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汉儒对宋伯姬的评论.pdf
24页論漢儒對宋伯姬的評論*楊兆貴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引 言漢儒重視經術,以經治國自漢武帝開始,儒術即與吏事相援,朝臣大都喜援經義 以折衷是非1昭宣以下,儒術所以見尊,亦自吏事2其中,漢儒常常引用 《春秋》作為治國斷獄的重要依據3漢儒認為 《春秋》 是聖人孔子所著,司馬遷說: 「 《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 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4可代表漢儒對 《春秋》 的看法漢儒除了以 《春秋》 的相關記載為原則治國和斷獄外,亦受時代思潮的影響西 漢時陰陽說盛行,認為天有災異,即告人事不爽宣元以來,君臣信之尤篤5儒家喜歡以此說闡釋和評論人事易言之,西漢儒家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會結合 《春 秋》 經文和陰陽災異說加以評論他們對宋伯姬的評論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本文之所以以宋伯姬作為研究的對象,是因為 《春秋》 記載了伯姬之死,後世儒 家推崇以及闡釋 《春秋》 時,一則對她深致敬意,一則闡釋她的死因時代不同,思 潮亦隨之有異,後儒對伯姬死因的闡釋亦因時而異,這是值得探討的現象宋伯姬* 承蒙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意見,筆者獲益匪淺重閱典籍,溫故知新,啟悟良多,謹致 謝悃。
1 趙翼 (著) 、王樹民 (校證) : 《廿二史劄記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 〈漢時以經義 斷事〉 ,頁43 2 錢穆: 《秦漢史》 ,收入 《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頁208 3 皮錫瑞謂武宣之時,經學昌盛, 「以 《春秋》 斷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 見皮錫瑞: 《經學 歷史》 (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頁90 4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頁1337 5 趙翼: 《廿二史劄記校證》 ,頁38–42、47–48;錢穆: 《秦漢史》 ,頁236–42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4120/12/13 2:44 PM《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8 - January 2014©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楊兆貴42是魯成公的妹妹、宋共公的夫人魯成公六年 (前585) 秋天,仲孫蔑、叔孫僑攻打 宋國,魯宋兩國反目成公八年 (前583) 春,宋公派華元來聘伯姬。
是年夏天,宋 公派公孫壽來納幣翌年二月,伯姬歸於宋6夏天,季孫行父如宋致女7婚後,夫妻時有齟齬更為不幸的是,結婚七年而共公薨,伯姬遂成了寡婦她寡居 三十四年,魯襄公三十年 (前543) ,宋都發生火災年約六十的伯姬不聽勸告,堅持 姆母不來就不在夜晚離開的禮則,寧願被燒死 《春秋》 記載此事此後,儒家對伯 姬的評論,主要集中在她被燒死這件事上伯姬因守禮而死,一直被視為恪守貞義 而廣受稱讚先是 《公羊傳》 、 《穀梁傳》 大加稱讚,其後漢儒陸賈、董仲舒、翼奉、 劉向等繼承這一看法漢儒大都有尊陽卑陰的觀念,他們稱讚一位被 《春秋》 記載的 婦女,和他們評論當時婦女的標準是否不同、甚至有衝突,即他們對女性的評論有 雙重標準,這本身也是值得探討的歷史現象另外,漢儒喜歡以陰陽災異說來闡釋 伯姬的死因漢儒稱讚伯姬及解釋其死因,這一現象既涉及漢代一些思想觀念,又 與經學有密切的關係本文擬透過對這一思想文化現象的分析,以見這兩者相互關 係之一斑 有關漢儒評析伯姬之死,學者迄今沒有專文論述,只有在研究春秋婦女、 《左 傳》 、漢代婦女、婚姻、貞節、 《列女傳》 時才會涉及茲簡論如下 林存秀有兩篇論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分析伯姬。
