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三吏三别.doc
24页杜甫三吏三别---无家别 赏析赏析: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 “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整理为word格式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 “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象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整理为word格式赏析: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
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整理为word格式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
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象开始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象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你的面,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
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整理为word格式“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象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象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 杜甫《垂老别》鉴赏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整理为word格式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现在,战火逼近,官府要我上前线,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欷歔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