2 3.1.2 氧化还原显色反应氧化还原显色反应 某些元素的氧化态某些元素的氧化态, ,如如MnMn((ⅦⅦ)、)、CrCr((ⅥⅥ))在紫外或可见光区能强烈吸收,在紫外或可见光区能强烈吸收,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对待测离子进行显色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对待测离子进行显色后测定 例如:钢中微量锰的测定,例如:钢中微量锰的测定,MnMn2 2++不能不能直接进行光度测定直接进行光度测定 2 Mn2++ ++5 S2O82-++8 H2O =2 MnO4++ + 10SO42-++ 16H+ 将将MnMn2 2++ 氧化成紫红色的氧化成紫红色的MnOMnO4 4++后后,,在在525 525 nmnm处进行测定处进行测定 3.1.3 3.1.3 配位显色反应配位显色反应 当金属离子与有机显色剂形当金属离子与有机显色剂形成配合物时,通常会发生电荷转成配合物时,通常会发生电荷转移跃迁,产生很强的紫外移跃迁,产生很强的紫外——可见可见吸收光谱吸收光谱 3.1.4 3.1.4 显色剂显色剂无机显色剂无机显色剂:: 硫氰酸盐、钼酸铵、过氧化氢等几种。

      硫氰酸盐、钼酸铵、过氧化氢等几种有机显色剂有机显色剂:种类繁多:种类繁多 偶氮类显色剂:本身是有色物质,生成偶氮类显色剂:本身是有色物质,生成配合物后,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具有性质稳配合物后,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具有性质稳定、显色反应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比度定、显色反应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比度大等优点,应用最广泛偶氮胂大等优点,应用最广泛偶氮胂ⅢⅢ、、PARPAR等 三苯甲烷类:三苯甲烷类: 铬天青铬天青S S、二甲酚橙等、二甲酚橙等 3.2 3.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3.2.1 3.2.1 显色剂用量显色剂用量 吸光度吸光度A A与显色剂用量与显色剂用量C CR R的关系会出现如的关系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几种情况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图所示的几种情况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 3.2.2 3.2.2 反应体系的酸度反应体系的酸度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pHpH值条值条件下显色溶液的吸光度选择曲线中吸光度件下显色溶液的吸光度选择曲线中吸光度较大且恒定的平坦区所对应的较大且恒定的平坦区所对应的pHpH范围。

      范围3.2.3 3.2.3 显色时间与温度显色时间与温度 实验确定实验确定3.2.4 3.2.4 溶剂溶剂 一般尽量采用水相测定一般尽量采用水相测定 3.3 3.3 共存干扰离子的影响及消除共存干扰离子的影响及消除3.3.1 共存干扰离子的影响共存干扰离子的影响(1) 与试剂生成有色配合物及大量干扰离子与试剂生与试剂生成有色配合物及大量干扰离子与试剂生成稳定的配合物成稳定的配合物;(2) 干扰离子本身有色干扰离子本身有色;(3) 与被测离子形成难离解化合物与被测离子形成难离解化合物. 3.3.2 消除干扰的方法消除干扰的方法(1) 控制酸度控制酸度 (2) 加入掩蔽剂加入掩蔽剂(3) 分离干扰离子分离干扰离子 (4) 进行同时测定进行同时测定(5)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价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价态 3.4 3.4 测定条件的选择测定条件的选择3.4.1 3.4.1 选择适当的入射波长选择适当的入射波长 一般应该选择一般应该选择λλmaxmax为入射光波长但如为入射光波长但如果果λλmaxmax处有共存组分干扰时,则应考虑选择处有共存组分干扰时,则应考虑选择灵敏度稍低但能避免干扰的入射光波长。

      灵敏度稍低但能避免干扰的入射光波长 3.4.2.3.4.2.选择合适的参比溶液选择合适的参比溶液为什么需要使用参比溶液?为什么需要使用参比溶液? 测得的的吸光度真正反映待测溶液吸光测得的的吸光度真正反映待测溶液吸光强度参比溶液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参比溶液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⑴ ⑴若仅待测组分与显色剂反应产物在测定若仅待测组分与显色剂反应产物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其它所加试剂均无吸收,用波长处有吸收,其它所加试剂均无吸收,用纯溶剂(水纯溶剂(水) )作参比溶液;作参比溶液; ⑵⑵若显色剂或其它所加试剂在测定波长处略有吸若显色剂或其它所加试剂在测定波长处略有吸收,而试液本身无吸收,用收,而试液本身无吸收,用““试剂空白试剂空白””( (不不加试样溶液加试样溶液) )作参比溶液;作参比溶液; ⑶⑶若若待待测测试试液液在在测测定定波波长长处处有有吸吸收收,,而而显显色色剂剂等等无无吸吸收收,,则则可可用用““试试样样空空白白””( (不不加加显显色色剂剂) )作作参比溶液;参比溶液; ⑷⑷若若显显色色剂剂、、试试液液中中其其它它组组分分在在测测量量波波长长处处有有吸吸收收,,则则可可在在试试液液中中加加入入适适当当掩掩蔽蔽剂剂将将待待测测组组分分掩蔽后再加显色剂,作为参比溶液。

