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加》教学反思.doc
23页《连加》教学反思 《连加》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数学第一册第6单元第72、73、74页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在整个数学课堂上,我以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气,学生能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对本节课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能根据教材内容确立明晰的设计思路,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学生在学前教育中,能熟练地掌握怎样计算了,而对于应该怎样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怎样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课件来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用连加法,什么时候用连减法,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二、不足: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因为用的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把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计得过高,可是在教学当中,学生因为操作减法时,摆三角形卡片的时候耽误了很多时间,致使后面的练习部分完成得很少。
由于我选择的课题于前面部分衔接处有空白的地方,知识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不够明确,所以“做一做”的第二个联系完成效果不好 三、改进措施:课下我请教了其他听课教师,他们也一致认为在做一做的第二个练习耽误了时间,如果当时灵活处理的话,就应该在黑板前板演,使全体学生都来学习一下,重点明确:在整体当中,画斜线的三角形是要去掉的,用减法,画虚线的部分也要相应的减去,使学生重点掌握或者在课前预设,将这个练习做成课件,用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明确连减法的过程和意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熟悉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使每节课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连加》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学习,以老师开放性设问贯穿始终为主要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力求做到三点: 一、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自学数学 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本,引导学生看什么,怎样看,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问题,让他们在自读中体验计算方法,感悟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二、把握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让学生依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弄清算理,有根据地提出多种创见,得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三、把握能力的发展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既有与例题程度相当的“保底”题,又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式题,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连加》教学反思3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连加》教学反思4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
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 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连加》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以及连加和连减的口算题,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连加》教学反思6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我通过精心备课,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用到的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列式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说的问题新颖而且切合实际例如:赵灵希同学说的:“我有3支铅笔,刘淇有2支,魏新有4支,一共有几支?赵雨博同学说的:“妈妈买来10个桔子,我吃了2个,爸爸吃了3个,还剩几个?同学们气氛活跃,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4、遵循规律,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环节,还是练习环节我都设计了符合一年级孩子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的问题在练习时我从课堂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先请1名同学起立,再请他前面的3名同学起立,他后面的4名同学起立,一共有几名同学起立了?先坐下2名同学,再坐下3名,还有几名同学起立?同学们都特别感兴趣,很快说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本节课我还注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先摆小棒后说算式和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虽然是刚上学的学生,但课堂调控的特别好,学生都能被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而吸引,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 2、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玩中学,学中玩,学、玩融合,其乐无穷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接受新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叙述图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5、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运算顺序从左到右的计算掌握更牢固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