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775315
  • 上传时间:2018-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摘摘 要要:: 本文拟从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入手,对比分析鲁、梁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通过对鲁、梁关于 “硬译 ”论战的追述,来阐释鲁、梁的翻译思想不同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关关键键词词::鲁鲁迅迅 ;梁梁实实秋秋 ;硬硬译译引引言言鲁迅与梁实秋,展开了一场持久论战论战始于梁实秋于1926 年发表了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一文,表达了对新文学运动的不满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反对当时文人们所强调的翻译文学的社会功利性然而鲁迅却强调文学应该具有社会和政治价值由梁实秋发表的《论鲁迅先生的 “硬译 ”》一文而引发了鲁迅与梁实秋的持久论战长期以来,关于探讨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文章也不少,他们大多以论战为着眼点来探讨鲁、梁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 ”“转译 ”,以及翻译标准的 “信”“顺”问题,或者对鲁、梁论战本身进行梳理但是对探讨关于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原因的文章为数不多,大多数文章都撇开政治原因,专谈文学或翻译思想 ;把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原因和他们的翻译观放到一起来分析的文章较少所以,本文拟通过对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硬译 ”论战的过程的追述,对比分析鲁迅与梁实秋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等以此来揭示鲁、梁论战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

      一一、、鲁鲁迅迅与与梁梁实实秋秋 “硬硬译译 ”争争论论的的起起始始1.1 鲁迅与梁实秋争论第一回合鲁、梁的论战始于1926 年梁实秋在北京 《晨报副镌 》上发表的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一文,文中将五四文学描写 “人力车夫 ”说成是肤浅的人道主义,不符合理性的尺度1 这引起了鲁迅的不满于是,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 》与《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中对梁实秋进行了批评 “小说描写罪人在寒地里的生活,大学教授看了就不高兴,因为他们不喜欢看这样的下流人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 ”2 这里大学教授和文人主要是指梁实秋和新月社的人 3 这可以算作他们论战的第一回合,鲁、梁结怨梁实秋 1927 年在 《时事新报 .学灯 》发表了 《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说道: “鲁迅先生是小说家及 ‘杂感家 ’他的尖锐的笔调,除此别无可称周氏兄弟之所以能成为文坛盟主,是副刊特约的撰稿员,经孙伏园鼓吹,遂成文坛上之霸主”41927 年 6 月 5 日梁实秋在《时事新报 .书报春秋 》上发表了 《评》一文,说 “鲁迅先生的文字,极讽刺之能事,他的思想是深刻而毒辣,他的文笔是老练而含蓄并指出鲁迅先生杂感白话文中硬写几句过问,一唱三叹,摇曳生姿;以及反语的巧妙运用等。

      但是鲁迅在《略谈香港 》5 一文中反驳了梁实秋在 《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的错误诋毁,意在说他是研究系的好友,是共产党的同道但是为了避免写这篇文章人的“用心险恶 ”所以,鲁迅写文并更正道“我从来没有做过 《晨报副刊 》的‘特约撰述员 ’我现在仍在广州,并没有‘到了汉口 ’”在当时情况下,梁实秋暗指鲁迅是共产党人,势必会给鲁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可能被捕入狱所以鲁迅说这是 “用心险恶 ”之攻击此乃鲁迅与梁实秋真正结怨的开始1.2 鲁迅与梁实秋关于 “硬译 ”的争论梁实秋在 《论鲁迅先生的 “硬译 ”》一文中说,鲁迅先生文笔简练流利,可是译笔却不敢恭维;说鲁迅先生前些年翻译的文字,还不至于令人看不懂,但最近翻译的书却转变风格了,文句极端难懂, 句法稀奇古怪, 离“死译 ”不远了最后又在文末说道“假如 ‘硬译 ’还能保存 ‘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 那真是一件奇迹, 还能说中国文是有 ‘缺点 ’的吗 ? ”,他以此来反驳鲁迅的硬译是因为译者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而造成的鲁迅即撰写 《“硬译 ”与“文学的阶级性 ”》一文说,虽然同为外文,但因作者不同,风格也不同 “句子可繁可简,名词可常可专,决不会一种外国文,易解的程度就都一式。

      “若在三家村里,专读 《古文观止 》的学者们,看起来又何尝不比天书还难呢”6 鲁迅在文中又说自己的译作,本来就不是为了博得读者的愉快, 总有不怕艰难,硬着头皮读完而有所收获的若干人,这样,他的译作也就达到目的了将来总会有更好的译本出现, 待到有人能够译得既不 “曲”, 也不 “硬”或“死”时,他的译本就完成使命了这体现了鲁迅的“读者观 ”译作读者,即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鲁迅自谦的把自己的译作归类为读者在接触到更为完善译本前的一个铺垫然而在梁实秋看来,译作就必须是经过字字斟酌,句句考究的高质量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真切的知识对此二人又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导致他们争论的原因之一对鲁迅的反驳, 梁实秋旋即在 《答鲁迅先生 》一文中指鲁迅避实就虚, 并说鲁迅的译文之所以晦涩难解, 是因为 “鲁迅先生自己的糊涂与懒惰”,诚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谓的“能力不够 ”, 这与 “中国文本来的缺点 ”无关中外文字不同是不言而喻的, 翻译之难正在于此况且, “硬译 ”不但不能保存 “原来精悍的语气 ”, 反而令人看不懂故而译者应当变换句法, 以通顺的文句译出, 以读者看懂为第一要义鲁迅与梁实秋对 “硬译 ”的看法各执一词,但是鲁迅从学术的角度阐述了他对“硬译 ”的看法。

      鲁迅说自己没有办法而采取了“硬译 ”其实是自谦的说法然而梁实秋却没有考虑鲁迅译作读者群,以及鲁迅所持的“读者观 ”等前提,而对其横加攻击与曲解,把它理解为了“死译 ”两人针锋对麦芒,在文学的阶级性,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等问题上展开了争论,并由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论战最终以鲁迅的逝世而结束究其关于 “硬译 ”争论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鲁迅与梁实秋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等方面来分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