      掩蔽后再加显色剂,作为参比溶液 3.4.3 3.4.3 控制适宜的吸光度控制适宜的吸光度 不同的透光度读数,产生的误差大小不同:不同的透光度读数,产生的误差大小不同: --lglgT T= =εbcεbc微分:-微分:-dlgdlgT T=-=-0.434dln0.434dlnT T= - 0.434= - 0.434T T-1-1 d dT T= =εbεb d dc c两式相除得:两式相除得: d dc c/ /c c= = (( 0.434 / 0.434 / T TlglgT T ))d dT T 以有限值表示可得:以有限值表示可得: ΔΔc c/ /c c= =((0.434/0.434/T TlglgT T))ΔΔT T 浓度测量值的相对误差(浓度测量值的相对误差(ΔΔc c / /c c))不仅与仪器的透光度误差不仅与仪器的透光度误差ΔΔT T有有关,而且与其透光度读数关,而且与其透光度读数T T 的值也的值也有关 是否存在最佳读数范围?何值是否存在最佳读数范围?何值时误差最小?时误差最小? 最佳读数范围与最佳值最佳读数范围与最佳值设:设:ΔΔT T=1%=1%,,则可绘出溶液浓度相对误差则可绘出溶液浓度相对误差ΔΔc c/ /c c与其透光度与其透光度T T 的关系曲线。

      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如图所示:当:当:ΔΔT T =1%=1%,,T T在在20%20%~~65%65%之间时,浓度之间时,浓度相对误差较小,最佳读数范围相对误差较小,最佳读数范围 用仪器测定时应尽量使溶液透光度用仪器测定时应尽量使溶液透光度值在值在T T%=20%=20~~6565%%( (吸光度吸光度A A=0.70=0.70~~0.20)0.20) 可求出浓度相对误差最小时的透光度可求出浓度相对误差最小时的透光度T Tminmin为:为: T Tminmin==36.8%, 36.8%, A Aminmin==0.4340.434 3.5 3.5 提高光度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提高光度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 的途径的途径(1)(1)合成新的高灵敏度有机显色剂合成新的高灵敏度有机显色剂(2)(2)采用分离富集和测定相结合采用分离富集和测定相结合(3)(3)采用三元采用三元( (多元多元) )配合物显色体系配合物显色体系 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两种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两种( (或两种以或两种以上上) )不同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称为三元不同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称为三元( (多多元元) )配合物。

      配合物 多元配合物显色反应具有很高的灵敏多元配合物显色反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度, 一方面是因为多元配合物比其相应的一方面是因为多元配合物比其相应的二元配合物分子截面积更大;二元配合物分子截面积更大; 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二或第三配位体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二或第三配位体的引入,可能产生配位体之间、配位体与引入,可能产生配位体之间、配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间的协同作用,使共轭中心金属离子间的协同作用,使共轭ππ电子的流动性和电子跃迁几率增大电子的流动性和电子跃迁几率增大 4.1 4.1 普通分光光度法普通分光光度法4.2 4.2 示差分光光度法示差分光光度法4.3 4.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4 4 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4.1 4.1 普通分光光度法普通分光光度法1.1.单组分的测定单组分的测定 通常采用通常采用 A-CA-C 标准曲线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法定量测定2.2.多组分的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⑴ ⑴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不重叠,则可在各自最大互不重叠,则可在各自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进行测定。

      吸收波长处分别进行测定这本质上与单组分测定没有这本质上与单组分测定没有区别 ⑵ ⑵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有重叠,则可根若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有重叠,则可根据吸光度的加合性求解联立方程组得出各据吸光度的加合性求解联立方程组得出各组分的含量组分的含量 Aλ1= εaλ1bca ++ εbλ1bcb Aλ2= εaλ2bca ++ εbλ2bcb 4.2 4.2 示差分光光度法示差分光光度法 普通分光光度法一般只适于测定微量组普通分光光度法一般只适于测定微量组分,当待测组分含量较高时,将产生较大的分,当待测组分含量较高时,将产生较大的误差需采用示差法需采用示差法 即提高入射光强度,并采用浓度稍低于即提高入射光强度,并采用浓度稍低于待测溶液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待测溶液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 设:待测溶液浓度为设:待测溶液浓度为c cx x,,标准溶液浓度为标准溶液浓度为c cs s( (c cs s < < c cx x) )则:则: A Ax= x= εb εb c cx x A As = s = εb εb c cs s Δ ΔAA==AAx x --AAs =s =εbεb( (c cx x -- c cs s )) = =εbεbΔΔc c 测得的吸光度相当于普通法中待测测得的吸光度相当于普通法中待测溶液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之差溶液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之差ΔΔAA。