其一 〈沉默在歷史背後的聒 噪── 《列女傳》 的社會性別研究〉 ,從社會性別角度對 《列女傳》 中的伯姬形象進行6 關於 《春秋》 記 「伯姬歸于宋」 ,范寧解說: 「逆者非卿,故不書」 果如是,宋共公當時不 僅沒有親迎伯姬,且違反娶必親迎的禮節按:今文家 《白虎通‧嫁娶》 「親迎」 條認為自 天子至下士, 「必親迎」 古文家則認為天子至尊,不應親迎易言之,無論今古文學家 都認為娶妻應親迎,除了天子應否親迎是爭論的焦點外黃以周認為天子迎親先派 「同姓 諸侯主其辭,命卿往迎,公監之,父母之國諸卿皆送至京師,舍而止,然後天子親迎而 入」 見鍾文烝: 《春秋穀梁經傳補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頁492;陳立: 《白 虎通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頁459;黃以周: 《禮書通故》 (北京:中華書 局,2007年) ,頁254 7 有關 「致女」 的涵義,學者看法不一第一種是 《穀梁傳》 把 「致」 說成向出嫁之女傳達父母 的教誡;第二種是服虔解 「致女」 為 「成昏」 ;第三種是杜預說的 「古者女出嫁,又使大夫隨 加聘問,所謂 『存謙敬,序殷勤』 在魯而出則曰致女」 。
見范甯 (集解) 、楊士勛 (疏) : 《春秋穀梁傳注疏》 , 《十三經注疏》 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頁225–26;丁 晏: 《左傳杜解集正八卷》 , 《續修四庫全書》 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頁 247;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頁99劉向認為伯姬 「迫於父 母之命而行」 ,而宋共公娶她也只出於政治需要而非自願真心,因此他不親迎伯姬認為 宋公不按婚禮辦事,遂拒絕與其成禮,兩人故有齟齬共公為了解決問題,請教於成 公,成公派季文子至宋教導伯姬見鄭曉霞、林佳鬱 (編) : 《列女傳彙編》 (北京:北京圖 書館出版社,2007年) ,第4冊,頁517此行雖有助於緩和兩人夫妻的感情,但他們的 婚姻生活不見得因此而幸福此雖史無明文,但箇中委曲,似不言而喻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4220/12/13 2:44 PM《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8 - January 2014©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論漢儒對宋伯姬的評論43解讀,認為在男權中心下所描述的女性,她們的內心經驗沒有得到闡明,其形象也 多是從男權話語裏主觀 「想像」 出來的。
8中國傳統文本受男權話語的影響,筆下的婦女形象未必與史實相符若循這一看法推論下去,則會懷疑傳統文本都不能真實地 反映歷史須知中國傳統書籍絕大多數是男性所寫,他們固然受到傳統思潮和時代 觀念所影響,但不能因此懷疑那些書籍的史料價值,何況有些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珍 貴典籍!另外,就 《列女傳》 記宋伯姬一事來看,劉向不是主觀 「想像」 伯姬的言行事 蹟,而是綜合 《公》 《穀》 兩傳及相關史料而撰寫的其二 〈貞節的源流──以伯姬為 中心考察〉 ,指出貞在先秦兩漢時期,與義、信、賢相同,屬於倫理道理範疇 「貞 節」 的原始意義是指當時婦女的社會狀況貞婦並非守節的寡婦,而是在義、信、孝 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婦女這種貞節觀到了宋、明發生了變化 《春秋》 詳錄伯姬之 事,目的是以她為典範,以維護周王朝的統治,並非單純為了宣揚婦道9不過,該文沒有詳引和分析 《春秋》 三傳和漢儒對伯姬以及貞節的論述 魏怡昱 〈撥亂與中興──王闓運 《春秋公羊箋》 中的宋襄公與宋伯姬〉 一文介紹了 王闓運眼中的宋襄公及宋伯姬,並指出宋襄公與宋伯姬是繼文王之後,受 《春秋》 所 託的撥亂反正與中興精神的代表10王敏芳 〈 《左傳》 女子的資鑑意涵〉 一文根據 《春秋》 、 《左傳》 及其他傳注、史料 探討宋伯姬生平的兩件事:一是她出閣,一是她被燒死。
