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的理想,冷漠的现实文学评论论文.doc
3页美好的理想,冷漠的现实_文学评论论文 【摘要】《刺猬歌》是一部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的小说,张炜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关注乡村工业化发展,以知识分子的忧思批判了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现代化造成的人类欲望的泛滥和道德的沦落,并意图用“野地思想”进行救赎而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伴随发展而来的种种矛盾和危机有其复杂性,仅从对工业化的批判和抗拒是不能改变的,而且还会使救赎成为无望,知识分子也陷于现实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关键词】《刺猬歌》;城市化批判;无望救赎 张炜在新时期文学史上,是一位具有独特性的作家,他非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自己的文学信仰,发出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切与忧思从《古船》、《九月寓言》到《家族》、《外省书》和《丑行与浪漫》,都凝聚着作家的独特关注和思考,这不仅源于作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当代知识分子情怀,更源于他对文学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文学世界的文学性努力《刺猬歌》中张炜以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对人类现状和前景进行规避和匡扶,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认识上的矫枉过正,值得我们认真的加以总结和梳理,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促使现代化的良性进程。
一、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角度看对城市化的批判 陈思和曾经说,张炜是最早找到民间世界的作家之一,他的民间就是元气充沛的大地上自然万物竞争自由的生命世界,在《刺猬歌》中,张炜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传说、人和动物不分、海妖和林怪杂处的缤纷世界,这个世界形态是根源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而建构成的前现代的王国,然而随着强权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化正在逐渐吞噬着这个王国,破坏首先从唐老陀砍树开始“砍倒大树啊,放火烧荒啊,烧得漫山遍野烟雾腾腾,”“一口气砍了九年大树,一眼望去天地透亮了,”以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到唐童则竟跟外国人的屁股后面建造了一系列的“紫烟大垒”“蓝烟大垒”“红烟大垒”,从此以后,清新纯净的空气被紫色烟雾驱逐,甘美馨香的气味被恶浊刺激占据并且土地的吞噬,噪音、疾病的侵袭,作家承受着精神家园丧失的刻骨疼痛感,对往昔的小镇的那种和谐生活进行构建,并充满向往结交野物是棘窝镇的传统”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与野物交往的秘史,棘窝镇首屈一指的大财主霍公就是集大成者,他喜欢一些雌性动物,晚年拒食肉而食草“从六十岁开始不再吃一口荤腥,主要食物是青草,像畜生一样在这里,霍公的生活是史前生活的缩影,而唐家两代则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罪恶,在对现在的否定和对史前王国的回忆和追思之中,作者的立场可见一斑,张扬着回归乡土和回归自然的理想。
作者对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了严肃而彻底的批判,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感指出现代化过程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种认识是现实而清醒的,但我们不能就此来否定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极大富裕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牺牲,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精神上的创痛,其实现代化的进程和保护自然生态并不矛盾,工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未来的堪忧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灾难性后果源于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膨胀,说到底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物质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是制造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改变现有层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调整、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将欲望控制在合理化的范围之内,这不仅是人类和自然和解的出路,是人类自身逐渐走向完善的前提,也是保证经济发展、物质现代化的过程中环境得到保护的保障 二、现代性对人类道德颠覆的批判 金钱欲望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没有欲望人类将无法发展,另一方面欲望的过度膨胀则会导致人的毁灭淫鱼”是人性中的欲望的象征,它一旦在人的生命中滋生,将无法停止,给人带来毁灭的命运,它的生命力极强,“扔在干土沫上半天就是不死,两只圆眼还在死死盯人。