      4.2 4.2 示差分光光度法示差分光光度法 ΔΔAA==AAx x --AAs =s =εbεb( (c cx x -- c cs s ))= =εbεbΔΔc c 测得的吸光度相当于普通法中待测溶液测得的吸光度相当于普通法中待测溶液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之差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之差ΔΔAA 示差法测得的吸光度与示差法测得的吸光度与ΔΔc c呈直线关系呈直线关系由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由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ΔΔc c值,则待测溶值,则待测溶液浓度液浓度c cx x :: c cx x = = c cs s + Δ + Δc c 示差法标尺扩展原理:示差法标尺扩展原理:普通法:普通法: c cs s的的T T=10%=10%;;c cx x的的T T=5%=5%示差法:示差法: c cs s 做参比,调做参比,调T T=100%=100%则:则: c cx x的的T T=50%=50% ;标尺扩展;标尺扩展1010倍倍 4.3 4.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不需空白溶液作参比不需空白溶液作参比;但需要两个;但需要两个单色器获得两束单色光单色器获得两束单色光( (λλ1 1和和λλ2 2) );;以参以参比波长比波长λλ1 1处的吸光度处的吸光度A Aλ1λ1作为参比,来消作为参比,来消除干扰。

      除干扰 在分析浑浊或背景吸收较大的复杂试在分析浑浊或背景吸收较大的复杂试样时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灵敏度、选择样时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灵敏度、选择性、测量精密度等方面都比单波长法有所性、测量精密度等方面都比单波长法有所提高 ΔAA==A λ2 --A λ1 =(=(ελ2 --ελ1 ) b c 两波长处测得的吸光度差值两波长处测得的吸光度差值ΔΔAA与待与待测组分浓度成正比测组分浓度成正比 εελ1λ1和和εελ2λ2分别表示分别表示待测组分在待测组分在λλ1 1和和λλ2 2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处的摩尔吸光系数 关键问题关键问题: : 关键问题是测量波长关键问题是测量波长λλ2 2和参比波长和参比波长λλ1 1的的选择与组合选择与组合 以两组分以两组分x x和和y y的双波长法测定为例:的双波长法测定为例: 设:设:x x为待测组分,为待测组分,y y为干扰组分,二者的为干扰组分,二者的吸光度差分别为吸光度差分别为 ΔΔAAx x和和ΔΔAAy y,, 则该体系的总吸光度差则该体系的总吸光度差ΔΔAAx+yx+y为:为: ΔΔAAx+y = Δx+y = ΔAAx + Δx + ΔAAy y 如何选择波长如何选择波长λλ1 1 、、λλ2 2有一定的要求有一定的要求。

      选择波长组合选择波长组合λλ1 1 、、λλ2 2的基本要求是的基本要求是:: ⑴ ⑴ 选定的波长选定的波长λλ1 1和和λλ2 2处干扰组分应具处干扰组分应具有相同吸光度,有相同吸光度, 即:即:ΔΔA Ay = Δy = ΔAAy yλ2λ2 -- Δ ΔAAy yλ1λ1 = 0 = 0故:故: ΔΔAAx+y = Δx+y = ΔAAx=(x=(εεx xλ2λ2--εεx xλ1λ1) )bcbcx x 此时:此时:测得的吸光度差测得的吸光度差ΔΔAA只与待测组只与待测组分分x x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的浓度呈线性关系,而与干扰组分,而与干扰组分y y无关若若x x为干扰组分,则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测定为干扰组分,则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测定y y组分 ⑵⑵在选定的两个波长在选定的两个波长λλ1 1和和λλ2 2处待测组分的吸处待测组分的吸光度应具有足够大的差值光度应具有足够大的差值 可采用作图法选择符合上述两个可采用作图法选择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波长组合条件的波长组合 了解共轭程度、空间效应、氢键等;可对饱和与了解共轭程度、空间效应、氢键等;可对饱和与不饱和化合物、异构体及构象进行判别。

      不饱和化合物、异构体及构象进行判别 紫外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中有机物发色体系信息分析可见吸收光谱中有机物发色体系信息分析的一般规律是:的一般规律是: ⑴⑴若在若在200200~~750750nmnm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峰,则可能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峰,则可能是直链烷烃、环烷烃、饱和脂肪族化合物或仅含一个是直链烷烃、环烷烃、饱和脂肪族化合物或仅含一个双键的烯烃等双键的烯烃等 5 5 有机有机化化合物紫外光谱解析合物紫外光谱解析 ⑵⑵若在若在270270~~350350nmnm波长范围内有低强度吸收波长范围内有低强度吸收峰峰( (εε==1010~~100L100L·molmol-1-1·cmcm-1-1),),((n n→→ππ跃迁),跃迁),则可能含有一个简单非共轭且含有则可能含有一个简单非共轭且含有n n电子的生色团,电子的生色团,如羰基 ⑶ ⑶若在若在2 2550 0~~300300nmnm波长范围内有中等强度的波长范围内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则可能含苯环吸收峰则可能含苯环 ⑷ ⑷ 若在若在210210~~250250nm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可能含有则可能含有2 2个共轭双键;若在个共轭双键;若在260260~~300300nmnm波长范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说明该有机物含有围内有强吸收峰,则说明该有机物含有3 3个或个或3 3个以个以上共轭双键。

      上共轭双键 ⑸ ⑸ 若该有机物的吸收峰延伸至可见光区,则若该有机物的吸收峰延伸至可见光区,则该有机物可能是长链共轭或稠环化合物该有机物可能是长链共轭或稠环化合物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