11該文認為宋共公派公孫壽「納幣」 、季孫行父 「致女」 都符合婚禮,沒有分析學者對 「致女」 的不同看法以及此事 與共公夫婦婚姻和睦與否的關係 另外,學者在討論 《列女傳》 時提到伯姬,如曾瑾、王芳 〈從 《左傳》 到 《列女傳》 中女性形象變化〉 一文提到 《左傳》 和 《列女傳》 對伯姬的態度不同: 《左傳》 不以伯姬 為賢, 《列女傳》 則充分肯定她的行為12該文的看法符合事實有關 《左傳》 和劉向對伯姬的不同評論,詳下文 王利鎖 〈劉向 《列女傳》 女性類型的文化詩學價值〉 一文認為 《列女傳》 的 〈貞順傳〉 所寫的女性都是貞剛有餘,柔順不足她們為了實現諾言,寧願犧牲生命,以張揚8 林存秀: 〈沉默在歷史背後的聒噪── 《列女傳》 的社會性別研究〉 ,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05年第1期,頁81–83 9 林存秀: 〈貞節的源流──以伯姬為中心考察〉 ,載荒林 (主編) : 《中國女性主義‧2005春》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頁52–58 10 魏怡昱: 〈撥亂與中興──王闓運 《春秋公羊箋》 中的宋襄公與宋伯姬〉 (第一屆世界漢學中 的 《春秋》 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11月) 。
11 王敏芳: 〈 《左傳》 女子的資鑑意涵〉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頁 58–64 12 曾瑾、王芳: 〈從 《左傳》 到 《列女傳》 中女性形象的變化〉 , 《新餘高專學報》 2008年第6 期,頁16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4320/12/13 2:44 PM《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8 - January 2014©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楊兆貴44「貞順」 的意義和價值13雖然該文沒有提到伯姬,但伯姬入 〈貞順傳〉 ,那麼,她的言行、性格也應與 〈貞順傳〉 的貞女有相同的特點 衣若蘭 〈彤管可風〉 討論劉向 《列女傳》 的撰寫體例,以伯姬為典型,說明劉向清 楚地交待傳主的國籍、名號、其父或夫為何許人,之後選擇一兩則足以稱道的事 蹟,然後引經典為證,文末仿三傳的 「君子謂」 ,附以 「頌曰」 之論贊列傳的內容將 傳主與過去的歷史人物相比附該章討論了 《春秋》 三傳對伯姬之死的描寫,指出 《公》 《穀》 兩傳著重描寫細節,而 《左傳》 則較為簡略。
14朱小芳 〈小議宋伯姬之死〉 認為伯姬的死因有內在、外在兩種因素:內在因素是 她深受周、魯文化的影響,其性格守禮貞一,深明大義,因此,她寧死也不違禮; 外在因素是當時父權制度已建立,男性為女性建立一套德行規範伯姬自少女至婦 人,其行為時時遵守規範,以致臨終前還恪守 「婦人之義」 15總之,學者對漢儒如何評論伯姬及闡釋其死因的研究不多本文研究這方面, 希望能從一個具體事例,考察漢代儒家相關的思想觀念與經學兩者的關係《春秋》 三傳對宋伯姬之死的評論要了解漢儒對宋伯姬的評論及其死亡原因的分析,有必要先看看 《春秋》 與三傳有關 伯姬的說法 《春秋‧魯襄公三十年》 (前542) 記: 「五月甲午宋伯姬卒……秋七 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 宋伯姬既非天子,又非諸侯,燒死一事竟為 《春秋》 記 載學者認為這涉及 《春秋》 義例按照國君家事即國事的原則,國史應記君主夫人 及女兒之事 《春秋》 記魯君夫人及公女約八十件事 《公》 《穀》 兩傳認為 《春秋》 記女 人之事,是為了確立女人的行為準則以垂教後世 《春秋》 所載魯君之女,以宋伯姬 之事最多這是為了表彰伯姬,並為後世樹立典範,故詳錄其事16《公》 《穀》 兩傳 既分析伯姬的死因,又強調傅、母的性別與伯姬之死有密切的關係。
13 王利鎖: 〈劉向 《列女傳》 女性類型的文化詩學價值〉 , 《河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年第1期,頁79 14 衣若蘭: 《史學與性別: 〈明史‧列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