踢了一脚,它在土末里滚动几下,最后仍旧睁眼看人,仿佛不再想回湖塘了,”并且有惊人的繁殖力,“卵沾到水草上,水草很快就会枯死,沾到人身上,人很快就会变质用美蒂食用这种淫鱼来象征欲望一旦进入人的生命则无法摆脱,并且益愈膨胀,美蒂由于金钱和物质的欲望从坚守爱情与田园生活到雇佣工人的精明算计,最后背叛廖麦的理想将田园高价卖给天童集团;廖蓓蓓也由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到为享受更高的物质欲望而“认贼作父”,唐童工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在欲望的支配下不断地追逐高额的物质利益 在棘窝镇的经济发展中,高档的消费场所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人们消费娱乐得以满足,而且道德伦理开始被颠覆棘窝镇三次命名的演变就显示了世风日下、道德沦落的过程就连三叉岛也经历了堕落的变迁,自天童集团买下之后就搞旅游开发, “岛上穿露脐衫的陌生姑娘越来越多”“接着又有了露出半截屁股的女人出现了”,莫名其妙的情感和欲望就这样将人一把攫住,任谁也没有办法,是的,情和欲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世界,一个绝望的世界,一个充满喧嚣和浮躁的世界,人们一直在欲望的支配下无止境的膨胀着,很难理性、冷静的看待、思考、追逐一些合理而适度的价值人们开始把外界物质财富的攫取和占有看做幸福的唯一指标,不惜以牺牲道德为代价,“弗洛姆说,人类解决生理上的需要并不难,而人类解决其人性的需要则出奇的复杂,单凭财富与繁荣以及技术的进步都不足以解决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也不可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人们应该由外部空间的开拓转向内部空间的探索,除了物质的外部尺度,还有一个属于精神与心理领域的内部尺度,人类在价值追求问题上出现的失落和混乱无不与此相关因此知识分子当前的职责不是只对其进行一味的批判,而是为现代人价值追求提供一个新的起点,是被颠覆的价值序列再被颠倒过来 三、对知识分子无望救赎的反思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面对社会中出现的生存环境的破坏、道德伦理的颠覆,知识分子再也无法冷眼旁观,而要从自己营造的精神王国中走出来,去关注现实,企图对社会中出现的杂乱和无序进行救赎,以使社会恢复正常的秩序廖麦大学毕业后进了省委机关,仕途亨通,但对这种官场生活他没有留恋,“野地思想”尤其是回归自然信念的支撑,使他回到久违的棘窝镇,在美蒂已经经营得初成规模的农场里耕种,做起了“晴耕雨读”的梦,他一直生活在他自己的理想世界中,用自己的农场梦来抗拒工业化对土地的蚕食鲸吞,在他的农场里他希望和工人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股份关系的新型组合,杜绝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但在四周都被天童集团收买而变成孤岛的情况下,这种理想又岂能存焉?所以造成他精神上的焦灼与绝望戚金也在进行着对传统乡土文化挽救的努力,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精神上的避风港,从西部高原到三叉岛,到大山洞穴,他始终逃避的是“一切概念化的生活”,收集已经散失的渔戏、在山洞里为孩子上课、在村子里建立图书馆,使传统乡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遗憾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成为乌托邦,只能站在日益缩小的三叉岛上被现代化的汪洋大海逐渐吞没回归乡土有一定的道理和背景,但城市化是个必然的趋势,廖麦“晴耕雨读”的理想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这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都有生存的梦想,但也必须考虑到将自然风化到风花雪月,虫鱼鸟兽的现实的不可实现性戚金对渔戏没落的挽救,促进了它的重新兴起,而最终渔戏也被物质所同化,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演出知识分子的这种理想也并非唯一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某种文化和文明只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存在,当这种文化的生存背景不再存在时,那么这种文化也会随之消亡,或者作为活化石、标本而风化在历史的岩石上,成为后人传诵的记忆 张炜在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中,看到了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体现了一个有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城市化造成破坏的忧思,以此开始了他不遗余力的城市化批判的进程,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而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的欲望膨胀所造成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勇于穿越现实的无奈和困境,而不是用泥土的芳香和田园诗意的梦幻之境作为心灵向往的追求去抗拒现代文明,因为历史的道路不可逆转,人类已不可能重返过去的时光,理性的去看待城市化进程,合理的解决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炜. 刺猬歌[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2] 鲁枢元. 生态批评的空间[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